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经历数学思考过程,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时间:2024-08-31

廖佳毅

新课标中提出数学学习是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形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学能的形成只有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对事物进行积极主动地探索,在已有的知识背景下通过体验、领悟将新知识融入原有认知结构从而掌握和理解数学的本质,在积极的数学思维活动中实现由表层向高阶的跨越,并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升。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创设情境,探索中引发积极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强大的内驱力。面对未知的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是好奇的但也是陌生复杂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愿意思考并能主动积极的思考,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创设适宜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的探索中,從而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例如,在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时,学生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师出示情境:在动物村里住着两只小兔,一只小白兔,一只小黑兔 小白兔住在村东头,教它的菜地却在村西头,小黑兔住在村西头,它的菜地却在村东头,它们都觉得干活时很不方便。于是它们商量把地换一下。可是小白兔的菜地是长方形的,小黑兔的菜地是平行四边形的,它们都在想这样交换公平吗?学生很明确的知道要看是否公平需要算出两块地的面积进行比较,这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怎么算呢?你们试着猜想一下它的面积可能跟什么有关呢?”

生1:可能跟长方形一样,用邻边相乘。

生2:平行四边形有底和高,可能与它们有关系。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那我们怎么去验证谁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

上述片段中,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高度兴趣,让学生迫不及待的想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沉浸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引发了学生的一系列思考,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意识地将新知与旧知结合在一起,不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还能提出解决办法。

二、动手实践,操作中促进深度思考

数学知识是抽象不具体的,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果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能将抽象复杂的知识转变成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具体形象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势必是被动且痛苦的。而实践操作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这不仅能解决复杂的知识与思维之间的矛盾,也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欲望,让学生能在体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操作中更加深刻的认识知识的本质,形成其独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学生实践操作的条件,通过画一画、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等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归纳以促成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时为更好让学生体会三边的关系,事先给学生准备好长短不一的小棒(4cm、7cm、11cm、13cm、16cm)。在课堂中,教师通过提问“什么是三角形”、“要围成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三角形有三条边,有三根小棒就能摆出三角形吗?”,请你任意选择三根小棒,摆一摆看能否围成三角形,至少选择三组进行试验,并做好记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小棒具体操作,不断的举例,验证,再过渡到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深度感知图形的特征,让本来复杂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观察分析出结论,在获得数学学习体验和经验的同时,动手实践中把一系列的动作逻辑内化为学生的思维逻辑,让学生思维实现了由浅层向深层的转变。

三、巧思质疑,交流中帮助多角度思考

学生思维的构建必须经历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是不同的,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不同,这就决定了思维深度的不一致。因此当课堂中出现不一样的声音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允许学生质疑、争论,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之间碰撞出新的火花,以促进学生思维广度、思维深度的拓展。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露在外面的面”的拓展延伸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正方体木块,棱长为3dm,分别沿着上下、左右、前后方向均匀锯2次,得到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共27块,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的大正方体增加了多少?”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因此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先自己思考后小组讨论进行交流,得到了两种算法:第一种是“用小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大正方体的表面积=增加的表面积”,这种方法很容易理解,大部分学生采用了这种办法。第二种是根据之前做过小正方涂色的题目,假设把这个大正方体涂上颜色,那增加的面积其实就是没有涂色的面的面积之和。在全班交流第二种方法后给了学生新的思路即可以直接看增加的面积。因此学生思考后有了第三种方法“还可以一面一面的看,每锯一次就会增加2个的正方形的面”

当学生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时,教师就完全放手,课堂完全交还给学生,进行分享解决办法的同时,相互补充和启发,教师在学生思维需要更加深入的时候进行提示。随着交流的深入,思路越来越清晰,难点一步步被突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加深,思维也一步步向深度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探索操作、质疑、辨析等活动能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本质,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为学生良好思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