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近40年没在我国露面毛腿渔鸮:只想住高层大户型水岸名邸

时间:2024-08-31

◎萧野

提起猫头鹰,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在深夜的森林中“咕咕”叫的捕鼠能手。其实除了捕鼠以外,有些猫头鹰更喜欢吃水产,比如分布在我国东北的“毛腿渔鸮(xiāo)”就以鱼为主食。它翼展可达2米,在猫头鹰这类鸟中是相当大的块头了。但这种处在食物链顶端的庞然大物依然没逃过各种人为干扰的迫害,已成为世界濒危物种。

毛腿渔鸮有一对黄灿灿的“灯泡眼”,夜视能力超强。

世界最大的猫头鹰?

全球已知有229种猫头鹰,分布在热带、冻原、沙漠等栖息地中。在一些地方,猫头鹰被视为“死神的使者”,这或许是因为猫头鹰经常栖息在墓地,那里的树木受人类干扰少,提供了舒适的巢穴空间。而“毛腿渔鸮”这种猫头鹰却被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人推崇为“保护村庄的神”。

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布莱基斯顿(Thomas Blakiston)是个鸟类爱好者。1883年,他在日本北海道地区函馆市发现了毛腿渔鸮,并收集了标本。次年,英国鸟类学家亨利·西博姆便根据这份标本,以托马斯·布莱基斯顿的名字将毛腿渔鸮命名为“Blakiston's Fish Owl”,直译为“布莱基斯顿的渔鸮”。

以鱼为主食的猫头鹰被称为“渔鸮”,全球有7种,其中亚洲4种,我国有3种。毛腿渔鸮是亚洲体型最大、生活最靠北的渔鸮,我国东北地区有分布,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毛腿渔鸮身长60~72厘米,雌性比雄性大,它们的翼展可达1.8~2米,站着时约有0.7~0.9米高,体重可超过4.5公斤,这体重与美国国鸟白头鹰旗鼓相当。与大雕鸮(美洲大型猫头鹰)相比,毛腿渔鸮还高约15厘米,体重是其近3倍。据世界著名非营利保护组织“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俄罗斯项目的工作人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乔纳森·斯莱特(Jonathan Slaght)介绍,“毛腿渔鸮的体型如此庞大,以至于经常会被人误认为别的动物。”不过其平均体长与最大体长均小于另一种大型猫头鹰乌林鸮,所以有报道称毛腿渔鸮为“世界最大的猫头鹰”并不准确。

飞行无声 标配毛裤

毛腿渔鸮一身深褐色羽衣,胸前腹部均匀分布着浓黑色纵纹和横斑,一枚枚清晰可辨。它们安静地站在树上时,就像身怀绝世武功的高人在思考人生。它们最帅气的“高光时刻”便是展翼飞翔之时:两翅扇动很快,但外侧飞羽边缘的齿状结构,大大降低了振翅的声响,让它们可以悄无声息地靠近猎物。那灵巧的身姿就像轻功高手在施展“凌波微步”。

捕鱼为生的猛禽,通常脚上没有羽毛覆盖。毛腿渔鸮是个例外,它的脚上覆着厚厚的羽毛,像穿了毛裤,由此得名,这也是它与其他猫头鹰区别开来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毛腿渔鸮不迁徙,终年都生活在寒温带或寒带,所以在这么寒冷的地方“穿条毛裤”才好过冬。

毛腿渔鸮块头大,巢的直径需要1~3米才行。

自带“雷达接收器”

猫头鹰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拥有极为先进的听觉系统。它们站在树上就能听到猎物在树叶间、大雪里或草丛中蠢动的声音,甚至仅凭声音就能分析出猎物的种类和大小。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蒂姆·伯克黑德教授在他的新书《鸟类感官》中指出,猫头鹰耳蜗巨大,里面密集地分布着许多感觉纤毛,长在头颅两侧的外部耳孔也出奇地大,可以更好地定位声音来源。毛腿渔鸮的头上竖着一对“尖角”,其实是两撮长而宽的耳羽簇,明显高于周边羽毛,这种结构便于收集声波。

猫头鹰还普遍有著名的“雷达脸”,脸盘形似“雷达接收器”,而脸盘周围特殊的硬毛会将声波导进耳朵。毛腿渔鸮的脸盘呈浅灰棕色,不过其脸盘的范围相对小,听力可能不及其他猫头鹰敏感。

毛腿渔鸮的脸盘形似“雷达接收器”,而脸盘周围特殊的硬毛会将声波导进耳朵。

流离失所的毛腿渔鸮族群越来越萎缩

和其他鸟类相比,猫头鹰的眼睛在脸上的比例奇大。它们的视网膜上密集地分布着能感受微弱光线的视杆细胞,因此夜视能力极强。两只眼睛都位于脸的正前方,更有利于立体成像,狩猎时可精准锁定目标,校正距离。不过这种“设计”的代价就是视野范围比较窄,而且它们呈管状的眼球不能转动,想看到头两侧的东西,必须整个头部一起转。为此,猫头鹰有一个堪比“万向轴”的脖子,使头能做出大于180度的转动,因此眼观六路。这样一来,在保证了夜视能力最强化的前提下,还大大减少了因转动身体而产生的声响。同时,灵活的头部也可以让两耳更好地通过声波精确判断猎物的方位。毛腿渔鸮也具备了这些特点,它们有一对黄灿灿的“灯泡眼”,格外醒目。

毛腿渔鸮最帅气的“高光时刻”便是展翼飞翔之时

要住就住滨水大户型

毛腿渔鸮喜欢在低山阔叶林、混交林和山脚林缘与灌丛地带的溪流、河谷等环境中生活,特别是水生动物丰富且隐藏条件较好的林区河流附近。通俗来说,它们对于“住房”的要求是高层、大户型、老“杨”房、水岸名邸。

“高层”是指巢离地面的高度要在12米以上;“大户型”是由于毛腿渔鸮块头大,巢的直径需要1~3米才能住得下;“老‘杨’房”是指它们喜欢在日本杨树、柳树、蒙古栎、白蜡木和桦树等老树的空心树洞中筑巢,这样的老树够粗,最适合它们;“水岸名邸”是指它们需要住在冬天不上冻、不断流的水域周边,方便捕鱼。

当然,别的大型鸟类遗留的现成二手巢,它们也不介意,简单拾掇拾掇直接入住,省得自己搭窝了。

毛腿渔鸮的领地意识很强,常发出短而深的“boobo-voo”或“shoo-oo”声来宣示自己对领地的主权。夫妻俩配合默契,时不时就得来一段二重唱,雄鸟发出第一和第三音符,雌鸟负责第二和第四音符,两口子交替发出的声音听上去就像一只鸟在出声。

快准狠的“渔夫”

毛腿渔鸮的主要猎物是狗鱼、鲶鱼、鳟鱼和鲑鱼等,有时候抓到的一些鱼是其自身重量的两三倍,为了把大鱼拖到岸上,它们一只“手”抓鱼,另一只“手”抓住树根以便更好地使上劲。

捕鱼时,它们一般会站在水边或低矮的树枝、电线杆上看着浅水中的猎物,像在观察哪条鱼更肥,看准了便展开双翼跃入水中,然后双脚忙乎一阵,抓起一条小鱼再跳上岸。它们一口咬住猎物便直接吞下去,紧接着又用粗壮而锋利的爪子抓起第二条鱼下肚……整个捕鱼过程可谓快准狠。

毛腿渔鸮各种形态的写真

淡水鱼是毛腿渔鸮的主食,但它们也会捕食海鱼、小型哺乳动物(比如野兔、狐狸、蝙蝠、貂等)、鸟类(榛鸡、各种水禽)、两栖动物、昆虫和甲壳类动物等。其食谱变化和季节有关,比如春季时,俄罗斯境内的毛腿渔鸮对两栖动物的摄食数量可能会超过鱼类,尤其是蛙类。

研究人员发现毛腿渔鸮经常在浅水区涉水猎杀鲑鱼。这两者都离不开老树。枯死的大树倒在水中时,会减慢水流速度,使河道更加复杂:缓慢移动的深水和浅水河道的结合,为鲑鱼的不同发育阶段提供了重要的微型栖息地。如果砍了森林,毛腿渔鸮将无家可归。如果河里的树干被清理,鲑鱼就没有合适的生长条件。所以对老树的保护极为重要。

科学界对毛腿渔鸮的研究比较匮乏,原因是它们数量稀少,而且是夜猫子,白天多隐藏在河边的树上或河流沿岸的悬崖上,经常黄昏和夜晚再出来活动,连见上一面都很难。只有育雏期间,毛腿渔鸮才愿意白天也出门狩猎。

生育率惨淡

毛腿渔鸮3岁左右性成熟。由于食物供应状况的波动,它们往往隔年才繁殖一次。它们在1月至2月求偶,随后在仍下着雪的3月左右产下1~2只卵,由雌鸟负责孵化,雄鸟出去觅食。

经过35~50天的孵化,雏鸟出壳,这时雌鸟白天就在窝中陪伴照料,给孩子们充当“暖宝”,防止它们被严寒冻死,夜里再和雄鸟一起出门速速觅食。

毛腿渔鸮不光繁殖率低,幼鸟成活率也不容乐观。研究者在库纳什尔岛(日本称之为国后岛)6年的时间里共发现25只毛腿渔鸮的卵,但仅育成6只幼雏,成活率仅仅24%。幼小的毛腿渔鸮身上毛茸茸的,像穿了一件大棉袄。幼鸟通常在父母的领地生活两年左右再离开,自己独立生活。在离开之前,有时候人们会发现一片区域内生活着几只成年毛腿渔鸮,并认为这是它们群居行为的证据,其实不然。

毛腿渔鸮对“另一半”高度忠诚,如果配偶死亡,可能要等很长时间才可能出现新的配偶,也有的从此终身独居。

全球仅剩1000余只

一只成年雌性毛腿渔鸮

由于栖息地沿河森林的广泛流失,以及沿河经济发展和水坝建设的增加,毛腿渔鸮的生存状态不断受到威胁。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划入“濒危”物种,2013年的评估报告指出,全球估计仅余1000至2499只,而2018年2月,乔纳森·斯莱特博士联合日本研究人员在《生态研究专著》丛书里指出,目前毛腿渔鸮的种群中大约有1000~1900只。

毛腿渔鸮经常等到黄昏和夜晚再出来活动

我国对毛腿渔鸮的最后一次可靠记录为1982年在小兴安岭地区采的标本,近些年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呼伦湖地区的多次物种普查中都未发现其踪影。

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滨海边疆区的人认为猫头鹰富含脂肪,曾一度捕猎毛腿渔鸮为食。所幸这种饮食习惯在当今已“失宠”。不过,鲑鱼的过度捕捞问题仍然存在,这减少了毛腿渔鸮的食物供应。另外,毛腿渔鸮也容易被渔网捕获的鱼吸引,结果反倒被渔网纠缠致死。

尽管俄罗斯法律禁止在主要水道两岸5公里之内伐木,但毛腿渔鸮的栖息地仍受到采伐影响。首先,在“天高皇帝远”的俄罗斯远东地区,该法律并非总能有力执行。此外,为了促进资源开发而修建的公路,也间接影响了毛腿渔鸮所在的河岸地区。有些伐木工人用杨树在水道上搭建临时桥梁;水曲柳和蒙古栎,在木材产业中很有商业价值,常被非法采伐。这些都是毛腿渔鸮赖以生存的营巢树种。栖息地都没了,流离失所的毛腿渔鸮族群自然就越来越萎缩。

在北海道上百年的开发历史中,“人进鸟退”在毛腿渔鸮身上体现得最为显著:平原地区河流两岸的森林被大面积砍伐,用来发展农牧业,毛腿渔鸮繁殖所依赖的树洞被清空;水利工程修建以及鲑鱼被大量捕捞,使它们的食物减少。在北海道,有毛腿渔鸮被电线电死,被车撞死,被渔网缠死等报道时有发生。以前,在北海道札幌地区都有分布的毛腿渔鸮,慢慢地从当地人的视野中消失了。

作为食物链上游的捕食者,一对毛腿渔鸮至少需要15平方公里的领地,但其多处栖息地如今被分割成一座座孤岛,近亲繁殖的概率明显增加,这就使它们的基因多样性和环境适应性进一步下降。

毛腿渔鸮的翼展可达1.8~2米

毛腿渔鸮的头上竖着一对“尖角”,其实是两撮长而宽的耳羽簇,这种结构便于收集声波。

“长枪短炮”也是威胁

对毛腿渔鸮造成负面影响的还有鸟类摄影。在有些地区,毛腿渔鸮的踪迹也吸引了不少拍鸟爱好者慕名而来。但有的拍鸟人完全不遵守自然摄影的准则,为了出好片不择手段拍摄正在孵化、育雏的毛腿渔鸮家庭,打扰它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亲鸟弃巢。一个个“长枪短炮”堪比新式猎枪。

如今,北海道人将毛腿渔鸮列为保护对象。日本环境省为毛腿渔鸮建立了人工巢穴,上了环志,还利用巢箱内布置的相机,密切关注着它们的生存状况。

此外,为了调查这种稀少鸟类的生态,日本科学家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从森林录音数据中高精度提取毛腿鱼鸮的叫声。以往调查员要顶着夜幕、冒着与棕熊遭遇的危险深入林区才能开展的工作,现在仅数分钟就能完成,而且距离录音机1公里以外的微弱叫声也能检测出来,精度很高。日本野鸟会利用这种技术,在北海道一家造纸公司用来培植木材的森林中进行大范围生态调查,发现该区域经常有毛腿鱼鸮出没,最终这家公司决定在毛腿渔鸮的繁殖期内不作业,确保它们有休养生息的空间。

毛腿渔鸮依赖于古老的森林生活,其存在是一些原始森林与鱼类种群健康与否的关键指标,可谓“伞物种”。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了伞物种,也就相应地保护了原始森林整个生态系统里其他物种的栖息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