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崔建楠 文/摄
镜头下的闽江 那水 那桥 那人
◎崔建楠 文/摄
一百多年前的清末,英国摄影家汤姆逊从闽江搭船进入福州,一路拍摄了很多照片,我国出版的书籍《晚清碎影——汤姆逊眼中的中国》和同名摄影展中,就发表了这些照片。2014年5月启动的《闽江》影像创作工程,也受汤姆逊的启发,集结了多位知名摄影师沿闽江流域走了3000多公里路程,记录当地的自然文化遗产,至今还在路上。他们镜头中的闽江和汤姆逊眼中的有何不同?其中的一位摄影师、本文作者崔建楠为你讲述。
合掌岩石窟2003年开始凿洞,2005年开始雕塑佛像,所有佛像接近一万尊,至今仍在雕刻中。
一百多年前有一个外国人,从西方来到中国,走过了广东香港澳门和台湾之后,他跨过台湾海峡来到福建,准确地说是来到了现在的福建省会福州。
这个人叫汤姆逊,英国人,一位游历了许多国家的摄影家。
当汤姆逊坐船从闽江口向福州城区进发的时候,被闽江沿岸美景迷住了,于是他住了下来,流连在福州城里城外。
汤姆逊在他的镜头里,留下了大量有关福州的影像,成为今天福州人了解自己历史的重要文献。比如福州妇女的影像,她们梳着奇特的发型,佩戴一种叫“蛇簪”(俗称三把刀)的银质头饰。辛亥革命后,福州妇女的这种发型发饰一夜间消失了,以至于现在的福州人再也没有相关回忆,但是汤姆逊的图片里留下了这一珍贵记忆。
一百多年之后,有一群中国摄影家因为迷恋汤姆逊镜头里的画面,也踏上了探寻闽江的旅途。从2014年开始,他们参与了福建省委外宣办、福州市政府等主办的《闽江》大型影像文化创作工程,分4次依次走过闽江上游的3条支流——富屯溪、沙溪和建溪,走过了闽江主流,直达入海口。目前这一行动仍在进行中。
这群摄影家拍摄了大量图片,包括闽江众多的源头和生态植被,沿岸那些美丽安静的村庄,以及闽江沿岸民情风俗、传统民居,留存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的丰富物产饮食。
像汤姆逊一样,呈现在每个摄影家作品里的闽江,都是“一个人的闽江”,他们有自己的理解。
闽江是福建人的母亲河,因为闽江的发源及入海都在一个省份地域里。福建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桃花源,因为每一次中原的动荡,人们都携家带口逃向福建。福建的丘陵山地阻碍了官兵的追杀,福建的青山绿水成为逃难人的栖息之所。
闽江是福建的血脉,历史上福建人和外界的联系都依赖闽江,物资、人员的来往,闽江都是通道。比如福建的学子进京赶考,要坐船沿闽江行走漫长的水路,然后北上。
一条闽江牵起了福建的文明史。
闽江水系发达,源头众多,理论上闽江只有一个正源:福建省闽江江源考察队于1992年6月写出了《闽江江源考察报告》,根据“河源唯远”原则,确认了福建三明市建宁县均口乡台田村张家山自然村是闽江的源头。
2015年初春,我们来到了张家山自然村。走过田地,爬一段山路,山坳里一座飞檐的庙宇出现在眼前。转到庙后再爬一小段山路,石壁上镌刻着“闽江源”三个大字的摩崖石刻,呈现在面前。
时值阳春三月,桃花正盛,但此时却是枯水时节,石壁下的水洼是干的。但在石刻周围,我们清晰地听见潺潺的水流声。循声而去,就在五步之外,我们看见了暗藏于地下的涓涓细流。我们继续向上探寻,越过几块干涸的水田后,在茂密的植被里看见了小小的水源。
张家山70多岁的篾匠夫妻张西清、邱旭英
闽江源 摩崖石刻
由于建立保护区,禁砍禁伐,张家山村的年轻人渐渐都搬走了,失修的老房子也多了起来。
面前是山,泉眼就在里面。山间汩汩涌出的清泉,越过稻田,顺山而下,汇进了张家山村边的小溪,汇成台田溪再进入水茜溪,然后穿过山谷,流过盆地,一路流淌562公里后进入东海。
经历了多次的闽江行走拍摄后,到过许多支流的源头,原以为见到闽江正源会有很激动的心情,但是我们十分平静。
张家山村民说,自从2006年这里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为了保护水源和山林,村民们渐渐都搬了出去,只剩下十来户人家,过着简朴的农耕生活。
“这里实行着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未经允许不能随便进入保护区的核心区,更不允许砍伐树木。”闽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说,目前保护区总面积13022公顷,每天都有护林员巡视,还在地形复杂的道路口等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
我们在村口的农家歇息,远方有一座由4根巨大石柱并排而立的奇山,那就是闻名遐迩的九县石,所谓“九县石”是指在天气晴朗的时候登上山顶,可以眺望周边宁化、清流、明溪等9个县市。这里是鹫峰山,有福建省最大的高山平湖黄坪栋水库、连绵起伏的高山草场、珍稀物种柳杉群、红花油茶群等众多自然奇观,还分布着众多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植物,说这里是“绿色宝库”,一点都不为过。
闽江的千里之水,就从这里开始,向西南方向蜿蜒流去。流经宁化、清流、永安、三明、沙县,然后汇入闽江主流。
本圆法师,个子不高,矮敦敦的,终年赤足。在他的佛堂里为他拍照,他穿上了鲜红的袈裟,但是,赤脚还是从袈裟下面露了出来。
本圆真性情,不想见你就不见,大白话直说,尤为质朴。第二次见到了,亦直言你上次来过云云。
就是这些默默无名的石雕工人刻就了石窟的众多佛像
本圆和尚励精图治,许下宏图志愿,将合掌岩石窟佛像工程进行到底。
本圆所在的西安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元太始祖二十年(1225),寺庙位于闽北顺昌县城西郊合掌岩下。站在庙前,富屯溪、金溪两大水系一左一右汇流于脚下,仰察云天俯察地,动观流水静观山,想必一年四季,日日晨昏,此处甚好。
我问本圆,你自己是不是经常在这里远望参禅?
本圆会意。
而将视线从惬意山水投向身后一个洞窟,那是本圆法师从2003年开始施工,不知何时会结束的一个功德——合掌岩石窟。
石窟口不大,两层楼高而已,时时有烟尘从洞口飘逸而出,那是施工的烟尘。满地石块石渣上,本圆的赤足不知道踏进去多少回。
合掌岩石窟全长173米,有前后门,大窟内有小窟,分前厅、大厅、后通道、念佛堂、闭关洞等。石窟内雕塑面积6000多平方米,大小佛像近一万尊。2003年开始凿洞,2005年开始雕塑佛像,仍在施工中的大厅雕塑面积3000多平方米。
人们穿过十几米的石窟洞口,迎面而来的大厅高而阔;佛像满壁,令人叹为观止。看完大厅去看右窟,雕着大悲咒八十八像。近年来到石窟参观的人不计其数,想必本圆已经听了太多的赞美之辞。合掌岩石窟工程蔚为大观,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江南最大佛教石窟”。离开西安寺,忽然想起没有去采访一下那些或蹲或立于石窟顶壁上辛苦雕琢的工匠们。千百年后,石窟尚存,可是谁雕凿了那些精美的佛像,会有人记得吗?本圆法师一语中的:“合掌岩石窟,乃众缘和合而成。”
在大圣崇拜盛行的闽江流域,“跳加官”是一种祈福的仪式。
“跳加官”的面具
闽江流域有一种独特的民间信仰叫“大圣崇拜”,所谓大圣,正是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孙悟空。这里有一段公案必须厘清,谁都知道吴承恩笔下《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但是不知道在福建民间,特别是在闽江流域,早在吴承恩之前,就有大圣崇拜存在。闽江流域的大圣崇拜分别有三个神,齐天大圣、通天大圣和弥天大圣,原型都是猴子。在闽江流域有的地方还有文大圣和武大圣之别。沧海桑田,特别是经过“文革”,福建地面上各个大圣庙宇的大圣塑像基本被摧毁,唯一保留的,是日本学者引以为证的泉州开元寺双塔上的大圣石雕。福建的大圣崇拜虽然早于吴承恩的孙悟空,但再恢复起来,塑像师傅只会按照《西游记》的悟空形象,更准确地说是按照电视剧里六小龄童的造型来塑神了。所以后来者均不知福建地面上的三个大圣之神,其实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原型和前身。
福建古代是一个“好巫”之地,因为自然条件恶劣,生老病死无常,所以福建的百姓信仰崇拜纷杂繁复。在山林间出没捣乱的猿猴成为百姓即惧怕又崇拜的生灵,渐渐地,有关猿猴的各种传说流出,比如抢农妇归山生子等等。老百姓对害怕的东西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它供起来,烧香上斋顶礼膜拜,祈求它不再危害人类。在闽江流域行走拍摄,见到了许多齐天府大圣庙,比如在富屯溪的上游北溪,就有一座乌君庙,供奉大圣,庙后大山是光泽县著名的乌君山,山顶两座巨石,远看就像一大一小两个猴子。巨石如猴,命名“乌君”,山便有名,山下筑庙,一切都合乎自然。
顺水而下至顺昌,更是大圣崇拜的昌炽之地,经过近年发掘,宝山顶上有石质古老的大圣庙,以至于再拍《西游记》时,在宝山下建起一个高老庄外景地。当地政府还隆重地举办过“海峡两岸大圣文化节”。
可能因为福州曾是闽江上最大的码头,大圣崇拜到了福州更是遍地开花,供奉大圣的庙宇随处可见,连百姓家中神龛也供奉着大圣。
建溪是闽江重要的支流,它不仅是源头在武夷山,更重要的是,建溪牵起了闽越古国的历史。
建瓯,建溪上最重要的一个古城。
红墙飞檐的太保庙
说它是古城有一个证据,就是它保存的古城墙古城门最多,历史上的古城门共有24座!建瓯在汉献帝建安初年(196年)正式置县,以皇帝年号命名为“建安县”。经历史变更,老城区外围作为闽国都城,在五代时期极盛,就有12座城门,作为闽国皇宫的紫禁城,又有4座城门。城南建安郡旧址还有8座城门,建瓯的古城门数量之众,令人咋舌,就是在全国也是奇观。建瓯古城门等级之高,也让人惊讶。至今保留下来的五凤楼,就是一座典型的皇城南大门仪制的建筑典范——三个拱门道,壮观又雄伟。
建瓯通仙门的清晨,妇女们在跳着广场舞。
“投粽祭屈”是端午走桥的重要仪式
古老的花桥成为人们祭拜的圣地
建瓯古城门工艺之精,令人震撼。24个古城门个个都有鲜明的建筑特色。至今保存完好和具有代表性的是通仙门,集中体现了南方城门建筑的精致风格。北方的城门一般呈一字形,攻防面对面一字展开。而通仙门呈“凹”字形,三面防守呈包围状,易守难攻。城门内还设置了三道坳坎作为退守伏击的防线。这样的设计让人惊叹古代筑城工匠的高超技艺和非凡智慧。
一大早慕名去探寻通仙门。地处松溪北岸的通仙门早上很热闹,烧香的,晨练的,跳广场舞的,还有一位用小精灵航拍的。通仙门下广场上,塑了一座大旅行家马可波罗铜像。因为这个人来过建瓯,并称赞过建瓯的女子很漂亮。在塑像后面,漂亮女子的后代们排着队为了健康漂亮正在手舞足蹈。
通仙门城门上有一座太保庙,建瓯人很迷信庙里供奉的99位太保神,香火很旺。
在闽江那些成百上千的支流上,桥梁必不可少。福建多丘陵,造成溪流都极其狭窄深邃,大雨过后又经常山洪暴发,聪明的先人就发明了木拱廊桥。
福州万寿桥 汤姆逊/摄
所谓木拱廊桥,是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足支撑在两岸的岩石上,底座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拼接对拱而成“八字结构”,不用钉铆,结构简单,却坚固异常。
福建的木拱廊桥集中在寿宁、政和、松溪、屏南、周宁等县,这些廊桥建造原理相同,长度高度造型各异。在福建,廊桥的功能不仅仅是交通,它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是宗教场所,绝大部分廊桥上都设有神龛,供奉的神灵很广泛,也可以同时供奉多组神灵。有人们熟知的观音菩萨、临水夫人陈靖姑、五显灵官大帝、真武帝、齐天大圣等,甚至连乡村肇始基祖也会摆上神龛。每到神灵诞辰等日子,廊桥就热闹起来,十里八乡的百姓就前来“走桥”。
“走桥”是一种民间色彩浓郁的活动。相传在人的一生里,一共要走过三座桥,一谓父母桥,二谓夫妻桥,三谓子孙桥(另有一说是金桥银桥奈何桥)。到了走桥的日子,人们相约而至,上香、烧纸、祷告、走桥,走完了该走的桥,就可以保证父母平安、夫妻和谐、子孙幸福。而在端午,走桥习俗的核心却是投粽祭屈,是一种端午文化,屈原已经演化为水神,保佑乡民。端午走桥寄托百姓保平安愿望。
政和县的花桥,屏南县的长桥都是“走桥”活动最热闹的地方,民间又把花桥称为“金桥”,保佑发财,所以来的人更多。
金山寺 汤姆逊/摄
本栏目责编/廖素冰 houlai@vip.163.com
现代版金山寺,与汤姆逊所拍为同一个地点,但角度不同。阮晓榕/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