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民族融合与建构主义的中职特色心理健康课程

时间:2024-08-31

张子珩 王梦阳

摘要:为做好教育扶贫工作,科学规范地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在汉彝混合中职班级开展的系统化特色心理健康课程,基于民族融合的培养目标,以建构主义规划学科知识,以团体活动为驱动,有效地促使学生改进自我的态度和行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温馨校园,提升学生民族团结意识。

关键词:民族混合班,建构主义,团体动力学,心理健康课程

2012年,十八大闭幕不久,***总书记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发表讲话:“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筆者所在学校承接了凉山彝族自治州部分学生的对口扶贫培养,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同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规范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汉彝混合的中职民族混合班,开展了系统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该系列课程所用教材是中等职业学校公共素质教育系列规划教材《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校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生源情况的差异,课程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结构与内容进行重构,整合为“心理健康”、“探索自我”、“联系他人”、“个人成长”四个模块,直面当下学生面临的困惑。并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结合专业特点,紧扣扶贫理论,以建构主义来规划学科知识,将“单元式结构”解构重构为“模块化结构”,以团体活动为驱动,引导学生在团体相互作用中,通过引起团体变化来改变个体,利用团体间的相互影响,产生良好心理暗示,进而促使学生改进自我的态度和行为,有意识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探索自我。

该班为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高二年级学生,班额50人,其中12人为来自对口扶贫地区的彝族学生,该部分学生因初中未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在该方面知识基础较差。班级学生年龄在16-18岁左右,正值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觉醒强烈,重视同伴交往,开始关注异性,对未来表现出憧憬;思维活跃,创造性强;意志薄弱,易冲动,自制力偏弱。学生擅长小组合作式、讨论式学习,对活动参与有浓厚兴趣。此外,彝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及表达能力欠佳。他们所学专业为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未来从事室内设计、定制家居设计等相关岗位的工作,该类工作需要具备良好的想象力、设计思维,尤其需要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调合作的能力,还需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和规划能力。

课程基于“建构主义促发展、团体动力启心灵”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三课堂”环境下,采用“团体热身-团体转换-团体工作-团体总结”的教学模式,依托云班课,充分利用微课、动画、游戏、思维导图等信息化手段,坚持任务驱动、游戏教学、绘画教学、情景及案例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角色体验等完成学习,实现知识的生成与运用。

为实现“提高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目标,整体教学设计遵循先己后人、推己及人的探索顺序,暗藏推进混合班级民族融合的教育目的;教学过程融入思政教育,情境教学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提高觉察与分析能力,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教育精神,培育社会主义友善观。

重构后的教学内容,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人才培养方案和混合班学情特点,制定了三维目标:认知目标为能够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悦纳自我,尊重他人,树立积极发展的个人成长观;运用目标位运用课程中的技能点,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实现个人成长。

结合实际学情,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团体动力学的指导下,将学习过程分为:课前导学(自学知识)-课中活动(培养能力)-课后运用(解决问题),其中课中活动又分为团体热身(营造氛围)-团体转换(引出议题)-团体工作(解决议题)-团体结束(回顾收获),以此探讨每节课提出的主题议题,学生将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化,课后运用到自己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以云班课等移动教学平台为依托,教师制作上传学习资源,发布学习任务单;学生自主学习,打破学习时间限制,最大化利用教学资源。同时学生课前学习的生成内容为教师二次备课提供方向。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游戏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绘画教学等丰富活动,学生在团队活动中习得技能、获得成长,解决课堂议题。教学内容紧扣社会热点,吸引学生兴趣,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选取符合生活实际的案例,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课后的随机访谈结果表明,课堂内容有效地解答了学生关于自身与他人的疑惑,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学会尊重他人,促进民族融合。

课后学生在教师发布的课后作业中尝试迁移技能,将在课堂议题中习得的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由此真正实现“助人自助”,将自身的友善投向外界,实现社会主义友善观的渗透培养。

在整体课程设计中,明线上,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时事热点,根据专业特点,设置游戏教学、绘画教学、角色体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协助学生从案例和情景中积极探索自我、了解与他人的差异,更好地完善自我,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暗线上,以民族差异为背景,通过团体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促使学生学会尊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同,促进民族融合,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温馨校园。

虽然各族学生风俗习惯不一,学生间差异突出,但在安全真诚的课堂氛围中打开心扉,自我暴露后,学生之间彼此了解与交流沟通增多,从而达成相互理解与接纳。本系列课程结束后,班级氛围显著转暖,真诚友善的情绪在学生间流动,班级学生能持有求同存异的态度。课程有效地促进了班级内的民族融合,提升了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参考文献:

[1]单晓红. 建构主义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想[J]. 课程.教材.教法, 2009(11):5.

[2]詹晓燕. 从建构主义视角看中职《心理健康》中的案例教学[J]. 企业导报, 2011(9):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