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宋勇红
摘要: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不仅在于其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其高度的容纳性。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和历史的更迭,汉语语言出现了不同的分化。在河南方言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方言词“中”究竟含有什么意义和用法。在《汉语大字典》以及《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列出了很多 “中”字的义项,河南方言不仅很好地继承了“中”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和语法功能,词义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主要就“中”在河南方言中的意义、用法及其反映的文化内涵作些粗浅的探讨。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借用河南方言词“中”来展示河南文化特点,一是对“中”字词义及用法作补充;二是,为探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做出贡献;三是,能使人们对河南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河南方言 中 用法 文化意义
一、引言
在语言的发展变化中,地域方言是语言分化所形成的地域变体,也是最为常见的语言分化现象。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均衡性,方言,尤其在语音和一般词汇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由于地理、历史及时代的不同,方言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然而该地区的方言也从某种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该地域的文化。
河南方言属于方言区中的北方方言,虽然与普通话的差别较小,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也形成了自己的语音和词汇系统。本文依据笔者的亲身经验以及相关文献,通过对河南方言词“中”的词义及用法的分析,进一步探究河南方言“中”所反映的文化內涵。河南方言中的“中”,用于表承“行、好、成、能、可以”等意义。其用法大致有五种:一是表示肯定之意,用于肯定句中。二是表示否定之意,但表示否定时前面应加否定副词“不”来修饰、限制,用于否定句中。三是表征求意见或商量语气,用于问句中,形式一般为“中不中”或“中不”。四是表示中等的含义。另外,所说“中”字个数的不同,代表了说话人不同的态度和心情。继而探究“中”字反映的河南文化内涵,依次从地域优势、文化正统、中庸与和谐思想以及逃避心理四个方面来阐述。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借用河南方言词“中”来展示河南文化特点,一是对“中”字词义及用法作补充;二是,为探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做出贡献;三是,能使人们对河南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中”的词义和用法
1.“中”在《汉语大字典》中的词义和用法
①中 zhōng
◎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
◎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
◎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
◎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学习~。
◎ 特指“中国”:~式。~文。古今~外。
◎ 适于,合于:~看不~用。
②中zhòng
◎ 恰好合上:~选。~奖。~意(会意,满意)。一语~的。猜~。
◎ 受到,遭受:~毒。~计。~枪。
◎ 科举考试被录取:~举。~状元。
2.“中”在《说文解字》中的词义和用法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1)唐兰:“zhōng为氏族社会之徽帜.古时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群众望见中而趋赴,群众来自四方则建中之地为中央矣。”甲骨文字形,中像旗帜,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
本义: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就是说,“中”字是古时候氏族社会时期氏族的旗帜。出了大事,需要召集氏族成员商量采取行动对,在空旷的地方竖起旗帜,这便是确定集合的中心点儿。这就是“立中”,即“中”字的由来。旗杆中间的圆圈是会意这里就是中。
卜辞中也用为,伯仲之仲zhōng。(中)今为秦篆。《说文》中又讹zhōng为“中”之古文,因为他没见过甲骨文和金文“中”。可见初始“中”是“集中点”之义。“居中”、“选中”等,是引申义。
篆书倒象鸟身上掉下的羽毛。但仍然是“指事”。1
(2)张舜徽编著的《说文解字》认为:
综上所述,“中”本义为名词,意为中心。甲骨文“中”表示旗子的形状,旗杆正中竖立,表示中心,中央之意。现代汉语中引申出“中”的众多义项。
除此之外,“中”含有“媒介”、的意思,比如“中介”,以此引申为“传递”之意,比如“中转”“中间转手”。“中”还可引申出“心”之意,比如曹操《短歌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意思为忧愁从心中来,一直不曾断绝。
三.河南方言“中”的特殊用法
河南方言中的“中”,动词,用于表承“行、好、成、能、可以”等意义.其用法大致有五种:一是表示肯定之意,用于肯定句中。二是表示否定之意,但表示否定时前面应加否定副词“不”来修饰、限制,用于否定句中。三用于表征求意见或商量语气,用于问句中,形式一般为“中不中”或“中不”。四是表示中等的含义。五是表示开始或结束话题,表示先离开,作为语气助词,并无实际意义。另外,所说“中”字个数的不同,代表了说话人不同的态度和心情。表示以上意义时,均读zhōng。
1.“中”用于肯定句
用于肯定句中,或疑问句中的肯定回答,表示“行、好、成、能、可以”,相当于英语中的yes或ok。
①当两人聊了很久之后,一人因事要先离开
---那我走了啊。
---中,你走吧。(好的,你走吧)
②--晌午咱吃面条吧?
---中。(可以,好)
此外,表示言辞恳切、一定能做到时,一般只说一个字“中”,并且会重读。表示敷衍,不乐意时,一般要说几个字“中”,语速较快,语气轻。
③---你可千万给我拿好,别摔了。
---中中中,别说了,都说了好几遍了。
2.“中”用于否定句
用于否定句中,表示不同意,不行,不可以,不好,不成,不能之意,比如饭没有熟,事情行不通等都可以说“不中”。一般形式为“不中”。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谓: “中,犹堪也,合也;行也。”“不中,犹云不堪也;不合也;不行也;不好也。”所以,“不中”字引申义也有不堪,不适合的意思。
诗云:从来妇大不中留,马上墙头亦好逑。白朴《墙头马上》)
②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③他这个人,中看不中用。(这个人做事不靠谱,只注重表面功夫)
④其他都不赖,就是这窗帘颜色不中。(不适合)
如果表示这件事,绝对不行,但语气又不至于太僵硬,会说“不中不中”,接跟着之后,会说出,不行的理由,而不会单独运用一个否定词“不中”。
⑤---小明,你的作业让我看一下吧?
---不中不中,老师说了不允许的。
3.“中”用于疑问句
“中”在疑问句中的使用,主要是征求意见,表商量的语气,一般形式为“中不中”或“中不”。
(1)表示征求意见
①---你瞧瞧,我穿这件衣服中不中?
---中,咋不中。(这时表示衣服不太好,“咋不中”代表不确定的语气)
---不咋中。(不好)
---中,不赖。(很好)
②老师,你看看我的作业中不中?
(2)表商量语气
③姐姐,你叫我玩会儿游戏,中不中?
④这会儿还早哎,等会儿去中吧?
4.“中”表中等之义
中,中等。中作为方位词,又可引申为中等,中样。
⑤中者,上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桀、纣。( 《韩非子·难势》)
⑥这头猪,中不溜儿。(这头猪中等膘。)
⑦---今年地里收成咋样?
---也就中不溜儿。(一般收成,不好也不差)
四、“中”在河南方言中的文化意义
地域优势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省境大部分处在黄河以南,故称河南;又因位处我国的中东部,故向有中州、中原之称。中原是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以河南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古代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逐鹿中原”是古代流传至今的成语,它形象地反映出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争斗的战场。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是因为中原物质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好,便于百姓进行农业生产,在河南的农耕文化中,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二是河南背后是关中平原,形成天然的防护,不易攻破。地处中原的地理优势,使得河南文化传达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而且也体现了友好共处、向往和平的精神境界。
正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所以,在对待事情的处理上,河南并不是以左为尊,而是以“中”为尊,比如一家人一起吃饭,长辈或家长一定要坐在桌子最中间的位置,晚辈和小孩子是不能擅自坐下的。在河南,“中”的位置,首先作为很多地理位置的参照,其次,“中”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代表着一个认可的标准,除长辈要坐在正中之外,盛饭时也要先盛给长辈或家长。
2.文化正统
“中”字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代表不偏、中正、好的意思。中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正统的含义,表示嫡传的权利或政权。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一是从历史发展上,沿用“中”字;二是代表着向上,代表着正。中,在中国向来是具有很好意味的词,作为方位,比前后左右都讨人喜欢。中原是要地,中州是神圣之州,中国是天朝上国,中央则是上方所在。用中来表示好,这并不奇怪。河南地处中原,是天下之中,中国之中。河南的洛阳、开封又曾长时间为国家京都,是政治之中,经济之中,文化之中。回答只用一个“中”字或“不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反映了河南人直率、豪爽、淳朴、热情、诚恳的性格特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歌颂英雄的神话传说,都产生流传在河南。可见,河南是一个具有英雄文化的地域。
在河南,大年三十晚上,吃完饭后,不可以说“我吃完了”,只能说“我吃满了”。因为,“完”在河南文化中意味着一无所有,事情失败。在大年三十前几天时,要蒸各种样式的馒头,有鱼,莲花,刺猬。并且,这些要够最少半个正月吃,因为在正月里是不蒸馒头的,因为“蒸”字在河南话里代表着“欠”的意思,比如,“欠别人钱”可以说“蒸别人钱”。家里老人去世后,要将棺材和灵位,放在客厅的正中央,正对着大门;烧纸时,也是在前门的正中间,不能到一侧或者后面。在请客摆放菜肴时,较为丰盛的饭菜摆在正中间,素菜,小吃摆在旁边或侧面。
3.中庸——和谐
在中国儒学统治的几千年的文化中,孔子的“中庸”之道,被其认为是最高的道德。孔子说:“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民鲜久矣。”程朱对其解释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又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2而在河南人看来,中庸就是一种适度、恰当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中庸并不是一味的追求平庸,而是要适当地灵活地处理事情,在坚持原则,对行为进行必要节制的前提下,达到自己的目的。
河南人征求别人意见时,一定会问“中不中”;在否定时,一般不会直接说“不中”,而是反问“中不中”。在拒绝别人时,一定会用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比如说“这个人很矮”会变成“这个人不高”等,通常会避免说一些否定或消极意义的词,而采用其相反的意思来表达。
4.逃避心理
中,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是顺其自然,平和的心态;另一方面,也是对事物的一种逃避,以為在中间者众多,祸不及我的味道。正因为,河南地处中原,一直有一种固步自封的停滞,从历史发展至今的封闭的思想。比如广州深圳因为是沿海城市,与外界接触的多,也能够享受科技与信息带来的巨大改变。虽然,对称的建筑是美的,但是过多的一致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反而新颖独特的事物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因为这种逃避心理,就缺少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总是渴望接受按部就班的生活,不会去更多地创新,不会积极地寻求出路。这可能是河南人需要突破的传统。
五、结语
综上所述,河南地处中原,因其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条件,使得河南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河南方言词“中”的不同用法和意义,形象地表现了河南地域的文化。无论是中庸的思想、和谐的愿望,还是消极的逃避心理,都从某个方面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和意义。“中”的广泛使用,也使得河南方言具有其特别的韵味。我们所熟知的网络歌曲《河南人,中! 》十分生动地描绘了河南人对于“中”的态度。而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的《故事聚乐部》,栏目主持人用河南方言来对白串场。“你说‘中,我说‘中,中原是我们的老祖宗! ”“中! 中! 咱们河南就是中! ”也体现了“中”在河南方言中的重要地位。总之,本文希望从方言词出发,了解本地域的文化特色,探究其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也能对中国方言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白雅,岳夕茜.语言与语言学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16-18.
[2] 《新华大字典》编纂委员会.新华大字典[M].商务印书馆,2006.1164.
[3] 张奇臻. 新说文解字[M].崇文书局,2011.297.
[4] 卢甲文,胡曜汀,贾文.河南地方志资料丛编之四 河南方言资料[M].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4.12.
[5] 王 冰.河南方言中保留的北朝文献古语词[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0):48-49.
[6] 陈章太.郑州方言志[M].1988.148.
[7] 李现翠.河南方言“中”的文化阐释[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23),65.
[8] 张启焕,陈天福,程仪.河南方言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1.
[9] http://baike.baidu.com/view/47532.htm
[10]郑万耕.中国哲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