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作物灰霉病杀菌剂的应用现状

时间:2024-08-31

灰霉病属于植物真菌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出现,主要受到灰霉菌浸染而引起,灰霉病发病集中在茄果类蔬菜、浆果类水果中。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促使种植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种植品种明显增加,而灰霉病发生也逐渐严重化,要求行业内应做好防治工作。本文以灰霉病杀菌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受到灰霉病病菌影响,在植物表面将会呈现大量灰色霉层,灰霉病名称也因此得来。该病害发现较早,早在1729年,有学者就已经发现了灰霉病,并根据致病菌分生孢子梗特点,以希腊语将灰霉病命名为“束状的葡萄浆果”,1801年,灰霉菌被统计在双名法系统内,进一步命名为灰葡萄孢菌,目前,该病害随着全球葡萄种植规模的扩大,传播开来。

灰霉菌杀菌剂登记现状

灰霉菌既可以寄生在大田作物中,还可以寄生在蔬菜、保护地经济作物中,寄生范围较广。在全球范围内,灰霉菌寄生农作物品种可超过200种,多集中在温带、亚热带地区。如果在自然界中,灰霉菌寄生植物品种还会进一步增加,就目前而言,寄生品种呈现增加趋势。灰霉菌属于寄生性真菌,在寄生后,可浸染、杀死寄主,并吸收死亡寄主细胞养分。因此,灰霉菌危害时间相对较长,在农作物生长期间,就存在一定的灰霉菌发病风险,直到农作物收获。集约化种植也为灰霉菌浸染创造了便利条件,近年来,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灰霉病发病率逐渐提升。化学防治是控制灰霉病的主要手段,并且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依赖性,就目前而言,依赖程度还在不断加深[1]。

相关调查显示,以2020年4月作为时间节点,针对灰霉病防治,共存在471个杀菌剂商品,其中,单剂、混剂分别为317、154种。共存在15种登记作物,多为经济作物。将不同农作物防治杀菌剂商品数量进行比较,从高到低分别为番茄、黄瓜、葡萄以及草莓,具体灰霉菌杀菌剂商品数量为242、148、83、27个。另外还存在针对少量保护地经济作物(例如菊花、百合等)进行防治的杀菌剂商品登记在案。针对有效成分,单剂登记为35种,单纯以混剂形式登记为16种。

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农作物灰霉病的杀菌剂品种。番茄品种为异菌脲、腐霉利、嘧霉胺,登记单剂占比范围为20%~25%。黄瓜品种为嘧霉胺,登记单剂占比50%,还存在少量腐霉利、啶酰菌胺、过氧乙酸,各单剂占比10%。葡萄品种为啶酰菌胺,单剂占比较高,除啶酰菌胺外,其余单剂占比从高到低分别为腐霉利、嘧菌环胺、异菌脲。就整体而言,草莓品种数量相对较少,主要包括克菌丹、枯草芽孢杆菌、啶酰菌胺以及嘧霉胺等。

针对植物源灰霉病的杀菌剂,登记数量从高到低分别为丁子香酚、香芹酚、集中在番茄中。针对灰霉病防治而言,微生物防治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目前根据登记数量,在防治灰霉病的微生物制剂中,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数量较高,在多种作物登记中均有出现。与一般化学药剂相比,通过提高木霉菌使用科学性,可有效提高灰霉病防治效果。生防细菌同样存在较多种类,与真菌相比,商品化制剂也较为丰富,包括枯草芽孢杆菌、海洋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等。但是只有枯草芽孢杆菌登记范围较广,其余细菌制剂主要登记在黄瓜中。在抗灰霉菌效果方面,细菌制剂与化学药剂具有一致性[2]。

化學杀菌剂作用靶标

以FRAC作为参考,明确杀菌剂作用机理,确定分类标准。就目前而言,我国登记杀菌剂靶标主要包括9类,集中为三个类型。对于登记单剂总数而言,三个类型靶标杀菌剂单剂可超过70%,具体主要应用品种为二甲酰亚胺类、苯氨基嘧啶类,占比31.5%、28.7%。除此之外,在杀菌剂品种中,琥珀酸脱氢酸抑制剂同样作用显著,占比10.7%。

苯并咪唑类、N-苯基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靶标为有丝分裂、细胞分裂。在二硫化氨基甲酸酯杀菌剂中,对灰霉病的防治主要应用复配形式。除此之外,去甲基化抑制剂也应用复配形式,但是也存在少量以单剂形成登记。

灰霉病菌抗药性较强,杀菌剂登记更替情况明显。在我国,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应用较早,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后,20世纪80年代已经国产化,在病害防治中应用十分广泛。该杀菌剂在我国登记商品中,数量较多,属于灰霉病防治重要药剂。目前,针对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灰霉病抗性呈现上升现象,但是主要集中在低抗菌株中。因此,在灰霉病防治中,仍可以应用腐霉利、异菌脲等杀菌剂。在灰霉病防治中,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同样十分常见,代表杀菌剂品种为嘧霉胺、嘧菌环胺。但是受到该杀菌剂大量推广影响,蔬菜、葡萄等作物已经出现抗药性。

20世纪70年代,有研究人员经有效实验,论证了在桃根癌症防治中放射性土壤杆菌的作用,后续多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效果。微生物制剂通过具体分析生防菌生长优势,可有效实现灰霉病防治,以寄生、营养竞争作用作为基础,吸收灰霉病浸染部位营养物质,抑制灰霉病病原菌生长,以免其继续浸染,对农作物不利。基于这一过程,生防菌在生长过程中,能够与病原菌争夺养分,压缩病原菌生长空间。同时,生防菌能够产生抗生素、抗菌蛋白、胞壁降解酶,进一步阻止病原菌生长。在病原菌中,木霉菌属于拮抗真菌,在作用机理方面,木霉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主要利用土壤处理剂,实现农田微生态调控。在灰霉病防治过程中,可将木霉菌视为茎叶处理剂,在应用木霉菌后,不允许使用相关真菌药剂,也不可混用强酸、强碱性物质。将木霉菌去掉后,其他生防菌产品均属于细胞制剂,主要在芽孢杆菌病株、假单胞菌病株中使用。目前,针对芽孢杆菌,灰霉病防治登记使用包括枯草芽孢杆菌、海洋芽孢杆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9912等。还存在荧光假单胞杆菌,属于可湿性粉剂。该菌剂灰霉病防治效果主要与产品货架期、使用环境有关。因此,为进一步保障防治效果,要求相关部门应健全农作物灰霉病综合防治体系。以农作物灰霉病防治作为工作重点,维生素菌剂可作为补充使用,有利于减少农药使用剂量,介绍农药残留问题,可促进环境保护[3]。

灰霉菌杀菌剂应用管理

借助化学防治手段,起效相对较快,短时间内即可实现病害控制,防治效果十分显著。但是因为灰霉菌病菌适应力、繁殖能力较强,将会加大抗药性。同时,受到大面积单一作物种植影响,在单作、连坐耕作情况下也会增加病害发生,由于长期依赖使用化学杀菌剂,将会加剧抗药性风险。除此之外,结合实际防治工作,如果经常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菌剂,葡萄孢菌易出现抗性,针对这一情况,种植户往往选择增加杀菌剂剂量以及使用频率,导致恶性循环,还会产生农药残留、滥用现象。当长期使用杀菌剂时,原生物群落结构受到影响,农业生态平衡被破坏,将进一步加剧灰霉病。

以灰霉病特点展开分析,目前,无法借助抗性育种完成防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可控制病菌浸染,但是当灰霉病发病时,种植户仍更加倾向使用化学防治手段。以病原学作为依托,化学防治可有效杀灭病原菌。针对化学防治,灰霉病控制主要受到杀菌剂使用效果影响。具体而言,针对需要长期化学防控区域,应在定期内监测菌株抗药性。要求相关部门切实落实管控工作,借助有效引导手段,在整个抗性风险管理中,提高农药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以及种植户参与度。同时,种植户在使用杀菌剂过程中,应按照要求建立田间档案,根据杀菌剂作用机理不同,完成轮换使用,以免在长期使用杀菌剂时出现交叉抗性。植保推广部门应围绕杀菌剂用药,健全相应的技术规范,提高用药合理性。近年來,随着水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灰霉病发病情况加剧,需要进一步加大杀菌剂研发力度,强化农药登记工作,促进非法用药情况改善。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灰霉病高度防治,做好绿色防控工作,以完善病害预测防治体系,确保化学杀菌剂使用合理性,促进抗药性控制,全面落实灰霉病防治工作。

综上所述,通过具体分析灰霉菌由来以及特点,明确灰霉菌登记现状,并对化学灰霉菌杀菌剂应用种类、作用靶标展开研究,完成灰霉菌应用管理,可有效为后续灰霉病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提升农作物灰霉病防治效果,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保障,提升农民种植收益。

参考文献:

[1]张正炜,陈秀,石小媛.我国农作物灰霉病杀菌剂的应用现状[J/OL].中国蔬菜,2021(02):41-46

[2]陈乐,苗则彦,孙柏欣.灰霉病菌抗药性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20,40(04):21-30.

[3]何永梅,贾世宏.灰霉病杀菌剂嘧菌环胺(和瑞)及其应用[J].农药市场信息,2020(14):43.

李丹

兵团直属人民武装部 保障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