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罗志兰
摘要:地域文化精彩纷呈,但是也面临着传承力量偏弱的尴尬处境。结合地域文化建立童趣课程,并创设童趣类课程的背景环境,有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本文以靖江地区的江韵文化为例,从生态乐园和实践活动角度,分析如何创设江韵文化童趣环境。
关键词:江韵文化;童趣;环境创设
引言:江韵文化作为优秀的地域文化,传承和发扬问题值得重视。围绕江韵文化开发童趣课程,并构建有关江韵文化的课程环境,则为江韵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因此有必要分析童趣课程的环境创设策略。
一、挖掘可利用资源建立生态乐园
1.原则。构建江韵文化的童趣环境,应当从江韵文化课程设计角度出发。江韵文化属于地域文化分支,课程环境不能仅限于室内,还要积极走出去,建立课外童趣课程环境,发挥内外两种环境的作用。构建生态乐园,有效整合两种环境,引导孩子们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感受江韵文化的乐趣。
2.室内游戏环境。围绕江韵文化构建多个游戏区域,向游戏区域中添加生活物体和游戏操作部件。注重游戏因素的整合,以江韵文化主题游戏为基础,加大特色游戏的整合力度,创设江韵文化游戏环境氛围,为体验江韵文化提供更多游戏因素,打造符合江韵文化精神的游戏环境和游戏体系。围绕江韵文化的核心要素,收集渔具、水产品等主要物件,为开展江韵文化游戏奠定物质基础。结合提供的物件,设计织渔网、称螺螺等游戏,为孩子们提供接触江韵文化的机会,游戏过程也是亲近自然的过程,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童趣。
3.室外游戏环境。关于江韵文化的室外游戏环境,可以表现为户外冒险园形式。江韵文化所在区域一马平川,风险挑战先天因素较少,降低对孩子们的吸引力。以童趣为出发点,在户外环境中添加冒险因素,构建户外冒险园,在加入挑战因素的基础上,吸引孩子们加入并体验。在户外冒险园中,可以设置游戏场并加大攀岩设施的布局力度,在攀岩设施中布局绳索、石子等要素,为孩子们探险合作提供有利环境,冒险环境的创设,也为亲近江韵文化带来更多童趣点。在室外游戏环境中,围绕孩子年龄段的不同,设置阳光加油站、红豆坊、阳光剧场等游戏,有效串联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发挥互补效应的基础上,提升孩子们的合作意识。
二、创设班级特色微主题实践活动
1.亲近水环境。围绕江韵文化特征,创设水环境,并为开展亲水活动奠定基础。在亲水环境中,孩子们积极交流,对水环境中的诸多要素充满好奇,个人的见识更加开阔全面。例如水环境中举办挖贝壳、捞螺蛳等游戏,在充满童趣的游戏氛围中,加深对长江的感情,认识到长江对于自己生活的土地、对于江韵文化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借助实践活动为孩子们亲近水环境提供了有效支撑;同时基于实践活动,进一步形成“我和芦苇荡的故事”等微主题活动,基于水環境带来更浓郁的童趣游戏因素。开设主题为“水之韵”的亲水乐园,乐园美工区设置长江三鲜、小鱼吐泡泡等游戏,角色区设置娃娃家游戏,科学区设置吹泡泡游戏,在水环境中体会江韵文化内涵。
2.热爱绿色资源。借助江韵文化区域内丰厚的公园、绿地等绿色资源,为童趣课程创设绿色环境,在自然环境、在绿色资源中感受江韵文化的魅力。举办以“走进公园”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为童趣课程提供优质的自然环境,感受园林环境中的鸟语花香。在公园环境中,孩子们一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鸟鸣、亲身品味花草的芳香,感受每一颗树木的成长经历,品味其中蕴藏的江韵文化魅力。在绿色资源遍布、鸟语花香的环境中,童趣课程更加趣味盎然。以“寻觅皂角树”微主题活动为例,利用皂角树资源创设游戏环境;孩子们在寻找皂角树的同时,感受到浓浓的趣味,对江韵文化产生更深的认识。例如开设“林之韵”为主题的绿色生态园,在生态园中布局建构区、生活区、美工区等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置了独到的活动;例如建构区内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桥、马州公园等游戏,生活区内开设包馄饨等游戏,美工区内设置了造鸟窝、未来的桥等游戏。
3.从泥土中感受乐趣。发掘区域内泥土资源的潜在价值,借助泥土资源创设游戏环境,与江韵文化中的节日主题文化相结合,使得孩子们在游戏中感悟到江韵文化的魅力。重视田园泥土资源,强调泥土资源与江韵文化传承的关联性。利用泥土资源孕育的食物、小吃,作为课程游戏的重要切入点。例如举办“农养之珍”“佳肴美食”等活动,从江韵文化的食物角度入手,从孩子们感兴趣的“吃”切入,建立更贴近孩子们心理的游戏环境,让孩子们感受到土地资源的意义。在“亲亲泥土”活动中,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参与其中,一起品尝粮食作物,一起感受泥土的深厚底蕴,对江韵文化产生更浓的感情。例如开设“土之韵”主题的“肥沃油土地”区域,美工区内设置蔬菜变变变等游戏,益智区内设置数豆豆等游戏,生活区内设置我是面点王等游戏,感受江韵文化魅力。
4.利用民间艺人资源。民间艺人是任何一类地域文化的传承人,对于江韵文化也不例外。在构建童趣课程环境时,同样要发挥民间艺人的作用。举办“走近江韵文化传承人”活动,利用民间艺人资源,创设一种人文氛围,为孩子们近距离聆听江韵文化的“活化石”提供更多的机会。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亲身参与到唱凤凰、泥狗狗的制作过程,领悟江韵文化的魅力。或者将课程环境搬移到江边,与简便的百姓亲密接触,聆听江边百姓们的口述;亦或是将反映江韵文化的“民间游戏”引入其中,由“民间游戏”的传承人向孩子们讲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结束语:本文主要分析了两种课程环境创设路径,由于江韵文化底蕴深厚,童趣课程的创设路径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在今后的课程推行过程中不断发掘探究,为江韵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彭茜. 幼儿园游戏课程存在方式的生态学分析[J]. 教育研究,2021,42(12):71-80.
[2]冯娇,辛均庚. 近十年幼儿游戏研究综述[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23(06):145-149.
[3]梁凤婕. 客家文化童趣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 教育观察,2020,9(32):78-79+124.
[4]. 江苏省靖江市阳光幼儿园“江韵文化”童趣课程简介[J]. 学前教育研究,2019,(12):98.
[5]张斌. “江韵文化”童趣体验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 学前教育研究,2019,(07):93-9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