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4-08-31

陈淑彦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并对项目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发挥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教学价值,促进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28-0049-02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然而,笔者在实际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发现,高中生虽然思维比较活跃,回答问题时也很积极,但是一旦遇到动手探究活动就变得畏手畏脚[1]。基于此,项目式学习下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以引领学生围绕一个项目深入地探究,丰富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空间与资源,还可以此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1   项目式学习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1  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对信息技术课程作出了明确的定义,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并可以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2]。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时信息技术课程成为高中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3]。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设置校本课程,可以促进信息技术学科实用性的发挥。项目式学习模式下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围绕着某一个真实的项目为学习任务,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时代性与适应性,满足现代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

趋势[4]。

1.2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项目式学习的宏观目标下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资源时,教师需要注重项目内容设置的真实性,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项目情境激发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创造热情。如学习课程后,学生会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让生活更加智能,解决人们的生活困扰等问题。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真实项目为任务,在明确的项目任务讨论、操作、研究以及总结中,强化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

意识。

1.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计算机编程》课程中要求学生准确、清晰地认识指令的功能。编写程序实际上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编写每一个计算机程序都需要周密地设计以及反复的调试,这样才能编写出一个优秀的项目作品。在以往的高中生信息技术教学中,大多情况下是由教师提出项目任务或是项目问题,很少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主张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提出项目任务,甚至在项目任务完成之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掌握一种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可以创造出更加新颖的活动和项目作

品[5]。项目作品的提出、研究与完成的过程,要经过周密的推理与验证,这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自主创新意识。

2   项目式学习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实践策略

2.1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校本课程开发内容与结构编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模块与拓展模块。项目式学习的校本资源开发以及实践运用,需要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基本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身优势的平台。而项目式学习的校本课程结构编排需要遵循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的原则,并结合基础模块与拓展模块的难易度差异问题布置项目任务。如在有关计算机编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基础模块的教学中融入趣味游戏活动项目,以游戏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进入项目探究学习状态之中,如第一步要求学生认识“Scratch For Arduino”;第二步利用声音传感器原理制作“大风车”游戏;第三步利用滑杆传感器原理制作“滑杆击球接球”游戏;第四步利用光敏传感器原理制作“老鼠出没”的游戏,从而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基本的操作功能,激活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创造热情。

项目式学习的每节课的教学安排主要有“情景引入”“知识点介绍”“案例展示”“场景设计”“任务拓展”五个环节。教师通过真实的情景引出项目主题,或者从学生普遍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在项目学习中获得启发,使其凭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学习到的新操作指令,完成项目学习任务,合作完成具有新意的作品,以此促进其获得更好的发展。

2.2  项目式学习的校本课程实践案例

智能家居机器人的设计这一项目内容曾经获得广州市创意机器人比赛的二等奖,相关设计案例可以丰富课程教学资源,让学生从观察智能家居机器人作品中获得启发,提前了解未来的家居生活因有了智能机器人而产生的变化。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步:

(1)作品性能介绍。智能家居机器人可以用一个按钮控制白天和黑夜两种不同的模式,当设定为白天模式时,机器人会自动将卧室、客厅中的窗帘拉开、整理床铺、关闭灯光、打扫卫生甚至洗衣做饭,而当智能家居机器人被设定为黑夜模式时,则会自动拉上窗帘、铺好床铺。这一设计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报警功能,当智能家居机器人发现有人从外侧打开窗户或者是有人暴力打开家门时,会激活自身的报警系统,发出警报声。这个作品模拟了即将到来的智能化生活形态,其设计的目的是满足未来人类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2)制作材料介绍。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智能家居机器人制作选取和应用的材料,教师可利用3D打印材料呈现出智能家居机器人的制成框架,并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智能家居机器人是由Arduino-Scratch板控制机、马达减速箱、发光二极管、光电传感器等材料

组成。

(3)设计的创新点。本作品的设计采取了多种模式,为了保障家居安全设计了警报功能,同时家居折叠收起功能的设计提高了机器人的使用价值。

(4)设计应用的知识与原理。智能家居机器人的设计应用了S4A的编程基础、机械结构、逻辑学以及力学

原理。

(5)设计思路介绍。在智能家居机器人的设计中,设计者主要思考如何让生活更加便利,希望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居工作。从智能生活的角度分析,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希望自己可以在每天早起时,不需要整理床铺,能够吃到热乎的早餐;灯、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不用逐个寻找遥控器关闭或打开;同时希望居住安全受到威胁时,能被及时发现和报警,以有效提升家庭的安全指数。

(6)制作过程介绍。设计者先手绘草图,按照绘制完成的草图制作三维立体模型,做好机器人的整体设计布局,并使用3D打印机打印框架结构以及零部件,编写程序,将机器人模型按照设计图组装起来并进入调试

阶段。

(7)项目分工合作。这一项目任务凭借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合作探究小组,选出小组长,做好成员工作分配,如安排模型制作、程序、组装、调试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校本课程教学的要点,将校本课程的开发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式学习组织活动,课程探究活动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并根据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项目学习活动。

(8)项目成果展示。通过上机实践,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找到改进方法。智能家居机器人的设计分析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创作的“脚手架”,在模仿机器人制作之后,学生可以通过成果展示与经验分享获得成就感。

(9)项目学习延伸。鼓勵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想一下心中最理想的机器人需要具备哪些功能?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在项目学习的延伸中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深度思考,使其学会主动开发课程资源,让生活更加舒适、便利。

总之,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信息技术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可以引导高中生积极参与并深入探究项目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强化问题思考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的同时,锻炼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从而助力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胡飞.项目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8(32).

[2]鲁剑波.例谈项目式学习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9(4).

[3]李锋,柳瑞雪,任友群.确立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再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8(1).

[4]田春霞.谈教师对项目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职业技术,

2011(2).

[5]陈蓉.挖掘资源丰富课堂,研究拓展深化教学——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3(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