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在师生互动环境中,教师提问是一方面,学生自主提问也非常重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有意义的学习”体现为学生主动自觉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其中有疑有问,正是“有意义的学习”的重要表征。语文课堂破解学生不敢质疑、不会质疑的难题,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这关系到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和质量。孙双金老师的课例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一、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
孙双金老师在讲解《落花生》的课堂上问学生们一个问题:“落花生这种植物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课文前预习部分的介绍。”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引用了书上的一句话:“落花生这种植物有个有趣的特点,它的花落了能钻进地里结出果实。”这个学生话音刚落,孙老师马上接过话头,郑重其事地说:“书上这句话有错误,请你们找一找,错在哪里?”孙老师明确提出书本上出现错误,学生们刚开始都很惊讶,也不知从何处找错误,这时孙老师又提示:“要认真读书。”“请轻声读一读这句话。”随后有一位学生说道:“老师, 落花生的花落了,在地上会枯萎掉、烂掉,不可能钻到地里去。”孙老师因势利导:“那落花生的果实是从哪儿长出来的呢?是根上长出的?”孙老师运用课本插图边解释边画简笔画:“落花生的花落之后,花柄继续生长,伸进地里,花柄前嘴的子房逐渐长大就结出了花生。”学生恍然大悟。最后,孙老师一字一顿地告诉学生:“老师和书本上都会出错,如果你们发现问题要大胆地指出来,不能迷信!如果谁发现了我的错误,给我提出来后,我就拜他为师!”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个教学片段,引导学生向书本质疑,并指导自主释疑,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孙老师教给学生的,已不仅仅是知识了。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首先是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意识:在课堂环境中,书本和老师,都是可以被质疑的。
二、激发学生自主提问的兴味
还是《落花生》课例,孙双金老师引导学生发问:“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呀?”学生们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课堂上有学生声音了,当然还停留在词语提问层次。孙老师又问:“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呢?”一位女生站出来:“‘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这句话我不懂。”孙老师立即抓住这个提問说:“我想就这句话我们起码可以提三个问题,你们动脑筋想想看,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提出来。”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在这句话上。在孙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一个又一个问题提出来了:“老师,在我们家里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吃饭是经常的事,为什么这家父亲‘很难得呢?”;“那晚上天色不大好,父亲为什么也来了呢?”;“父亲来就是为了吃花生吗?他还有什么用意呢?”这时候,课堂活跃起来,学生有了自主提问的劲头,在质疑和解疑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文本。
在激发学生自主提问方面,钱梦龙先生有一个经典案例。他在教《愚公移山》时,讲到“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没有直接问学生“孀妻”是什么意思,而是提出问题:“这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跟着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让他去吗?”学生一时不能答,随后就讨论起来,互相质疑、释疑,老师的提问于是转变成学生自己的问题,之后形成共同的答案:“他没有爸爸。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是寡妇的意思。”钱梦龙先生通过启发式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成有意义的学习。
三、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赠汪伦》课堂上,有学生问孙双金老师:“‘踏歌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桃花源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厚呢?”这些问题还是就文字本身提出来的,孙老师不满意,就鼓励学生继续探究,互相讨论,为之留出充足的时间。之后便有学生问道:“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 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呢?”“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好像与众不同。”这两个问题已跳出文字本身,指向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深度理解了。显然,它们是更有价值的问题。
回到孙老师《落花生》案例。有学生对课文第一节一个词的用法提问:“我们种花生就是为了收花生,现在收花生了为什么用‘居然呢?”一位女生站起来回答:“老师,我认为从‘居然这个词可以看出落花生这种植物生命力很强,不需要照顾就可以开花结果。”孙老师说:“我把你这个答案变成问题:从‘居然一词可以看出落花生具有什么品质?”这个转换非常妙,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的同时,也指示出提问的层次并告诉学生:我们其实可以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样的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养成。
孙双金老师的课堂有很多精彩之处,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只是其中一个侧面,但仅此也令人受益良多。
作者简介:李尊慧(1996.12-),女,汉族,山西吕梁人,学生,硕士,主要从事学科语文教学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