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慢生活与休闲体育

时间:2024-08-31

王莹

摘 要 “慢生活(slow life)”运动最早是由意大利人在1986 年发起的,开始只是为了抵制席卷而来的美式快餐,保护富有民族特色的当地食品。“慢生活”的概念正在不断延伸、扩张,并被广泛接受和认同,成为一股越来越强大的国际时尚,风靡全球。

关键词 慢生活 休闲体育 推广

一、绪论

生活方式是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具体而生动的反映形式,是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复杂、形式多样、内在联系密切的领域。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不同阶层人群在其生活圈、文化圈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休闲体育是指在一定理念支配下,在业余时间进行的放松身心、有益身心健康的身体活动。休闲体育当属于人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二、慢生活的真谛

在以“数字”和“速度”为衡量指标的今天,仍有少数清醒者以“慢生活”的方式保有快乐的人生。这些人明白和感悟到:慢生活不是要人懒惰,而是更积极地生活。在机会愈少,竞争愈激烈的今天,要避免“超载”“超速”,就要学会“慢生活”,使自己身心得到平衡。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健康的心态,一种积极的奋斗,更是一种对人生的高度自信。以近年来被世人瞩目的“国民幸福指数”为例,公认的超级大国——美国在这项指标上并不靠前(第 150位),而中国人民的幸福程度排在第 31 位,在亚洲国家里仅排在越南(第 12 位)的后面,比日本(第 95 位) 、韩国(第 102 位)和新加坡 (第 131 位)的人民要幸福得多,这说明,物质的追求与占有,并不能提高幸福指数,而幸福与否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最好体现。这就是“慢生活”运动势不可挡的充分理由。

三、休闲体育的真义

在直观和常识上,人们总是把休闲与“空闲时间”联系在一起,因为“能够自由地支配时间”是休闲基本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但如果仅局限于此,那么这种理解就显得过于现象化和表面化了。 首先,“空闲时间”仅仅作为“不用于工作和不负有任何责任的时间,绝不只是现代社会所独有的。如果单纯从量的意义上看,生活在传统农耕社会的人未必比处于工业文明社会的人拥有更少的“空闲时间”。而休闲正是在工业大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被提及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催生的产物,如果把“休闲”等同于“空闲”,实际是抽去了休闲的真义,而徒剩空壳。因此,休闲不等于空闲。休闲对于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积极的自由”。这表现为“自由地选择”“从容不迫地做”,它是人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的过程。休闲既不是赤裸裸的欲望之城,也不是纯粹的消费场所,而应是一片理想的栖息地、一方诗意的净土、一个令人神往的精神家园。我们应在真正的休闲中领略人生的真谛,获得生命的意义。

四、休闲体育慢的体现

“慢”意味着注重过程,而不是直接追求最后的目标,意味着有时间思考,有心情体悟。运动是为了享受过程,而并不在意最后能否达到目的。有人去登山,即使最后只爬到半山腰,但他欣赏到了沿途的美丽风光,甚至可能会领悟到人生就是不断翻越高峰的道理,而这些都需要慢慢感受和领悟。 此外,只有慢下来,你才能体会到运动之外的美好事物,如阳光、草地、沙滩等。正如“绿色奥运”提倡的观念:体育、文化和环境应共生和相互关怀。而体验到运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友爱,则是“人文奥运”的精髓。这些从运动之外获得的东西,可以说更有意义,其价值甚至超过了运动本身,是人在体育运动中升华、完善的体现。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种慢形式的休闲体育,也更符合国人的传统习惯和文化。

五、休闲体育的推广

全民健身计划的总目标是使我国的群众体育发展规格、国民体质及健康状况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民健身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为全民休闲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证。同时休闲运动属于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样,而且对场地器材等条件要求相对较低,容易吸引和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休闲运动的这些优势可以推动更多的人参与健身,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通过休闲运动,人们不仅可以舒缓工作和生活压力,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也可将自己完全融入自然怀抱中,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到达身心的彻底放松。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幵发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适宜不同层次人群的健身内容、方法和器材,扩大服务的种类和对象,满足居民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休闲运动的推广可以以家庭为小单位,组织建立各种运动协会可以推动休闲运动的发展。在政府的资助和扶持下,在社会的共同关注下,依托街道、居委会、社团等社区体育组织,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体育资源发展休闲运动。同时大力培育发展社会休闲体育组织,扩大组织传播的影响力。通过完善协会的内部管理,形成合作氛围,在促进休闲运动开展和传播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捷]昆德拉.慢[M].马振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 石振国,田雨普.闲·休闲·休闲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4(8)

[3] 张新萍,彭夏辉.哲学的休闲与休闲的哲学——兼论运动休闲之道[J].体育文化导刊.2006(3)

[4] 胡小明.休闲理论与体育的娱乐化[J].体育与科学.2005,26(4).

[5] 刘耳.休闲、信仰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