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高水平男子空手道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特征研究

时间:2024-08-31

彭辉 蔡海花

中图分类号:G886.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3-051-02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新规则实施后空手道技战术变化趋势的研究,制定适应规则改变的应对措施,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教练员、运动员更好地安排和调整训练提供参考。在对空手道技术特点及战术方法的剖析基础上,又对不同技术类打法的运动员实战运用进行简要分析,这对提升空手道技术在比赛和训练中的应用及其战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男子空手道  技战术  運动特征

空手道项目同属于格斗对抗类项目。众多空手道比赛案例已经证明空手道是高强度的竞技运动项目,凡取得优异成绩的空手道运动员必然会在比赛中表现出优异的身心素质水平和技战术素养。我国的空手道运动从2007年多哈亚运会后才刚刚兴起,教练和队员经过一年多的辛苦备战,中国空手道国家队即走出国门参加世界各大类的重要赛事。中国空手道国家队的教练和队员们可谓在发展的初期就面临着世界空手道强国的挑战。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大级别空手道运动员技战术的跟踪分析与研究,整理出空手道竞技组手比赛的技、战术运用特征,总结出制胜手段,为即将参赛的运动员提供指导。在教练员和运动员中树立技、战术对比赛获胜的至关重要性,从而更加深对空手道项目的深刻认识,这对中国空手道队伍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佳绩具有现实意义。鉴于国内外对空手道技战术研究资料的匮乏,在本研究中将大量借鉴同类项目如跆拳道、极真空手道等相关文献来为实现中国空手道队的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天津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并通过学校图书馆进入CNKI系统,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期刊。搜寻百度、中国知网等,检索收集了大量有关书籍、期刊、研究方面的资料,通过收集、整理、分类和比较,为本文的写作奠定理论基础,使本文能够更好地完成。

2.专家访谈法:通过对我国空手道项目国家队教练与空手道方面专家进行访谈,对空手道比赛中运动员运用和使用的技战术类型进行划分与确定,以对空手道新规则实施后的技战术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做出前瞻性预测。

3.逻辑分析法:逻辑的研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立假说和理论体系的方法。通过对事物的变化矛盾,系统所包含的结构、层次、功能等做出相关联的解释。

4.数理统计法:对视频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统计数据对运动员技战术的运用情况和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力求探寻出空手道技战术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结果

(一)男子空手道运动员技术体系

空手道的技术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基本、型和组手。基本和型的技术特点是动作有力,步伐稳健的长桥大马。为了发展基本技术和步伐,以强而有力,而非更柔的方法体现,因此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很硬、很形式化的武术。组手技术在一个基础层次上反映了这些步伐和动作,但有经验的人会更灵活。

自空手道传入我国以来,因其项目特点﹙一击必杀﹚备受推崇。高水平空手道运动员的主要任务为专项技战术基础的训练,同时着力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在参与空手道运动时所必需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随着空手道运动的不断普及,空手道技术要素及其表现特征越来越突出。空手道的技术从表现的形式上共分为型和组手两种。空手道运动的技术要素如若能够运用合理,势必能够在比赛中占上风,即通过空手道技术动作的组合中防御和攻击技能的运用,可以是型的练习,如演练时按顺序进行,练习时的时间有短有长,当能够熟练掌握型后,可以进行空手道组手练习。空手道在经过长期演变后,由开始时的拳脚克敌制胜的徒手武术技术演变为现今技术趋于完善的格斗空手道,这是许许多多的空手道大师不停探索的结果。

(二)男子空手道运动员攻守技术特征分析

空手道是一种攻防体系比较完整的格斗术。每个流派都自己对这个体系不同的描述方法。打击类技法(拳、腿、膝、肘、指、掌、手臂、足等击打动作)要使用一定的速度和力量后才能做出有效的击打。正因为这些技法是完全接近人体的进攻,所以实战中使用的次数最频繁,是学习任何一种站立格斗术的基础。抓扯类技法(用手或其他关节去抓、拉扯、控制对手的肢体或衣服)多是为了破坏对手的重心,使其失去重心而摔倒。如果没有抓扯类技法的辅助,很多抓扯类技术会被克制甚至无法使用。所以这是提高实战攻防技术的一个难关,也是攻防方法增多的一个铺垫。摔拿类技法(通过反关节,破坏对手重心)多是使对手摔倒或投降,但一般对手还有可能继续进攻。所以这类技法结合击打类技法后威力会增加很多而且更加方便使用。如果是在多人格斗的情况下,这类技法使用的概率极低。比赛中同样需要注意抓住对手的心理特点,一名出色的空手道运动员在实战中能够通过对手一个细微的肢体动作来判断对手接下来会使用什么样的进攻技术或者是防守技术,也会抓住攻守的最佳时间进行有效进攻和防御。

(三)男子空手道运动员运动的战术特征

运动战术是运动员相互对决中常常使用的一种运动技能规律,包括技、战术的运用和心理战术的对决。其中,心理战术是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和措施,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从而取得比赛胜利的方法。心理战术形式多样,如赛前隐瞒实力、麻痹对方、露出破绽、造成对方的错觉、激怒对方或松懈对方的斗志等。比赛中的强攻战术、佯攻战术、制长战术、制短战术等都有心理战术的因素,其目的就是迫使对方紧张、急躁、恐惧、气馁,从而失去比赛的信心,导致比赛失利。

(四)不同打法类型空手道运动员实战战术运用

不同打法类型空手道运动员的实战战术有所不同。在直攻战术、迎击战术、反击战术和佯攻战术中,直攻战术使用次数最多,其次是反击战术和迎击战术。空手道比赛中佯攻战术使用次数最少。

1.运用直攻战术须具备以下条件。当对方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弱于自己时;当对方的进攻动作不够熟练时;当对方的体力不足时;当对方的防守出现空隙时。

2.运用迎击战术须具备以下条件。预判对手的动作、胆大心细、心理要稳重。

3.运用反击战术须具备以下条件。待对方发出进攻动作后,在防守的过程中反击对方。这是典型的后发制人谋略,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战术形式。防守反击主要有先防守后反击、防中有攻和以攻代防三种形式。当遇到性情急躁,缺乏比賽经验,喜欢猛冲猛打的对手时,可以以反击战术为主,主动进攻为辅,以主动进攻掩盖自己反击战术的意图,并适当刺激对方,使其更加急躁,为反击战术创造条件。反击战术的手段主要有上段、中段、(拳、腿)迎击、挡击、抓摔、顺摔和闪位击等。

(五)运用佯攻战术须具以下条件

1.佯攻战术是有目的的造成对方的错觉,把对方引入歧途后再实现真实进攻的战术。佯攻战术在空手道比赛中是最为常见的战术之一。随着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在对付动作反应快、防范能力强的对手时,直接进攻容易被对方防守、截击,而采取指上打下、指下打上、直左打右、直右打左等假动作可以转移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促使其对虚假动作产生某种反应,然后再趁机攻击其防守薄弱的部位。

2.技术型运动员从技术方面入手,进则能攻,目标准确,变换灵活,不断变换技术动作,这需要拥有较好的空手道基本功。双方的技术动作运用总是在千变万化之中,要以快速的步法抢占最佳击打距离,准确击中对方,掌控赛场节奏。运动员在抢攻时要用快速步伐占据有利的距离差位置,进行打击,使对手受到最大伤害而没有反击的余力,而且自己还能保持最佳姿势,保持一定的距离差,时刻遵循“进而能收,退而能攻”的技术要领。

三、空手道高水平运动员技战术专项训练方法分析

空手道运动在国际上的发展十分迅速,现如今国际空手道赛事的水平越来越高,对抗也越来越激烈。空手道技战术专项训练手段直接反映了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对训练效果的好坏也有着直接影响。众所周知,枯燥乏味的训练只会引起高水平运动员的反感,得不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只有通过创新,改进传统训练手段,开发新型训练手段,才能解决高水平运动员反感训练的现状,更好地提高训练效果以及提高空手道运动成绩。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要针对不同运动员和空手道运动的特点来进行。科学的专项训练对时间有严格要求,持续时间要控制适宜。只有掌握好专项训练的持续时间以及间隔时间才能体现出训练效果,完成训练任务。对技战术的掌握是运动员技战术能力的核心,空手道技战术行为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步法移动,不同的进攻与防守动作来实现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中国空手道组手运动员经过长期训练与比赛实践,对单独技术的掌握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技术组合运用单一,拳腿配合技法简单,造成连续进攻时缺乏技术储备,进而降低了赛中连续进攻的能力。

2.技术组合与连续进攻能力有待提高。我国运动员技战术配合简单,对战术理解与临场使用能力不强。组手运动要求运动员灵活掌握多种战术组合并与特定技术相衔接,这使得运动员对技术的掌握是有效使用战术的前提。在缺乏技术储备的情况下,中国空手道组手运动员无法深入理解特定战术的应用效果,因此在比赛中经常出现战术误用的情况。

3.空手道战术主要包括直攻战术、强攻战术、制长战术、制短战术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战术。战术设计原则主要为全面性原则、完整性原则、优越性原则、灵巧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和攻其不备原则。

(二)建议

技战术运用是运动员实战能力的集中表现,无论运动员掌握多么丰富的技战术技能,在训练场上掌握了多少技战术技巧,如果不能运用于实战也是毫无价值的。为今后,可重点通过假设训练、模拟训练和实战训练的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世界空手道联盟.空手道竞赛规则[Z].2012.

[2]王虎.新竞赛规则下空手道技术的运用特点及走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26(04):127-129.

[3]张胜林,许世岩.空手道规则变化对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影响[J].体育研究,2004(04):106-107.

[4]田勇.柔道规则消极定义的修订对男子66kg级比赛进攻技术运用的影响[J].安徽体育科技,2000(03):23.

[5]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