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暄
随着国家在2014年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尤其是2019年***总书记提出进一步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为我国未来媒体格局指明了方向。在媒体融合的格局下,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也有了新的调整,指导意见就明确强调“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全媒体人才培养也成为未来媒体格局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课程思政的理念最先由上海市教委提出,在上海高校率先建立试点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课程思政有别于传统的思政课程,更加强调除思政课之外的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充分发挥出专业课的育人功能,以课程为载体,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习总书记的话指明了高校专业课程如何迈向大课程思政方向的思路。而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构筑育人大格局,成为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新闻学专业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与国家国际形象宣传者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培养出适应媒体融合国家战略、业务素质过硬且具备职业道德素养的新闻学人才,实现新闻学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的的同频共振,成为新闻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重点。
具体到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来说,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十分丰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思考与挖掘不够,相较于专门的理论课程比如《新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选读》等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新闻实务类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知识点设置也以实践为主,即便理论部分也无法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一定程度背离了高校教育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的课程思政理念,当然这也是新闻学实践课程教学的难点。因此,本文尝试利用《新闻评论》这一新闻学实务课程为个案思考是在媒体融合与课程思政这两个大背景下,如何建立新闻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从育人实践来看,专业课程如何能够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做到“润物细无声”的价值观引领?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灵魂、核心和骨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与追求真理的世界观,突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优势,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分析西方新闻传播理论话语。***总书记一再强调目前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比如,他认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再如,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正确舆论导向,需要贯穿到新闻采写编评等新闻传播的全过程中,这些都是非常深刻的见解。作为新闻实务重要的一个方面,新闻评论凝聚国家与社会主流意见,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非常重要的阵地,需要牢牢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评论工作的“定盘星”。
具体而言,新闻评论是传播者利用媒体平台对正在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评述和表达观点的有理性有思想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的勃兴為经济、政治与文化建设等社会各领域建言献策,凝聚智慧和力量,同时掌握这一文本形式对于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大有裨益。作为一门实务课程,按照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育人理念,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原则,新闻评论课程一方面通过对经典新闻评论作品的分析、鉴赏、写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从实践出发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学生“正直、善良、公正”素质与价值观。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到媒体的评论实践,观照现实生活,用自己的笔写出祖国各方面建设的新成就,心怀家国天下,为今后社会主义宣传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由是观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学课程思政改革一脉相承,新闻学课程思政改革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从新闻理论视角考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新观就是新闻理论的核心、灵魂和根基,新闻学科建设抓住这一根本,就有了学科自立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根基”(童兵,在学懂弄通马新观经典上下功夫,新闻记者,2021年第9期,第8页)在整体的新闻学课程思政改革中,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构建新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位一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思考与挖掘课程思政与育人元素,提炼出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等“思政要素”,且有效地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从而讲好中国故事,向全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从《新闻评论》课程角度来讲,当代由于社会公众的参与性以及言论平台的丰富性,造就了中国新闻评论的繁荣,新闻评论的繁荣也进一步能够促进社会不同利益、不同价值观的多元表达,良好的新闻评论写作能力不仅仅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也应该是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现象都可视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信息。因此,《新闻评论》课程教学发展和创新理念应该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大旗,从言论层面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新闻评论》课程的思政元素教学设计思路
(一)创新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
《新闻评论》课程是是新闻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案例式教学是实践课程非常重要的方法。将新闻业界实践案例引入到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成为目前实践课程最常用的方法。在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中,实践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课程案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立足新闻学学科的自身特点,从所选案例中提炼出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等“思政要素”,为社会主义宣传事业讲好中国故事,突出大传播理念,“润物细无声”地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具体而言,《新闻评论》课程案例涉及宏观微观,话题既有国家战略,也有经济、民生与社会方面,多以思政案例为主,围绕新闻评论思维与写作基本过程,针对具体的实践点与知识点,对应具体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与背景展示,把学生带入不同媒体的新闻评论编辑、制作过程中,使其直接领略一线新闻评论工作者所面对的情境、他们的思考以及操作的规律。在讲授过程中,采取“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即在每节课教学过程中提前设计好教学环节,以“课程导论”“核心内容”“课后反思”推进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加入案例以及相关讨论问题,充分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学习。比如“新闻评论的立论”一节,讲到评论写作立论的要求需要有国家战略高度,课前我给出了三篇评论让学生提前阅读,分别为《让城市建设有“里”有“面”》、《廉租房、经适房和穷人都该动态管理》、《圆明园“防渗”等工程真的是为了节水吗?》,案例涉及到国家大政方针,也有社会经济和民生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与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评论立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评论者需要像国家领导人一样想问题,微观宏观都要考虑,提出论点注重舆论引导,对社会问题与新闻事件要深刻洞察与分析,并且对其发展趋势要有科学的判断和预测,同时要针对迫切要解决的矛盾、思想上的困惑立论,获得受众共鸣,达到比较好的引领主流价值观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的积极性,案例包含思政元素,思政元素中体现了评论学习的知识点,用通俗易懂、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思政内容,实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目标。
(二)挖掘课程德育元素:知识点对应的思政要素
总体而言,教师要有意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概括性呈现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价值塑造目标,将德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具象化。在内容撰写上,注重以***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为主线,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为重点内容,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与担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贯穿其中。
以《新闻评论》课程为例,首先按照课程教学内在逻辑,划分知识单位模块结构,我将课程划分为3个知识单元,新闻评论理论基础、新闻评论写作基础与各类型评论特点与写作训练,此知识单元实际上也是整体课程的三大教学目标,即通过系统的论点、论据、论证以及各种媒介类型新闻评论的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评论写作技巧,且能够独立撰写各种媒介类型的新闻评论,初步胜任各大传统媒体与新兴互联网媒体的新闻评论工作。同时能够分析与研讨目前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与前沿话题,使学生在新闻评论与整体新闻实践中保持活跃思考。在3个知识单元下,列明知识要点传授、能力培养要点以及对应的思政教育要素。具体见下表:
表格清晰一目了然,描述《新闻评论课程》知识点的基本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将思政元素与知识点传授对应起来,学生也可以清楚地理解对应的思政要素。这样,课程在总体思路与教学设计中将教学任务目标与价值观引领相结合,比较好地实现了对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培养的提升。
三、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新闻评论》课程的育人实践
(一)立足上海地方特点编写“课程思政”案例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城市和改革开放和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些都可以作为思政案例编入教材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强的亲近感和浓厚的兴趣。在《新闻评论》课堂上,笔者根据上海地方特色与学校特点选取和编写了思政案例,比如建国70周年之际,上海《解放日报》推出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刊,专刊配相关评论,学生围绕一系列评论展开讨论,一方面学习了专业评论员写作评论的技法,同时对上海的历史发展和当前建设有了深刻的思考,理解主流媒体的倡导性文化价值观。通过对主流媒体评论文本的分析,让学生体会特定时期的新闻评论需要提前选题策划,且内容上要体现时代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学生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有了实践上面的把握。总体而言,思政案例选择应该具有地方特色,围绕上海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设计相关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与表达的能力,现实问题融合知识点讲授也引发了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在讲到《新闻评论的历史》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参观了中共一大纪念馆,重温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在这个其中很多重要刊物比如《新青年》《向导》《湘江评论》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产生的重要作用。课程中回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李大钊等人的新闻评论名篇,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以及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启蒙。通过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同学们了解了新闻评论的红色基因,理解近代中国无产阶级新闻评论工作者仗义执言、为国家进步民族解放建言献策的的优良作风与新闻遗产,从历史维度增强文化自信与政治认同。
(二)加入新闻热点加强学生互动讨论
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堂存在“满堂灌”的问题,教学一般先从抽象的概念、理论讲起,强调知识体系的构建,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实务课程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学生的参与感与互动性不强,同时也会导致学生只关注专业技巧技法而忽略技巧背后的课程人文价值观。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实现学生对课程德育与思政元素的融入与理解,应该突破以知识点讲授为重的传统教学方法,将课堂成为开放与互动的场所,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领悟和感受。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只是个主持人,作用是引导和提示学生思考的关键点,而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角。这也与近年流行的翻轉课堂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的时间应该更多留给讨论与思考。这样,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充分互动中才能将知识以及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元素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新闻评论》课程创造性地以最新的新闻热点为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评论写作技法的讲授之外,课程重点分析与研讨目前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与前沿话题,使学生在新闻评论与整体新闻实践中保持活跃思考,更进一步,对新闻热点与中国社会现实问题有一个更宏观的思考、分析与表达能力。热点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有丰富的思政资源可以挖掘和利用。我认为,在新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就可以将一些热点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比如我与学生分享了这次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备受社会关注的“郭某鹏,郑州给你1013.6万个鄙视”事件、“武汉敲锣救母事件”、“医生与新冠肺炎病人看夕阳照片”等有争议新闻事件,将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相关网络舆论拿到课堂上来讨论,老师设置相关问题,比如这些事件为何会引发争议,大众围绕这些事件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主流媒体对此有什么样的评论,媒体在传播此类事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等等,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分析,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相关课程知识点,也通过案例认识到新闻评论工作者应该承担的道德、伦理与社会责任,真正理解真实、公正、客观这些相对抽象的新闻理论,并深入思考评论写作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用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来约束自己。同时,这种方式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思考,从而正确地认识社会热点问题,潜移默化引导学生价值观。
课程思政的根本要求是立德树人,而大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成长的“易感期”,新闻学专业学生应该在四年学习过程中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能为以后的新闻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思政要素的加入,使得这门实践类写作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从具体的案例和热点新闻事件出发,让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自己领悟,突出了学生的情感培养、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我探索,激活了课堂。
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推动大课程思政体系的建立,对于大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尤为重要。同时,新闻学专业有其特殊性。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新闻评论文本以及评论写作与表达一直以来在思想解放、保障公民知情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新闻评论》课程承担着提升学习者思想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责任。教师通过将新闻评论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培养了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會责任和远大理想抱负,达到思政要素“润物细无声”进入课堂教学的境界和效果。
当代媒体融合与转型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传统媒体力求新的变化,以期能够在技术、内容、平台等方面深度融合,重塑媒体生态环境。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闻评论》课程思政设计与教学应当紧跟新媒体变化的要求,力求将传统新闻评论教学转型升级,融合更多新媒体要素,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设计,重点在于挖掘课程知识点中的思政与德育元素。在这样的新媒体变化环境下,未来对新闻评论的教学研究,可以在进一步分析传统媒体评论部和评论员转型的基础上,增强对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探访与研究,思考新媒体环境下评论主体、话语表达、言论尺度等方面的变化,如何共同作用于舆论的形成,以及深入研究言论表达和线上社会动员与线下网民行动之间的联系,做到从新闻评论角度引领新闻舆论方向。
从《新闻评论》课程个案推而广之,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大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行业、国家、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专业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和开放性。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新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重新思考其中蕴含的育人元素,教学目标加入思政育人目标,从源头上保证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心同向,建立课程思政与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同时,结合具体课程特点,在知识点设计上概括性呈现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价值塑造目标,将德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具象化,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不脱离专业课程本身,思政元素融合不生硬,学生也易于接受。从育人实践角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主题研讨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考上海地方特色结合学校特点,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案例,穿插新闻专业精神传承和优秀新闻人物事迹等内容,增进学生的职业认同、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能效。
参考文献:
[1]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许涛(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1018/c40531-31406699.html?from=singlemessage)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