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本刊记者 季天也 撰文/摄影
德国九城市环保初体验
◎本刊记者 季天也 撰文/摄影
5月16日至26日,笔者坐上航程7000多公里的国际航班,走了一趟德国,游览了该国9个城市。一路下来,德国在环保领域的不俗表现尽收眼底,令人赞叹。但对于我这个德国环保粉丝而言,某些细节场景也多少打击了笔者对德国环保的盲目崇拜,甚至“粉转路”(网络语:粉丝转为路人)了。为什么呢?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在万米高空熬了9个小时,飞机终于进入德国境内并开始下降。穿过常年盘踞在中欧地区的云层后,尽收眼底的是植被的青翠,以及大片花期正盛的油菜花的金黄,城镇和村庄不过是点缀在这片广袤绿色平原上的几个小饰品。相比之下,当回国的航班在清晨京城上空盘旋时,植被和建筑的比例似乎和德国刚好倒挂。
在欧洲第三大的德国法兰克福机场盖完入境章,作为环保媒体的从业者,笔者最先看到的环保相关元素,是航站楼里的分类垃圾桶,只见它们将垃圾分成了“包装(Verpackung)”“纸张(Papier)”“残余(Restmüll)”3类。“包装”指的是各类包装材料垃圾,包括饮料纸盒、真空食品袋等等;“纸张”就是报刊、纸板纸箱、纸杯和书本;“残余”就相当于“其他”,所有归不到前两类的垃圾都扔在这儿。
玻璃瓶垃圾箱采用圆形投放口,要按箱体上标注的“透明(weiss)”“绿(grün)”“棕/黑(braun)”3种颜色分别回收。
当然,机场这种公共场所的垃圾分类还算简单的,也有些景点和公交车站可能是为了方便不熟悉分类规则的外来人员,只设有不分类的垃圾桶,可能会由环卫人员进行后期分拣。而到了居民区,就复杂多了。笔者一路所见形形色色的垃圾桶,造型和分类不下七八种。除了包装和纸张,还有标明有机/生物垃圾(Bioabfälle)、金属、塑料、有毒有害品(如电池、机油、化学试剂等)、玻璃瓶和衣物,并用不同颜色的桶来区分。其中有机/生物垃圾范畴很大,不仅有咱们熟悉的餐厨垃圾,还包括树叶、杂草和盆栽等植物性垃圾,甚至茶/咖啡滤纸、厨房用纸和餐巾纸等混有食物的纸制品。
玻璃瓶回收箱体积比较大,圆形投放口十分醒目,要按透明(weiss)、绿(grün)和棕/黑(braun)3种颜色分别回收,而且不能把金属瓶盖放进去。
衣物回收箱在北京也有,不过这东西在德国分布更广,操作也更方便:只要把旧衣物放进挡板凹槽,通过把手向上一推,衣服就掉进回收箱里。据笔者观察,这些衣物回收箱主要是“Humana”“Kolping”及红十字会3家公益组织提供的。其中Humana有自己的旧衣服加工处理中心,有的提供给慈善中心,有的出口到非洲,有的作为工业原料回用,有的用于垃圾焚烧发电。Humana的年报上说,每公斤衣物的回收相当于减少4.3公斤二氧化碳排放。
笔者在德国超市购买的瓶装水,价签上的小字“Pfand 0.25”标明了瓶子的回收押金为0.25欧元——比这瓶水本身的售价(0.19欧元)还贵。
对当地居民来说,每种垃圾都有统一回收的时间。每年年初,德国居民会收到一份垃圾处理日历,讲解不同垃圾的处理分类方式和清运周期。居民可结合自家需求预定大小合适的垃圾桶,并确定收运垃圾的频率。垃圾费由基本费和按量费来组成,其中基本费用于日常公共清洁,按量费由垃圾种类、垃圾桶大小和运输频率来进行核算,垃圾越多、运送频率越高,收费就越多。假如垃圾桶在清运日期之前早早装满了,住户只能自己将垃圾运到回收站,同时要额外掏一笔垃圾处理费,这就无形中培养了垃圾减量意识。如果谁垃圾分类不到位,清洁公司有权拒绝回收垃圾,并让户主重新分类或者改用混合垃圾桶来装,而换桶也是要加钱的。更“损”的是,德国还有一招“连坐”措施:如果清洁公司发现某处垃圾经常不按规矩来,又警告无效之后,会统统提高整片居民区的垃圾清理费,这就加强了居民之间的约束和监督。
慕尼黑一家超市门口,一名女子将几十个瓶子逐一投进饮料瓶回收机。
酒店客房内建议客人重复使用毛巾的提示牌
欧洲的酒店基本不配一次性的拖鞋和牙膏牙刷等,这次在德国住的7家酒店也不例外,只有两家提供了一次性浴帽。对于提供的反复使用的各种毛巾,笔者在每家酒店都发现了一条口径一致的提示:如果客人把用过的毛巾搭在卫生间的毛巾架上,就表示不需要更换;如果毛巾扔在地上或浴缸里,才表示需要换。目的是希望客人不换或少换洗毛巾。有一家名叫“Mercure”(美居)的酒店所属的法国雅高酒店集团,还参与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10亿棵树运动”(Billion Tree Campaign),客人每重复使用5条毛巾,就相当于种了一棵树。还有家酒店客房的毛巾架本身也是根加热管,这对于全年气候湿润的德国来说,也给毛巾重复利用创造了条件。
经过第一天法兰克福-波恩-科隆的旅程,笔者事先托运入德的3瓶国内瓶装水已经消耗殆尽,刚好在下榻科隆市郊后得到了买平价瓶装水的机会——逛超市。
之前在飞机上听邻座的德国大叔提到,旧的饮料瓶和易拉罐在德国是可以换钱的,这样的瓶/罐一般会有“Pfand”字样,每个0.15~0.25欧元,激励大家配合这些瓶/罐的回收。笔者在超市买了两瓶最便宜的1.5升装矿泉水,标价写着0.19欧元/瓶。笔者心想:这瓶子如果拿去回收,岂不是喝了水还倒找钱?然而结账时核对小票,却发现多了两个0.25欧元的条目,后来才搞明白,这0.25欧元相当于每买一瓶水预支的押金,是在价签费用的基础上加收的。想拿回这些押金,就得把空瓶子投进专门的回收机里。如果随便扔进垃圾桶,这笔再也退不回来的押金就权当是它的分类回收处理费了。要知道,0.25欧元能换来一大瓶水或5个鸡蛋哦。
回收机就设在超市外面,押金通常以代金券的形式返还,可到超市抵扣消费。或许是对德语和德国的饮料瓶回收机样子不敏感,笔者直到回国前最后一天早上才找到这种回收机,还目睹了一名当地女子把一大袋空瓶子一个个投进回收机里,然后拿着6块多欧元的代金券,欣然走进了超市。有了这个详尽的示范,笔者也很顺利地用自己的瓶子赎回了押金。
按常理说,代金券免不了各式各样的使用门槛。为此,笔者拿着刚换来的1欧元代金券,买了一包0.99欧元的零食去结账,想试试这东西究竟能不能舒舒服服地花。没想到收银员真的找了笔者1欧分!看来,这种押金代金券是无门槛使用的,高于消费额的部分还能返现,和现金效力相当。
和北京试点的饮料瓶回收机相比,德国的这台机器会自己找角度扫标签上的条形码,而不需要人特意地把条码对准感应区,投瓶效率很高。扫码通过后,瓶子会在一两秒钟内被切碎,便于储存和运输。另外,这种回收机体积比较庞大,占地面积少说也有三四平方米,这可能是并非每个超市都有它的原因。可惜,笔者喝了不下20瓶水,大部分都扔在酒店了,最后只回收了4个瓶子,对这台回收机真是相见恨晚啊!
看到了德国在环保方面很多美好的一面,可为什么笔者反而对德国“粉转路”了呢?这也许是因为原本对德国环保程度的期望值过高,一旦发现了一些不理想的地方就感到某种失望吧。
头一件事发生在行程第二天,笔者因为倒时差早早起床,6点多就到酒店附近闲逛,感受一下凉爽清新的空气。一辆出租车停在路边的专用停靠点,司机开着发动机闲在车里,像是在趴活或者等约车的乘客。20多分钟后笔者原路返回,这辆出租车还停在原地,没有乘客,司机还是刚才的状态,发动机也没有熄火。来这样一个发达国家,竟然在第一个早上就邂逅了如此缺乏基本环境意识的司机,不知道是不是个案。
德国地处中高纬度,年均气温低,笔者赴德时正值短暂的施工季,各地的建筑和道路都在大兴土木搞修缮。这些工地不乏大量没有遮盖和其他降尘措施的裸土,工程车一过扬尘明显。好在德国气候湿润,波及范围有限。在波恩市中心、贝多芬故居旁的一处施工建筑,笔者还看到楼顶的工人用一根几公分粗的塑料管向楼下倾倒石料,管道末端没有任何包裹,激起的粉尘扩散出十多米。后来,笔者在汉堡市中心的建筑工地见到了同样的行为,但管道末端套着一个巨大的收纳囊,粉尘就不会外泄,可见德国对于这种活儿是有防护措施的,显然是波恩的工人没按规矩办事。
德国对室内吸烟的管理很严格,所有带顶的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据领队介绍,假如在酒店客房吸烟,消防员会在烟雾传感器报警后几分钟到场,客人要支付500欧元的出警费。一旦来到室外,烟民们可就“放飞自我”了。除了公交车站明确贴着禁烟标志,大街上、酒店/商超门外、广场和露天餐饮空间,都能闻到二手烟的气息。这些人不仅烟瘾大,还不爱善后,高速路休息站、露天餐饮区、旅游景点和人口稠密的商业街,烟头遍地都是,可谓随地乱扔的头号垃圾,完全不是一个环保大国该有的市容面貌。单以笔者旅行所见,女烟民的比例似乎还略高些。
在人头攒动的市中心商圈和一线景区,比如慕尼黑的市政厅旧址、波恩的贝多芬广场、科隆大教堂……这些贵为德国旅游名片的地方,环境卫生并不比北京的同类地方好。更“激进”的画面出现在莱比锡的一处街心公园,整片草坪上都散乱着食品包装、饮料瓶和塑料袋等垃圾,显然是在草坪上休憩玩耍的人群留下的“记号”。如此明目张胆的不文明行为,即使在国内也不多见。此外,纽伦堡的圣诞市场竟有固定的露天烧烤摊,方圆百米内都能闻到呛鼻的油烟。
匆匆之行,走马观花,对德国的了解肯定不全面。发达国家好的一面,当然应该学习,但正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笔者不妨写出自己看到的另一面,供大家了解。
本栏目责编/季天也jtyair2013@vip.163.com
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全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