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字新闻生态下新闻传播活动的变动与优化策略

时间:2024-08-31

刘玉骢

摘要:数字技术与新闻传播活动的“深度耦合”正逐渐改变着新闻传播活动,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新闻产品的外在呈现形式上,还体现在全流程的新闻传播活动的价值逻辑转变上。数字新闻的广泛普及促逼媒体重新思考技术与文化价值之间的联系,以确保新闻传播活动的内在逻辑与数字新闻生态相适应。为探究数字新闻生态中技术与文化的深度结合,本文浅析了数字新闻生态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数字新闻的负面影响以及纾困方案。

关键词:数字新闻;新闻传播活动;数字技术;客观性;情感转向

随着数字新闻的常态化发展,新闻传播活动正在形成新的秩序。新闻传播主体原有的新闻观念被重构,新闻的接受者游牧于互联网的同时也要面对碎片化传播造成的“乌卡情结”。连接着传播者与接收者的数字新闻解构了新闻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使二者共存于新闻作品中。数字新闻形塑的环境使人们对技术的态度在技术乌托邦与“道德恐慌”之间徘徊,但对待技术最合理的方式应该是基于问题意识采取应对措施。

一、数字新闻:从一种形式到一种现象

(一)多元力量驱动下的数字新闻

伴随着技术的自进化发展,数字新闻逐渐与数据新闻相区别,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引发了供给侧与用户侧的深层变动。数字新闻的主要内驱力源于数字时代的赋能,2020年年底,我国就实现了累计60万个5G基站的建立,投入使用的5G基站超71.8万个,如此的高数据承载能力为数字新闻的生产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信息富矿”。除技术对数字新闻的驱动以外,国家也出台利好政策协助数字产业化发展,以数字驱动创新是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媒体传递好中国声音的途径。

(二)“丛林法则”下的新闻媒体

数字新闻生态下的舆论场是异质多元的话语力量共同参与的博弈场域,以自媒体、用户以及商业媒体为主力军的“草根媒体”向传统的新闻传播活动提出了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Web2.0时代的“自门户”满足了个体被感知、认同、评价的人性化需要,且个人门户往往是距离新闻的发生地点最近的传播节点,拥有传统的新闻媒体难以匹敌的在地化优势。因此,新闻传播学新的学科体系应以“公共传播”为核心概念,以社会交往、沟通、传播为基本范畴。数字新闻带来新闻传播活动彻底的变化,促逼新闻从业者不得不将注意力聚焦于数字新闻,并采取动态适应性的变化行动。

二、解构与重构:由外而内的改造

(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新联系

对于专业新闻机构而言,传统的专业新闻机构将新闻客观性看作是媒体行稳致远的根本性原则,但是从事数字新闻行业的工作者对客观性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他们认为新闻真实未必是一种“本质的”属性,而更多是一个“操作性”的概念。可量化的数据令新闻内容更具真实性,新闻工作者不必像过去一样思考新闻中不同要素之间真实的联系。如今的新闻从业者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大数据技术或舆情研判技术获取的数据本身就带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属性,使数字新闻客观性在工具理性地支持下得以实现。因此,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考虑到传播是否能取得赢效。“浏览量”“点赞量”“日活跃用户”指导着新闻机构对内容产品的把关,这使得新闻客观性与传播者的主观性共同贯穿于全流程的新闻生产中。

(二)数字新闻的情感流动

在分析了情感的力量之后,探究数字新闻为何能够有效承载情感是深度发掘数字新闻特征的进路。数字技术带来的富媒介传播形态丰富了新闻内容的呈现形式与用户的体验,以“感官化叙事”为主的数字新闻通过对人们感官的强刺激,有效唤起受众的情感。另外,社会化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相互表达意见的公共领域。交互性是数字新闻生态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媒体平台成为柯林斯“互动仪式链”中“互动仪式市场”的物化形态。

三、积弊与困境:从碎片化传播到“数字普遍主义”

(一)碎片化传播与“乌卡情结”

数字新闻的普及带来新闻传播主体的泛众化,新闻可以来源于互联网上的任意一个传播节点,这是蜂群思维指导下呈分布式结构生存的受众的特征。新闻记者的“液化”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藩篱,使新闻紧随着事实的变动而变化,却难以呈现事件的本质真实与真相。传统的新闻媒体对事实进行线性的梳理、理性地判断、谨慎的把关,而这些严格的创制环节却在数字时代不断被非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所忽视。新兴的传播主体用“信息碎片”拼凑出了并不完整的事实图景,即便是每一块“碎片”都满足新闻的具体真实,但是“立场先行”的非专业传播者更倾向于关注“应然”的事实,而非倾向于关注“实然”的事实。基于碎片化传播带来的“情绪当道”,多元传播主体共同拼凑出的图景可能与新闻的总体真实大相径庭。

(二)“数字普遍主义”与价值极化

在信息社会的环境下,受众对直给性、沉浸式与交互性的精神产品的需求在日益增长,新闻工作者为达到营收指标,倾向于制作刺激受众感官、丰富受众体验的数字新闻。与优化受众体验相反的后果,是新闻工作者在浅层次报道的基础上放弃了对深层次意义的追问。“前数字”时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以纸媒或门户网站作为新闻内容的载体,轻“感官化叙事”的文本能够深度追索事件背后的原因、联系与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数字新闻对于技术创新的持续性追求依然停留在为信息呈现服务这一层面上,极少为内容表达服务。

四、结语

数字新闻伴随着科技创新不断为新闻传播活动赋能,向受众提供着永无止境的“数据流”。数字技术延伸着人体的某些部分,使人突破身体的限制,获取了探索世界的更多的机会与可能。尽管数字技术已经在人类社会中占据了稳固而合理的位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理性,不再遇到任何神话、欺骗与操纵。除了专业的新闻传播者,非专业的传播者、受众等都是影响新闻活动变化的主体,共同塑造了数字新闻生态。因此,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也需要多元主体共同适应数字新闻带来的变动,警惕沦为技术附庸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陆小华. 数字新闻学的产生基础、逻辑起点与演进路径[J]. 新聞记者,2021,(10):3-7+18.

[2]吴飞,杨龙梦珏. 重访人文:数字时代新闻学与新闻认识论的反思[J]. 中国编辑,2021,(10):4-9.

[3]王辰瑶. 数字时代新闻真实观念面临的新挑战[J]. 中国记者,2021,(09):101-1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