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我国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的关系

时间:2024-08-31

梁海荣 陈冠宇 覃洁

摘要:社会保障被称为社会稳定的“调解器”,对调节国家收入分配和拉动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公共财政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政府收支与财政运行机制,是社会保障的重要财政支撑,社会保障和公共财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会掌握和正确利用二者之间规律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存在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浅析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之间存在的关系,归纳总结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相关解决措施,旨在推动此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社会保障;公共财政;关系

一、社会保障概念的发展

社会保障一词是历史的概念,它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社会保障最早起源于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1944年《费城宣言》也使用了该词汇,直到1952年国际劳工大会颁布《社会保障公约》,社会保障一词才能为一个专业术语,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对于社会保障的定义,国际社会尚未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如贝英国学者弗里奇认为:“社会保障是一个抵御因谋生能力中断或丧失而造成的风险,或因生育、婚嫁、死亡而产生的特殊支出的社会保险方案,其目标是要确保英国民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陷入贫困。”我国一些学者则普遍认为社会保障是国家抵御社会风险和保障国民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和服务体系,是现代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风险防范制度。[1]从中国国情出发:“社会保障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2]

二、我国社会保障的历史概况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确立于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保障范围、领域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总体而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计划经济时期,《劳动保障条例》在此期间颁布,规定在职工的养老、医疗和工伤方面给予保障,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公共财政资金紧缺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保障的范围和内容相对单调,保障程度不深;第二階段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总结以往社会保障领域的经验和不足,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失业保障制度,进一步深化了此方面的内容,成效显著;第三阶段为改革开放的中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呈现繁荣发展的局面,社会保障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也不断深化,体现在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济制度等方面,从而构建起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良好开局。

三、我国公共财政的发展和概念理解

我国的公共财政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非常广泛,其中主要包括国防、外交、立法、司法,行政和社会保障几个大方面的国家发展建设。根据统计分析,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社会文教、国防、行政管理各项事业的支出在逐年增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也在逐年增高,尤其是在医疗保障方面更是给予大力支持,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09年我国便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优化财政医疗卫生的支出,极大地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公共财政具有强烈的公共性,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必须满足于公共需要活动,以人民利益为重,特别是在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战役中,公共财政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为许多临时失业人员和病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免费的医疗服务,客观地诠释了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作用。由此可知,公共财政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四、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的关系

(一)公共财政是社会保障有力的物质支持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公共财政是社会保障资金的重要来源,正是有了公共财政的资金支持,社会保障系统才能有效运转,从根源上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公共财政的水平。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公共财政也不断充实,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支出也逐渐增多,由此支持社会保障更好、更高效地发挥相应的作用和功能。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物质支持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呈现出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公共财政资金相对不足,无法提供多方面和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项目,只是提供一些基础项目的保障服务,重点在于满足现阶段下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把解决生存问题放在首位,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问题;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公共财政资金雄厚,物质资源极其丰富,在保障内容、形式和质量方面存在大幅度提高,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大部分需求,符合按需分配的大部分要求和期待,但在社会发展高度富裕的阶段,人民群众自身的收入水平高,对未来发展的预期持乐观态度,相应的对社会保障的需要也会随之减少,导致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相对下降,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社会保障水平所起的一个抑制作用。

(二)社会保障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推动经济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我国公共财政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补充。一方面,社会保障对公共财政的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人民群众各方面和各层次的需求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保障之后,社会和谐状态随之呈现,他们的后顾之忧就会减少,对未来发展预期持乐观的态度,相应的消费支出就会加大,在一定程度上能拉动整个社会消费系统的良好运行,生产供应链也会提高产量,从而进入良好的生产消费循环环节,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税收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充实公共财政可动用资金。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也会对公共财政产生抑制作用,当社会保障水平低下,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发展需求的时候,人民群众就会对未来预期产生悲观心理,出现巨大的后顾之忧,消费水平随之下降,相应的生产也随之下降,社会经济进入低迷状态,可供动用的公共财政资金会相应减少。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和公共财政二者之间联系紧密,推动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稳定作用,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让社会保障和公共财政保持基本平衡运行,既不因为公共财政资金提供过多而抑制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也不因为公共财政资金投入过少而影响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从而造成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我国现今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之间的状况

(一)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之间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大大提高,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公共财政支出与社会保障地区失衡、城乡发展差距加大以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发展需求。我国版图辽阔,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有差距,其中东南沿海地区比较富裕,经济发展水平高,相应的公共财政资金支出也高,在社会保障方面有很大的物质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对应的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相应的公共财政资金支出相对较低,社会保障方面物质保障不足,社会保障体系有待提高,二者相比较足以显示出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与社会保障处于失衡状态。另外由于城市和乡村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较快,各方面设施和保障程度高,社会保障方面更是具备充足的公共财政资金支持;我国乡村的社会保障方面,自改革开放至今投入就相对不足,二者发展不平衡,出现典型二元分化的状况,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发展差距。此外,由于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公共财政资金支出压力加大,但社会保障始终难以完全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发展需要。

(二)解决社会保障和公共财政二者问题的措施

首先要合理统筹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加大对中西部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在保持平稳状态下适当减少发达地区财政资金的投入,缓和地区失衡状态;其次要利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带动农民致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来促进自主保障能力,还要通过政策傾斜的方式加大公共财政资金补贴,不断充实社会保障部门的资金,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作用,让乡村社会保障效益达到最大化;最后还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老年人养老补贴,稳定老年人群体,拉动养老和保健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转换升级,从而侧面推动经济发展,充实公共财政资金,再次补充到社会保障方面,达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邓大松,杨燕绥.社会保障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攀丽明.公共财政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梁海荣(1999-),男(汉族),广西玉林,玉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学生;陈冠宇(1972-),男(汉族),广西玉林,玉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覃洁(1993-),女(汉族),广西玉林,玉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辅导员。

157250170522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