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苏州市区小学生生活体育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4-08-31

史一钦

摘 要 本文从人文地理学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了解苏州市区小学生生活体育开展现状并提出对策。调查结果显示,本区小学生参与生活体育活动的情况并不乐观,有生活体育活动习惯的小学生所占比例较低。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兴趣先导,激发小学生运动兴趣;多方合力,减轻文化学习负担;改变观念,正确对待课外辅导;合理规划,增加亲子互动时间。

关键词 生活体育 小学生 现状;对策

2006年9月,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对外公布,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均呈上升趋势;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进一步下降。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不容乐观,亟待改善。

虽然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体育得到了一定发展,中小学体育类课程数量得到提高,但仅仅依靠学校体育并不能真正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只有在充分利用好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再配合课余时间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才有可能真正改善学生的体质现状。因此,生活体育的开展很有必要。本文将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等相关研究方法来了解苏州市区小学生生活体育开展现状,分析成因并提出相关对策,为本区小学生生活体育的更好开展提供参考意见。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苏州市区小学生生活体育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以及访谈法。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抽取苏州市直辖区(姑苏区、高新区、相城区、工业园区、吴江区)若干小学1-6年级共600名学生,其中男生310,女生290人,共回收有效问卷507份,有效率84.5%。

(三)生活体育释义

本文中“生活体育”是指小学生在非上学时段所进行的体育活动。就“非上学时段”具体而言,是指周一至周五非在校时间,周末休息时间,法定节假日以及寒暑假。

二、结果与分析

(一)开展总体情况

就统计情况而言,从锻炼日期、参与者性别与年龄条件看都存在着一定差异。首先,在锻炼日期上,被调查者中明确表示能在非上学时段坚持有规律进行生活体育活动的并不多。在上学期间,周一至周五学校课程中包含有体育课、大课间活动等,同时受制于文化课学习,所以在周一至周五非上学时段学生进行生活体育活动的比例不高,不足25%。在其它非上学时段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并不乐观,在法定节假日期间将近2/3的被调查者表示并没有体育锻炼习惯。除法定节假日外,周末(不包括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中的周末,下同)与暑假锻炼人数较多,寒假相对较少。其次,是参与者的性别差异。周一至周五非上学时段参与活动的女生多于男生,但在周末、法定节假日以及寒暑假期间则女生少于男生,在寒假时段尤其明显。最后,是在参与者年龄阶段方面,除开法定节假日不谈,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有规律地参与生活体育活动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

课业学习负担重、参加辅导班、没有家人或伙伴陪同以及主观上不想参加是制约小学生参与生活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周一至周五受制于课业学习,周末需要参加辅导班,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则因为没有家人或伙伴的陪同及主观上的不想参与。而通过各年级间的比较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课业学习负担与没有家人等的陪同因素的影响力逐渐下降,而参加课外辅导与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二)开展时间现状

1.参与时段

受到上学时间的影响,被调查者周一至周五参与生活体育的主要时间段集中在下午放学后或晚上,比例超过有生活体育锻炼行为人数的90%;晨练人数相对很低,不足10%;仅有个别学生是利用中午时间段参与活动。而在周末、法定节假日以及寒暑假期间,参与活动学生的时间段呈现出较高的同一性,主要集中在上午的六点到十点,同时,下午14:00-16:00也相对较为集中,晚上所占的比例较低。

2.参与频率

被调查者在不同日期参加活动的频率相对而言比较一致,从高到低分别是“周末、法定节假日、暑假、周一至周五非上学时段、寒假”。其中,周末参与频率较高,接近0.9次/天;而寒假则相对较低,不足0.4次/天。

3.持续时间

寒假不仅是参与体育活动频率最低的日期,同时也是次平均时间最短的,不足30分钟/次,暑假平均次锻炼持续时间最长,约为55.41分钟/次。同时发现,在任意日期里,女生参与锻炼次平均时间均低于男生。而从年级间比较来看,学生次生活体育锻炼持续时间均较为稳定,同时由低到高年级锻炼持续时间呈明显上升趋势。

(三)开展空间现状

1.活动场所

小学生进行活动的场所比较一致,自家小区或社区是最主要的锻炼场所,其次是公园和家里,体育场馆在暑假锻炼中所占比例较高,但在学区内利用学校体育设施进行活动的比例很低。将男女生分开讨论,两者也存在着一定差别:男生喜欢在学校、体育场馆等地进行锻炼,而女生则更倾向于在家里、自家小区或社区以及公园内进行。

2.出行特征

本研究中,所涉及到的生活体育活动出行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出行方式、出行距离以及出行时间。

就出行方式而言,联系上文中提到的活动场所来看,小学生参与锻炼的主要出行方式是步行,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步行”远远高出其它方式。当然,在不同日期出行方式的选择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周一至周五非上学时段步行选择率最高,达83.47%,暑假选择率就相对较低,不足72%;除步行外,非机动车也是较为常用的出行方式;而私人机动车及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很少。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小学生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参与活动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在出行距离方面,暑假期间平均次生活体育活动出行距离最长,约为1.6千米/次。按照日期来看,平均次出行距离从大到小的排序是“暑假、法定节假日、周末、寒假、周一至周五非上学时段。”就不同年级情况而言,周末、法定节假日以及寒暑假时,中年级的出行距离低于低高年级学生,而另两者基本接近;周一至周五非上学时间段三者出行距离差距不明显。

就单程出行时间比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行距离及出行方式,是一个反映小学生生活体育活动空间特征的重要指标。总体而言,基于出行距离的因素,小学生在法定节假日的均次时间最长,为10.27分钟/次,周一至周五非上学时段时间最短,均值接近7分钟/次;同时,相对于暑假、周末而言,寒假的时间较短。笔者猜想,应该是伴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从低到高年级参与活动的出行时间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局部略有波动。

(四)项目选择现状

小学生生活体育活动时选择的项目主要是田径、体育游戏、足球、游泳、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跳绳等。就性别而言,男生更倾向于体能类与对抗类项目,而女生更喜欢游戏类与表现类。而随着年龄增长,学生间选择偏好也日渐不同,高年级学生相对低年级学生而言,田径类及游戏类选择率逐渐降低,而游泳与各球类运动明显提高。而就田径运动本身而言,跑步是最受欢迎的一个项目,男生的兴趣更高。跳绳项目则更受女生青睐,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青睐程度有一定比例的减弱。

(五)家长陪同现状

将近60%的被调查者需要有家长陪同进行活动,其中,法定节假日家长陪同率最高,约占在法定节假日有活动习惯人数的61%。寒假陪同率最低,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寒假期间部分有运动习惯的女生是在自家进行活动,本身不需要家长陪同。而在周一至周五非上学时段,因学生有课业任务,生活体育活动基本发生在放学之后,甚至是晚上时间进行,考虑到安全因素影响,家长往往会陪同其进行活动,所以这个时间段的陪同率也较高。最后,从低到高年级,家长陪同率逐渐下降,不难想象是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其独立进行生活体育活动的能力日益提高。

(六)发展对策

1.兴趣先导,激发小学生运动兴趣

调查发现,主观上不想参加是阻碍小学生进行生活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让小学生走出这种不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主观思想是体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需要面对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小学体育教师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与努力,来关注课程,在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各校本身的特色,开发及设计课程内容,增强体育课程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2.多方合力,减轻文化学习负担

文化学习负担是影响小学生进行生活体育活动的另一个原因。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学生的学习负担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减轻,特别是低年级,学校已不布置笔头回家作业。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学生回家后却也并不轻松,还有许多朗诵阅读类的口头作业,同时也不排除家长自己给孩子安排各项作业,很多学生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有时都会忙到晚间9点之后,根本没时间再进行体育活动。为此,需要我们师生进行通力合作,文化教师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好学校内的时间,合理安排回家作业量;家长也应充分看到体育活动的益处,不盲目追求学生的文化练习量,根据实际情况以周为单位为孩子安排适宜的体育锻炼活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学生也需要从自身方面找原因,改变现状,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为体育活动争取时间。

3.改变观念,正确对待课外辅导

参加课外辅导班也占用了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虽然社会、学校一直在提倡为学生减负,但很多时候却是适得其反。学校的作业量是减少了,但因为家长之间的比较,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人一等,别人家的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那么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学生的负担反而因此变得更重。不能说家长的这种观点一定错,但也有词说“劳逸结合”,合理的运动其实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心理疾病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自杀事件日益低龄化,为此更需要以体育运动来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家长朋友更应该改变固有观念,正确对待课外辅导,让孩子有时间进行合理的体育活动,以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

4.合理规划,增加亲子互动时间

没有家人陪同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学生参与生活体育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因受年龄阅历限制而并不成熟,无论从现实或法律角度而言,他们并不具有单独做出重大事件决定的能力,父母家长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与喜好会对孩子产生重大的影响。父母长辈如果热爱体育活动,并能有时间陪伴孩子进行活动,那么孩子的活动参与率必将大大提高。当然,从另一个层面来看,陪伴孩子进行适宜的体育活动,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同时也是很好的亲子互动时间,能在增进身体健康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各项能力,有利于小学生的成长。

三、结论

苏州市区小学生参与生活体育活动的情况并不乐观,有生活体育活动习惯的比例不高。参与活动的日期主要是在周末,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上午,在暑假时活动时间持续最长,小区或社区是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出行次均距离为1-1.6千米,均出行时间集中在7-10分钟,在参与活动的被调查者中家长陪同率较高;不同性别、不同年级间在持续时间、场所选择、出行方式、家长陪同率及项目选择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

参考文献:

[1] 蔡玉军,魏磊,朱昆.上海市小学生非上学时间体育活动行为时空规律研究[J].体育科学.2011,31(6):59-66.

[2] 李文川,肖焕禹.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畴结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33-3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