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 要】书法风格是书法家作品表现的主要思路和艺术特点,它的形成受作者的文化修养和时代的历史背景的影响。书法风格的品评有一定的标准。风格各异的各个时代的书家和作品各美其美,評品的标准也应广博多元。
【关键词】书法;风格;品评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5-0016-03
【作者简介】倪文东,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091)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风格”是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路特点和艺术特点。书法风格亦指一个时代、一个流派或一个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路和艺术特点,它包括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两个方面。
书法作品时代风格的形成,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生活习惯、物质条件等密切相关的,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件古代书法遗迹时,不要忘记将其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去判断。个人风格即指书法家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具体而鲜明。书法家个人风格的形成,有的靠学问和修养,有的靠才气和悟性,有的靠功夫和实践。由于每位书法家所处的时代不同、思想认识不同、性格禀赋不同、修养气质不同,加上不同工具的使用,笔墨技巧的变化,主攻方向的差异及取法临习有别,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书风,个性凸显,风格鲜明。研究和分析书法家的个性风格,是鉴别书法作品重要而具体的依据。
中国书法史上,书家辈出,群星灿烂,留下了浩如烟海、美不胜收、风格迥异的书艺佳作,真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宋代书法以行书著称,突出者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然而同工行书,四家风格却迥然不同。苏轼的行书以“平淡天真”为主要特点,他学颜真卿而得其骨,法杨凝式而得其姿,参李北海而得其势,取众家之妙于笔墨酣沉之中,求天真平淡书风,不计较点画位置,不在乎肥瘦得失,而重才学情感的抒发(见下页图1)。黄庭坚的行书以“风神洒荡”为主要特点,其行书重韵味,疏朗有致,书韵自高(见下页图2)。米芾的行书以“沉着痛快”为主要特点,纵横跌宕,潇洒俊美;运笔如飞,快而能收;结体飘逸,特具气势(见图3)。蔡襄的行书以“端严温厚”为主要特点,以静取胜,如“太平宰相”,雍容华贵,淳淡婉美,温和、含蓄、宽厚,耐人寻味(见图4)。
面对如此多样的风格,那么我们品评书法作品有没有标准呢?什么是书法品评的标准?这是书法界长期以来争论较大的问题。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和文化积累,应该说有一定的品评标准。我们面对一件古代或现代书法家的作品,什么样的作品高雅?什么样的作品精彩?什么样的作品让我们赞叹?什么样的作品使我们振奋?我们应该有主观和客观标准。书法作品有雅俗、高下、美丑之分。这一切都要从作品本身提供给我们的基本信息来评判,来衡量。一般情况下,我们从书法的基本要素,如用笔、用墨、结字和章法来分析和评判书法作品。那么,如果这些技法都运用得当,是不是就一定是好作品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好的书法作品还应该赋予作者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个性风格。笔者认为风格是品评书法作品的关键。面对历代书法家风格多样的作品,不同书体、不同形式、不同地域,包括不同的用笔、墨色、结字和章法等,就会产生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我们很难分出孰高孰低、谁强谁弱。 所以,笔者一直对所谓“天下三大行书”的说法表示质疑和反对。有人认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见下页图5),第二行书是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见下页图6),第三行书是宋代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图1)。这种说法不仅出自书法家之口,而且出现在书法专业的课堂上,甚至出现在有些书法教材里,笔者认为是不严谨的。
笔者以为,品评书法作品以风格来评判比较科学。因为书法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擅长不同书体的书法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和特点。我们既尊崇王羲之的遒劲秀逸,也喜欢王献之的奇宕潇洒;既看重李北海的险侧朴厚,亦欣赏米芾的沉着痛快;既崇尚赵孟頫的圆润秀劲,更佩服王铎的沉雄劲健。因为这都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行书大家,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对书法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决不能由于个人的偏爱而妄下断论。比如,我们品评汉代的隶书作品,不能认为平正方直的《史晨碑》(图7)《礼器碑》《乙瑛碑》就好,而方整朴茂的《张迁碑》(图8)《衡方碑》(图9)《鲜于璜碑》就不好,而是应该明白广博多元的碑帖各美其美,在书法史灿烂的星空中各自闪耀。
347350058924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