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秦超 谭继业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1-015-02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滁州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以及推进培养过程的改革等进行研究。此外,本文还针对滁州市在竞技体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根据竞技体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实现滁州市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应对策,从而提高滁州市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滁州市竞技体育人才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滁州市 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 培养模式
培养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关系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点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滁州作为一个地级市,能贡献如此多的世界冠军,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一二线城市高校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此,改革与创新滁州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地市级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层面进行改革与创新,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育训练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地级市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就成为了重点研究课题。本课题的研究就深入揭示了滁州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并通过寻求一般规律,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与引领带动作用。
一、影响滁州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因素
(一)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
要想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需要花费他们大量的时间参加训练,如此一来,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就会被压缩,这是导致运动员文化素质水平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更何况专业运动员三分之二时间都在训练上的,很难受到相对完整的文化教育。由于文化课成绩较差,升学或者就业的面就会变得很窄,选择性也不多。
事实上,提高运动员的智力有助于他们竞技运动能力的提升。不过,就目前为止,解决“学习和训练的矛盾”仍然是体育运动发展的一大难题。
(二)科学系统训练化水平不高
在训练过程中要针对运动员不同生理特征安排恰当的训练量和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如果不能科学、准确地捕捉和监测运动员的训练量、训练强度、疲劳程度和运动状态,可能会在训练的过程中造成运动损伤,影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三)竞技体育的经费投入不充裕
目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仍以政府的财政投入为主。我国每年用于体育运动的资金非常有限,实际用于预备训练系统的资金更少。加上器材设施不够完善,影响正常训练和运动员水平的提高。低工资、低奖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练员安排训练的积极性,也会影响优秀教练员的引进。
二、滁州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策
(一)滁州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选择
针对滁州市的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从滁州市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出发,按照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全面提高滁州市的竞技水平和综合体育实力,以此促进滁州市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培养更优秀的体育人才。
(二)滁州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部署
要加强传统项目的竞争力,大力加强传统项目的建设,深度培养传统优势项目,如体操和其他运动。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优势,不断汲取成功的经验,更新教育政策和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参与度高、认可度足、影响力大的潜优势项目,使其向优势项目转化,如田径、羽毛球等项目。另外,还要加大科研投入,科学安排训练计划,为挖掘后备人才提供更多优势。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相对弱势项目。在发展优势、潜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借鉴其发展经验,把前者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合理运用到相对薄弱项目当中。
(三)完善体育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
竞技体育运动员作为一种特殊职业,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将会影响到能否有更多人走上这条职业道路。另外,要加强体育类宣传,竞技体育作为宣传的主要内容,增强体育后备人才的社会影响力,获得社会力量的支持,吸引全社会的关注,争取得到社会力量的实质性资助,支持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三、滁州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改革与创新永远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一直在路上,我们的国家一直在改革创新,不断探索适用与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竞技体育也是一样,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发展。滁州市想要培养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需要采取相对措施的。为此,应提高滁州市竞技体育工作者的科技意识和理论水平,鼓勵全市竞技体育工作者积极探究竞技体育训练理念,表彰优秀工作者。这些措施的实施,一定会给滁州市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较大的促进作用。
注重教练员队伍的培养。教练员作为运动员训练的指导者,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关键角色。优秀的教练员队伍是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的主要因素,对发展、提高后备人才发挥着关键作用。
良好的体育教育和教育相结合为运动员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为此,体育部和教育部应继续联合努力,认真组织和扩大基层中小学各类体育教育网络,调整体育学校的入学率,提高基层体育水平。
认真落实”体教结合”工作,加强学校对体育的重视,这为优秀运动员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体育部要继续联合教育部门,二者联合,认真组织和扩大基层中小学体育教育训练网络,合理调整体育课教学内容,力求让更多竞技运动项目进入课堂让学生学习。
四、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模式的比较
在美国,培养竞技运动员的主要机构是大学和俱乐部。职业体育的发展依赖于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国家政府部门除了进行指导和监督外也会制定一系列政策,支持美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德国体育的发展是在社会主导型的体育体制背景下以俱乐部体制为主体,管理主要由各种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这确保了体育运动的平衡发展。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我国的体育体育后备人才模式逐渐形成了三级训练网络,即业余体校→省级专业队→国家队。这种训练模式的培养出大量体育人才,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世界冠军。后来出现了“体教结合”、“教体结合”、“俱乐部”等模式,各种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多种模式的共存,为参加各种体育项目的运动员的提供更多的培训渠道,为发展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增添了很多活力。
滁州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在培养后备人才时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训练理念,吸取其中的经验,在符合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教育系统相挂钩,建立完善的“体教结合”和“体教融合”体制。
五、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与国内外类似研究比较)
本课题从社会学的角度、管理学、逻辑学等角度探索了滁州市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滁州市目前的状况并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研究和探索,认识这些规律的根本目的是要把握规律、遵循规律和运用规律,提高普遍适用性和广泛借鉴性。总而言之,还是应探索滁州市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以此建立科学的训练理念,从而为提升自身以及其他地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提供理论依据和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1]张凤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8,29(02):69-70.
[2]王雷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02):74-76.
[3]冯庆梅,夏思永.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05):68-69.
★项目名称:对滁州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与思考,项目编号:S202010377193。
滁州学院体育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