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娄兴容
摘 要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也越来越明显。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成为我们以后走上教师岗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拿去年的十科会来说,体育交叉学科研究的科研成果数不胜数,加之现在很多学校招教或者评职称都把科研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门槛,那么如何培养一个科研能力强、技术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研究生对高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该文章查阅了近几十年以来对交叉学科方面的一些文献,并结合自身对体育发展大环境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发展做进一步说明。
关键词 交叉学科 视野 体育高校 卓越人才 培养 思考
一、研究背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各学校对招考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要想培养与就业形势对口的研究生就必须大幅度地改进培养模式,并建立起更具兼容性、超越性,更富有跨界性、多元性的开放科研体系。现在的教师岗位已经不是当年所谓的“铁饭碗”,而是采取的是弹性制度,能者上;所以培养复合型卓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已经成为一个艰巨的任务。鄙人希望通过以下的建议为提高高校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考察法。
三、研究结果
(一)研究生目前的培养情况
纵观全国上下体育高校研究生上课是没有教材的,全凭大脑去思考,去记;虽说研究生是在培养个人创新、批判性思维、打破常规的思维等,但是全国上下没有统一的教材我们至少也应该对应每一门课拥有每个学校自己的课本,而且要与本科的课本与众不同、在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在结合自主性学习来理解课本知识,这样一来会跟学生更多的收获。[1]如胡树华提出的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并采用复合式设计方法从教学理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要素对交叉学科教学体系进行了复合设计。最后:在研究生教学成果评分上很多老师都没有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来评分,这似乎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在也是在我们培养机制中值得思考的。
(二)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
从开学的第一堂课起每个任课的老师都在讲:你们现在是研究生,要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看问题,要对问题敢于质疑、要具有批判思维;学会如何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于此同时还要认真对待老师安排的任务。同一学科不同项目的性质之间虽然有着一些必不可少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健美操是一项追求静、力、美对对学生协调性、柔韧要求都非常高的项目;而田径则是 一个具有广泛性、简易可行性又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罗云说:“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的学科布局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是有宽厚的文理等基础学科,有若千强大的应用学科,是学科之间能相互支撑、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有利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2]。作为学体育的我们来说大部分同学在理论知识方面会不如其他专业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跳出除体育以外的圈子努力去积累更多哲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知识,同时要学会整合资料和学习方法,科研能力的培养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查阅伍红军、张梅俊、李佳敏等作者的文章发现他们对交叉学科的认识各有千秋,我所研究的内容不是说能够适用于所有交叉项目、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本文的建议也并不是提供一个统一的、全适应性的模式,而只是对培养机制的各个环节可能涉及的因素的概括并提供指引。在几千年内积累起来的经典学科的基础上,交叉科学仅在100年左右所达到的学科数量就几乎占了学科总数量的一半。我们没能拥有属于研究生的教材、制定培养计划机制方面有一定的缺陷、提高招生质量、教学成果考核制度不合理、对跨学科、夸项目的学生培养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认为交叉学科就是就是例如体育学科与其他哲学、政治、生物、医学等学科的相互联系、相互融汇贯通、高度综合、密切联系交叉的学科。那么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专业技术以及各方面的能力了。
(二)建议
首先,通过在交叉学科视野下去选择不同培养方式制定明确的培养方案,制定适合研究生考核的合理方案做到相对公平。同时要提高研究生对其他体育及与体育有关的书籍阅读,增加阅读量;然后在教育和管理上进行的各种跨越学科界限的活动;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其次,要跳出除体育以外的圈子努力去积累更多哲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等知识,同时尽量能拥有每个学校研究生的学科教材,这样在学会整合资料和找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时更方便。
最后,在扩招的同时应该保证质量及以后研究生的就业率,所以在培养方面更要下功夫每个导师都应该尽量照顾到自己的学生,尤其是对跨转专业跨项目的学生多多关照让他们在新的领域找到归宿感;同时我们自身也要通过掌握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来培养自身拥有深厚的学科知识、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从目前来看学科交叉已经成为科学界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培养复合型的卓越人才也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胡树华,兰飞,范文芳.交又学科的复合式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江苏高教.2007(4);69-71.
[2] 罗云.中国重点大学与学科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