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 要】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其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从教学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对于数学教育活动的理解流于表面,在记忆概念、解答问题等方面下功夫,不会强调教学活动的体验性、真实性和长期性。增强学生的教学体验,提高数学课堂的真实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思考如何借助体验式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8-0219-02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体验式教学法强调教学活动的真实性、角色的多元性特点: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学习知识,需要依靠个人智慧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对于学生来说,体验式教学法实现了从学到做的有机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发挥空间[1]。
1 体验式教学法的基本概念与教学价值
传统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情感与学习能力,强调“学生配合教材”,而不是“学生解读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可发挥空间严重不足,学习能力较差。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边情感体验,将教学活动定义为“师生交流信息、资源与情感”的过程。在这一环节,教师能够在人格上尊重、爱护和欣赏学生,学生能够借由情感的支持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深度参与”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努力让学生实现深度参与,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接受数学教育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现有的教学经验将体验式教学法分为三大板块:首先是教师的引导,教师借由语言、文字、符号与教材等资源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带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是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训练。其次是学生的参与实践,学生借由理论学习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新的数学结论。最后是师生的感悟交流,在这一环节,学生与教师就学习问题、所学知识展开讨论。
体验式教学法的价值:以促进学生学习、发现为主要目标,强调体验、时间、探究等要素在教学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注重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情感与经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使所有理论知识借由学生的参与被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有机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依靠学、做、记等素养的协调完成学习任务,对数学理论知识进行深度探究[2]。与被动的学习模式相比,主观化的学习模式更利于学生接受当前的教学活动。
2 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可行策略
2.1 体验学习过程,探究数学真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灌输式”教学一直占据着教学工作的“一把手”位置,教师并不会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独立探究,仅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被动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仅停留在表层,产生畏难情绪。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当新的数学知识出现时,学生难以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可尝试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借由学生的体验、参与增强教学活动的真实性、体验性,为后续教学工作的推进奠定基础。
如在苏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教学中,可借由一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运算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技巧。首先,教师给出简单的计算问题,如7×8=?3×6=?等,培养学生的计算热情。在学生完成基础计算任务之后,教师再将整十数的乘法引入到课堂中,如10×9=?40×7=?这也是两位数的乘法,学生只要在一位数乘法的计算结果之后加上“0”即可得出新的计算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简单化的计算问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使其提升成就感。在学生完成简单计算的铺垫之后,教师可创设生活化情境导入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教学。如妈妈每天早上花17元买早餐,那每周七天要花多少元钱?在这类问题中,学生从一位数乘以一位数与整十的乘法中吸取经验,主动分析问题的解题步骤:在17×7=?中,可将17分为10和7,然后分别乘以7,再将结果相加。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教师的引导,就能轻松掌握相关的运算技巧。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体验教学活动,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2.2 设计学习目标,强化体验过程
仅具有算、说等简单活动的数学课堂难以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教师可尝试利用不同的学习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体验数学学习目标的同时确定学习方向。体验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但参与的原则是教学方向必须与教材内容保持一致,合理设计学习目标,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目标,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3]。
如在苏科版四年级上册教材“可能性”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首先,学生要了解可能性的概念与定义,完成理论搜集任务,然后,教师向每位学生发放一枚硬币,并设定一个学习目标:抛一枚硬币,硬币出现正面朝上、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否相等。学生开始抛硬币,记录数据,最后得出:硬币出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相等,学生还得出结论:可能性是描述事件发生概率的定义,可能性越大,事件发生的概率越高。借由对生活经验的整理,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当中。随后,学生会自发开始对“可能性的应用”这一知识点进行整理,探究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过马路遇见红灯的可能性是50%;日常活动,“明天上课的可能性是100%”,则学生必须去上课;一批产品的合格率为60%,则证明这批产品存在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在这一环节,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新的数学结论。通过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将掌握的数学知识带回课堂,在响应体验式教学法的有关要求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有效性。
2.3 改变教学方法,强化体验过程
数学教育是集理性认知与客观知识于一体的教学活动,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数学的教育价值,没有关注学生数学兴趣、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配合教学、被动学习的问题依旧存在,学生对数学教学活动缺乏情感上的认同。教师应转变教学方法,可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激发学生体验教学活动的热情,激励学生完成体验、学习等任务。
如在苏科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教学中,教師可将教学活动转化为手工活动,要求学生独立利用硬纸板、木板等材料制作长方体与正方体[4]。学生借由动手、思考等过程制作平面图形:首先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面的数量进行整理,然后对各个面的平面特点进行分析,用硬纸板制作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用这些长方形、正方形组装成长方体与正方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由手工实践了解到相关数学知识,即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教师再提出问题:那么,当正方体中的两个面是长方形时,能否组成一个长方体?组成一个长方体需要几个长方形?在解答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一切数学经验都来自于自身的实践。教师可要求学生将相关数据记录下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边长、表面积、体积,并思考平面图形面积与立体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能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体验式教学法强调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体验、参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灵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积极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体验,以此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杜丽伟.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吉林教育,2017(17).
[2]余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数学体验的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学习(上),2011(5).
[3]李怀亭,桂思梅.浅析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J].中华少年,2017.
[4]王义江.小学数学体验教学设计研究[J].教师,2014(28).
【作者简介】
卢忠(1983~),男,汉族,江苏宝应人,本科。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