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赵炫铭
摘 要 加压运动法(KAATSU TRAINING)又称加压训练法或限制血流运动法。因其不仅为身体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又是力量训练的重要内容,而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鉴于此,国内外学者在对上肢力的提升方法方面归纳出了一系列训练方法及理念,这些方法和理念时刻都在发生交流和碰撞,特别是在学科之间的交叉不断产生,新颖设备和器材大量涌现的当前,如何将这些新鲜、新颖和新潮的理念与方法真正应用于实际训练中,并确保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无疑成为了当下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关键词 加压训练 力量训练 上肢力量 游泳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8-118-02
一、引言
所謂加压训练,其实是利用一定的加压装置来对肢体近端形成一定的压迫,以限制其血流量,进而导致肢体远端相对缺血,并辅以强度较小的运动的训练方法。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受试者用于发力的肢体一般只承受较小的实际负荷,但其主观上仍然感受到较大的训练负荷。其主要特征便在于通过尽可能小的负荷来实现一种高强度的训练目的,而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各肢体均承受较低的负荷,尤其是受试者的骨头和关节等,均受到较小的冲击力,以此来减少运动本身所带来的伤病,进而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这些年来,国家不仅在竞技体育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群众体育领域中也取得了不小进步。我国先后引进了不少的先进训练方法及理念,尤其是在力量的训练方面,逐渐呈现出科学化、专业化、国际化和创新化等发展特征。在力量训练过程中,上肢力量的训练已然成了它的一项基础内容,无论是对提升顶尖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还是为健身爱好者塑形,亦或是为普通运动者保持健康的体魄而言,其都是很有必要的。
二、加压训练的来源与发展
日本的佐藤博士曾在一次打坐过程中,因腿部折叠而导致部分血管被压住,从而使下肢血流受到一定阻碍。待打坐结束,小腿部分出现了不舒适感。他在对小腿进行按摩的过程中,发现肌肉产生被动收缩的过程与肌肉接受力量训练的感觉相近,于是他做出了一系列猜想。他想是否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来对受试者的发力肢体施以一定的压力,以使其肢体的血流量受到一定的限制,此时就有可能导致某一负荷对受试者身体的刺激程度得以加深,从而在肌肉力量增强方面产生一定的效果。为了对这一设想进行有效证实,他起初是将弹力较强的自行车内胎绑在受试者的大腿根部进行训练,而在1973年,他逐渐加大了对相关加压设备的优化力度,经过漫长时间的实验之后,最终于1983年正式形成了这门专项的技术。所谓加压力量训练,其实是充分利用加压的方式,以使肢体远端的肌肉处于缺血状态,进而辅以小强度的运动来促进肌肉的生长进程,最终达成增强肌肉力量的目的,此类训练肌肉的方法无疑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性。因其人为施压的方式,主要目的在于让受试者的血管处于闭塞状态,从而使其肢体血流量受到一定的制约。鉴于此,这一训练又被形象地称之为“血流限制性训练”,其英文简称为“KAATSU”。纵观国内外大量相关实验不难发现,加压力量训练有利于肌肉围度的增大,并达成肌力增强的效果。而且与传统的大强度力量训练方法相比,它可以确保训练者在训练过程中的受伤风险有所降低。这一全新的力量训练方法一经问世,便受到了不少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关注,他们都希望将这种有效的训练方法应用于自身所从事的竞技项目之中。鉴于此,国内外的不少项目运动队都开始尝试运用这一训练方法,着手对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索。国外的Abe等曾以赛马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加压力量训练,训练周期为2周,最终取得了不错的训练效果,期间并未产生任何损伤或炎症反应。而后,一系列实验结果纷纷得以论证。
三、加压训练的实际应用与方法
加压力量训练,一般会通过专用设备来对受试者的大腿或上臂等部位施以一定的压力,以此来限制受试者肢体的远端血流量,此时再配合一定形式的运动来进行训练,如步行、登蹬车和抗阻运动等。在实际训练中,应切实控制好对受试者施加的压力,确保其大小适中,最佳压力为50mmHg以上,因为在压力过低的情况下,将无法达到肌肉力量增强的目标;而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则会导致实验无法进行,受试者也将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正因如此,我们应明确对受试者进行施压的目的是为抑制受试者的血流,而非阻断,从而使其血流量有所减少。从训练强度方面来看,无论采取何种训练形式,其强度都应控制在20%调整。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训练强度和增益效果之间并不存在正比例关系。因此,应切实控制好加压训练的运动强度,若强度过大,必将导致受试者机体损伤的风险大大增加。为了确保压力训练的效果,我们应切实给予受试者足够的时间进行休息和进食。两次训练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在4个小时以上,为了提升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实验周期宜控制在2—3周,或者更长。从受试者的选择方面来看,应尽可能选择那些具备一定训练经验的成年人,但血管病变者除外。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对任何一个项目运动而言,训练方法和手段的改进都有利于其成绩的迅速提升。笔者基于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国内在加压训练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外的研究也大多局限于实验室的抗阻力量训练,并未在各个专项训练中得以广泛应用。出色的游泳运动员都有着强大的上肢力量,上肢主要是由上臂、前臂以及手部的所有骨、关节、肌肉及软组织等组成。进行一定的上肢力量训练,既可以增强力量和耐力,同时还能降低运动中的受伤风险。在游泳运动中,抱水、划臂的姿势都依赖于强壮的、受到良好支配控制的手臂肌肉。上肢在游进时的贡献率高,训练中也提倡以手臂为主的配合技术。本文对国内外与加压抗阻训练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著作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查阅,然后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加压训练的实施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和优化:①施加压力的大小;②抗阻训练的负荷和强度;③抗阻训练的频率、间歇时间及练习组数等。以期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对游泳运动员的上肢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良好的理论基础,进而也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便利。本文通过8周加压力量训练,来研究加压训练对游泳运动员的身体围度和最大力量的影响。
五、结语
1.在为期8周的加压力量训练之后,相关数据显示:实验组运动员无论是在大臂围度,还是小臂围度的指标上,训练前后存在的差异均不显著。除此之外,受试者上肢围度的变化不仅会受到加压训练的影响,其他各因素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①受试者日常摄入营养成分;②受试者的饮食差异等。鉴于此,笔者以为对受试者上肢肌肉围度而言,并不会因8周的加压力量训练而发生显著改变。
2.在负重力量测试方面,数据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的卧推、杠铃颈后推和杠铃前平举最大力量均有所提升,但实验组的提升效果要比对照组更加显著。
3.从运动成绩方面来看,实验组运动员在经过加压力量训练之后,无论是在自由泳成绩,还是划频次数等上面的提升效果都显然优于对照组。
4.就训练后的相关数据而言,虽说实验和对照两组在某些指标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从总体效果上来看,实验组的训练效果比对照组更好。正因如此,基于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加压训练的效果,与传统的力量训练方式相比,加压训练在上肢力量的提升方面效果显著,由此可见,在游泳专项力量的训练中,加压训练的确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虽说从相关实验数据中不难看出,加压训练在力量表现方面要比传统训练更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加压训练可以将传统力量训练取而代之。要知道,加压训练的操作过程略显复杂,为此,应在传统训练的基础上适当结合加压训练,如此可有效提升训练效果。纵观整个力量训练过程,可知受试者的上肢力量在前期有了显著的增强,但在后期的增速有所放缓。鉴于此,我们应在训练强度的选择上有所把握,以确保整个训练周期的训练强度都能与实验设计要求相符。
参考文献:
[1]许以诚,池泰棱,刘文海,等.加压力量训练器的研制与应用效果初探[J].体育科研,2003(04):33-34.
[2]李建华.血流限制训練[J].中国康复,2016,31(06):449.
[3]徐飞,王健.加压力量训练:释义及应用[J].体育科学,2013,33(12):71-80.
[4]王子楠,池爱平.加压力量训练对排球运动员下肢肌力影响的个例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7,36(01):49-53.
[5]牛哲斌.浅谈力量训练在游泳训练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9):29+3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