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标记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时间:2024-08-31

摘要:本文对标记理论在国内汉语学界和外语学界的发展及应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综述,从标记概念的涵义、有无标记项的判别标准和标记现象的成因阐释三方面说明了标记理论的发展;以反义词的标记性、形容词的标记性、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研究为例说明标记理论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标记理论;标记性;不对称

一、标记理论的引进

标记理论自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被引进到国内以来,已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的多个领域,如语法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等。此外,因标记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其广泛用于解释汉语中的语言现象。

二、标记理论的发展

(一)标记概念的涵义日益丰富

Trubetzkoy对各种音位对立进行分类,提出最早的标记概念,并指出语言中存在有标记和无标记的二项对立的形式。Jakobson提出了区别性特征且只主张二分对立,即一个成分要么是有标记的,要么是无标记的。(沈家煊,2015:24)

孟凡胜和滕延江(2005:10)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无标记等同于“规则的”、“平常的”和“具有普遍性的”,有标记等同于“不规则的”、“不平常的”和“例外的”,标记的概念得到扩充。扩充后的标记概念表现出的是一种“普遍”与“例外”,“规则”与“不规则”的关系。语言中的标记性是指一个范围内视为对立的两项在某一特征上直觉的不对称,“无标记项”不具有某一特征,“有标记项”具有某一特征。(陈刚,沈家煊,2012:483)

由此可见,对于标记概念的最初界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只是笼统解释有无标记项,而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导致标记理论和标记概念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但也造成了后来的语言学家在应用标记理论时赋予标记概念多样化的意义。

(二)有无标记项的判别标准逐渐细化

沈家煊(1997:3)介绍Croft总结的4类判别标准:结构标准、行为标准、频率标准和中和项。唐承贤(2003: 18-19)则介绍了Crystal提出的语义标准、Goodluck和Thornborrow等人的语言规范程度标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判别标准都是外国语言学家基于印欧语系的语言统计分析总结得出的。

沈家煊(2015:34-36)结合汉语的使用特点总结了6类判别标准:组合标准、聚合标准、分布标准、频率标准、意义标准和历时标准。沈家煊认为上述标准可以判断有无标记项,并强调分布、频率标准对于汉语这样缺乏形态的语言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无标记项和有标记项的判别标准日益细化。但上述有无标记项的判别标准主要针对词汇层面有无标记项的判别,对其他层面的有无标记项的判别针对性不强,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标记现象的成因阐释

语言学家对于标记现象的成因多从语言外部的认知和心理角度出发解释。张凤(1999:46,53)认为标记现象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标记现象是经济原则发挥作用的结果;其次,标记现象的形成也有人类感知、文化和心理上的原因;再次,标记现象与社会因素息息相关。

沈家煊认为其成因可以从语用原则和认知规律两方面解释。首先,标记现象是经济原则和象似原则相互竞争的结果;其次,人对事物的“熟悉度”和事物结构的“复杂性”成反比,与事物的“多样性”成正比。这种关系在语言的标记现象中反映为:无标记项的组合关系简单,聚合关系复杂,有标记项与之相反。再次,沈家煊认为语言的标记现象和语言演变规律有关,即语言的不对称是“形变滞后”和“意义滞留”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沈家煊, 2015:38-40)

上述观点把标记现象当成一个整体,从功能主义角度作出解释。而标记现象在不同语言学领域的“个性”则有更为具体的研究来详细阐释其产生的具体原因。侯瑞芬(2020:19)认为由名词或动词发展而来的形容词具有“表多”和“表好”语义倾向,这种倾向背后的语用动因是标记理论和乐观原则。

三、标记理论的应用

纵观标记理论在汉语、外语学界的应用情況,可以沈家煊发表的专著《不对称和标记论》(1999)为界,分为两个阶段。(付琨,2005:36)前一阶段旨在解释标记理论和运用标记理论分析汉语和英语的语言事实,突出标记现象的普遍性;后一阶段旨在用标记理论解释汉语和英语中的不对称现象,研究重心由描写现象转移到解释现象。下文仅选取标记理论应用研究成果较丰富的方面评述,并未按照上述阶段展开。

(一)反义词的标记性

沈家煊(2015:164-218)说明反义词有无标记项的对立有程度上的差别,提出了汉语反义词的标记模式,并从认知、评价、常规几个方面来解释其标记模式。张媛(2015:20)梳理了国内外对反义词不对称研究的研究成果和现状,指出反义词不对称主要体现在意义范围不对称、运用不均衡、构词方面的不对称。成汹涌(2017:60,63)则对英汉极性反义形容词涵盖的计量反义词、评价极性词和非评价极性词的标记特征逐一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英汉极性反义词标记规律及表现形式大体一致的结论。

近年来,运用标记理论对英汉反义词研究多见于硕士学位论文,其往往运用标记理论对某一对具体的反义形容词进行分析,再根据成对反义形容词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探求其动因。如薛俊杰(2016)以标记理论为指导,研究反义形容词“快/慢”在词法、句法等层面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探求其背后的动因。

反义词标记性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不再仅限于单一语言内的对比,研究重点逐渐转向双语对比;其次,反义词的标记性研究逐渐与其他语言学分支结合起来;再次,反义词标记性研究的应用性逐渐增强,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展到二语教学等领域。

(二)形容词的标记性

沈家煊(2015:324-348)把汉语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对比分析两者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并指出性质形容词的内部也是不一致的,提出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BC396D72-A7F5-45F8-B3CC-14A3BD50A73E

徐玲(2017:31)探讨了英、汉形容词作定语的标记模式的异同。在无标记的“A形+N名”组合上,这两种语言都是把形容词定语直接放在中心语名词之前。但对于有标记的形容词定语,汉语用结构助词“的”来标记,英语则用语序变换加以标记。侯瑞芬(2020:19)认为标记理论是形成兼类形容词的语用原因,通过标记理论中的关联模式来解释一些名词和动词发生语义增量,从而发展出形容词用法的过程。

从研究汉语形容词的标记性,逐渐扩展到对比研究英汉形容词标记性,再到探析形容词标记性背后的动因机制,对形容词标记性的研究逐渐深化,研究重心从描述现象过渡到解释现象。

(三)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

许菊(2004:47)认为标记理论假设目的语与母语特征之间的标记关系可用于预测二语困难和母语迁移的区域。张勤和张轶(2009:71,77)认为标记差异假说可以有效预测学习者习得二语时遇到的困难及困难程度。

标记理论近几年更多地应用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郑占国和边雅(2017:56)以语言类型标记理论为基础,用标记差异性假说解释大学生在习得英语重读方面所犯的错误,验证了标记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的解释力。赵楠(2021)把标记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技能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减少英语写作中的时态错误、主谓一致和语态的错误数量。

总的来说,标记理论在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领域的应用研究从“纸上谈兵”过渡到了“躬身实践”,应用性也越来越强。

四、结语

国内对标记现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标记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仍存在一些欠缺,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标记概念的定义过于多样化,难以达成统一的定义;(2)研究重心仍在词汇层面,对其他层面的研究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3)对标记现象的研究多集中于语义和语用层面,描述和解释得比较全面,其他层面的研究仍有较大发展空间;(4)标记理论的研究重心逐渐转移到解释现象,但仍需继续探究标记现象背后的成因机制。总之,标记现象广泛地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之中,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刚,沈家煊.从“标记颠倒”看韵律和语法的象似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44(04):483-495+639.

[2]成洶涌.不对称性视阈下的英汉极性反义词标记性比较研究[J].外语教学,2017,38(02):60-64

[3]付琨.标记理论的介绍与应用[J].汉语学习,2005(03):35-41.

[4]侯瑞芬.兼类形容词的语义倾向及语用动因[J].汉语学习,2020(01):14-21.

[5]孟凡胜,滕延江.标记理论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08):10-12.

[6]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商务图书馆,1999/2015.

[7]沈家煊.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01):4-13.

[8]唐承贤.标记理论探析[J].外语研究,2003(04):17-20+24.

[9]徐玲.英、汉形容词作定语的标记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7(02):25-31.

[10]薛俊杰. 反义词“快/慢”的不对称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广西大学,2016.

[11]张凤.标记理论的再评价[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06):44-46+53.

[12]张建理.标记性与反义词[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03):29-34.

[13]张勤,张轶.类型学的标记理论与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习得[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09(02):71-77.

[14]张媛.国内外反义形容词研究综观及展望[J].外语研究,2015(04):18-23.

[15]赵楠.标记理论视阈下大学英语写作中的错误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07):66-70.

[16]郑占国,边雅.语言类型标记理论视角下英语专业学生句子重读习得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7(02):51-57.

作者简介:袁月明(1999-),女,汉族,广西钦州人,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BC396D72-A7F5-45F8-B3CC-14A3BD50A73E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