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暗示法在田径训练中的运用

时间:2024-08-31

刘青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1-000-01

摘 要 本文根据暗示法的教学理论,结合田径运动项目的特点,将暗示手段运用于田径训练,事实证明:暗示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开发运动员的潜能,发展思维,提高训练效率。

关键词 田径运动 暗示 训练 运用

在田径比赛中,激烈竞争的不仅是技战术与体力,同时也是心理的较量。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一个运动员即使身体、技战术达到应有的水平,而发挥这些优势的心理素质较差,在比赛中也不会取得满意的成绩。因此比赛中一些技术水平高的运动员反而输给低水平的运动员,也说明比赛不仅仅是体力和技战术问题,还有心理方面的因素。因此,重视心理训练对运动员正确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培养最佳竞技心理状态已成为创造优异成绩的重要一环。体 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洛扎诺夫将暗示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创立了“暗示教学法”。其基本原理就是运用暗示手段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特别是无意识潜能,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暗示就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向被暗示者提供信息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一定的意见或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达到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鉴于暗示的这种作用,笔者结合相关理论在田径训练中进行大胆尝试。事实证明,暗示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开发运动员的潜能,提高训练效率。并称其为“暗示训练”。

一、自我暗示训练

自我暗示训练是运动员用自己的思想、词语对自我的心理施加影响,以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志和注意力等心理活动,从而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比赛中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比如在跳高中的运动员,可以不断给自己进行自我暗示:“我一定能行,这个高度对我来说是轻而易举的。”等等类似鼓励的词语来不断地激励自己,克服消极情绪建立良好的积极情绪状态。

自我暗示的放松训练法,能起到消除训练疲劳和缓解赛前紧张的作用。训练中教练员通过语言暗示可以调节运动员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使肌肉、关节和韧带,生理能量的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带动其它机体系统的放松,达到恢复体力和脑力的目的。放松暗示可以舒服地躺在垫子上闭目,使心绪安静,并心理暗示四肢放松;暗示调节呼吸器官,使之有节奏的呼吸。暗示还可以对内脏器官产生良好的影响,使血液循环加强,以适应高强度训练、比赛的要求。在短跑训练中,为运动员设计恢复身心的自我暗示训练程序,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运动员全身放松3—5分钟,然后用下列方法进行暗示训练。①我在休息;②我身上每个细胞都在休息;③自我感觉越来越好;④头脑很清醒;⑤我感到全身放松;⑥我身心能量得到补充;⑦我又想训练了。

二、假量训练

假量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以不符合实际数据的重量、时间、距离给运动员的一个假象,从而让运动员在一个超量或小量的环境中进行训练,形成一种心理暗示,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发挥人体的潜能。一般把它分为正假量和负假量,正假量是指给运动员训练的值是超过实际训练的值,负假量刚好相反。

(一)距离假量,在百米的完整训练当中采用102米的距离或98米的距离为终点进行测试,根据运动员不同兴奋点采用不同距离,让其产生一种不满足或者能超越的心理,使其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或能达到的心理,从而会对不同类型的运动员起到强烈进取或自己有能力达到的心理状态。

(二)时间假量就是运用手中的秒表在运动员起跑时早按或晚按从而产生较好或较差的成绩来激发运动员的训练热情。时间的假量同样能运用到速度训练、耐力训练当中。

(三)重量假量,在训练中如采用假量的方法让运动不知不觉中对新一重量进行了训练。一般都采用正假量来训练,在加重量时以比实际要轻的数据给学生,在这个方法利用上要有一定的技巧不能让训练的运动员来算实际重量。

(四)高度假量,在训练过程中给出比实际高度高或低的数据,让学生在一种假量的高度中进行训练,到训练结束后告知其实际高度,让运动员有更自信的心理。同样在跨栏的训练中对那些新运动员这种假量就更显得重要。

总之,作为田径运动员的一个必备的重要心理素质,其形成与发展有一个很长的过程,每一个教师或教练员都应注意在不同时期对其进行不同的心理训练,使运动员掌握一些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通过艰苦的训练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对学生辅导要坚持三多三少,即: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指责;多帮助,少埋怨。对学习困难,有焦虑、恐惧等症状的学生可以教学生进行自我暗示:“我能行”。它是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精神治疗学等方面的知识调动学生潜意识的积极作用,必须满足愉快而不紧张、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暗示的相互作用这三条基本原则,因此我们老师要不断学习与提高才能更合理有效的运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将潜意识与显意识有机地同位起来,使学生内在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倾向于学习对象,从而大大提高训练效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