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残障儿童成长与教育 的现状与建议

时间:2024-08-31

伍先桃 周之琴 覃桂梅 姚嘉标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脱贫攻坚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而农村特殊儿童是构成贫穷的一个重要因素且农村残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成长教育以及心理健康备受关注。调查研究表明,社会缺乏对农村残障儿童的正确认识,农村残障儿童自身能力差,农村残障儿童家庭保障薄弱,残障儿童融合教育有待完善,农村残障儿童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农村残障儿童资源分散。建议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保护残障儿童;加强残障儿童教育,提高殘障儿童遇事自我处理能力;加强和提高特殊教师培养;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多方面的农村残障儿童保障体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残障儿童;现状;对策建议

1.研究背景及意义

脱贫攻坚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而农村特殊儿童是构成贫穷的一个重要因素。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细化实化了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而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及文明程度的标尺,特殊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进程。我国目前至少有616万残障儿童,并且人数还在逐年递增。[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精准扶残脱贫相对薄弱,我国农村残障儿童的产生和存在带有极为深刻的时代烙印,容易出现残障儿童与父母之间亲情缺失、沟通困难、监护弱化、教育失衡、儿童健康安全较难保证成长和教育中的诸多问题。现有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等方面虽有较大进步,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支持资源缺乏、家庭环境差经济压力大和学龄残障儿童的义务教育入学率较低等。我国社会工作在介入农村残障儿童  特殊教育的实务研究方面还比较欠缺,对农村残障儿童的保护有待加强。

经过调查了解农村残障儿童的生活、成长和教育的环境和条件的基本现状,找出农村残障儿童的生活、心理、成长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农村残障儿童健康成长的精准扶持对策和教育策略,让农村残障儿童与其家庭得到更好的帮助,脱离贫困、生活有保障,也为农村残障儿童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快的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建议参考。

2.农村残障儿童的成长与教育的现状

2.1社会缺乏对农村残障儿童的正确认识

农村残障儿童是社会上特殊的群体,由于其天生的缺陷[2],会引发社会一定的关注。关注的态度又存在两种对立观点,一种是对残障儿童的关心与扶持,另一种则是对残障儿童的漠不关心甚至歧视。调查研究表明,有60.66%的人认为社会存在对残障儿童的歧视。这两种观点的对立对残障儿童造成一定的影响。然而社会人士对残障儿童存在这两种观点,是由于对残障儿童的同情而关心和扶持,残障儿童自身的身体缺陷如肢体残缺、疾病或者精神问题而受到歧视,社会人士对残障儿童了解太少也是歧视的形成原因。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有76.5%的人希望通过公益活动去了解残障儿童,还有人缺乏社会责任感而对残障儿童漠不关心。

2.2农村残障儿童自身能力差

农村残障儿童在生活中未形成正确的残障人观,[3]往往不能很好的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看待、接纳自己的残疾。由于农村残障儿童自身存在的缺陷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容易产生很多心理问题。调查研究发现,有36.2%的农村残障儿童明显地表现出自卑、不自信,性格孤僻,大部分农村残障儿童不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情绪波动大,造成了自身人际关系的紧张,他们内心又会感到痛苦。由于农村残障儿童普遍对自己的未来不抱有很大的信心,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严重的还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加之农村残障儿童从小在家人的庇护下长大,他们觉得得到父母的更多帮助是理所应当的。调查中显示有82%的农村残障儿童常常依赖身边的人帮他们解决问题,依赖性逐渐变强。

2.3家庭保障薄弱

作为我国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农村残障儿童的基本生存与发展主要是由其家庭承担。一方面,经济负担沉重,因残致贫,成为了大多数家庭面临的困境。残障儿童的康复医疗费用昂贵,且绝大部分康复项目都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现有政策的保障水平较低,远远不足以给残障儿童家庭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迫于经济压力,不少家庭放弃了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和治疗。另一方面,调查研究表明,有64%农村残障儿童家庭父母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大学及以学历的仅有2%,体现出残障儿童家庭文化程度低,普遍与外界环境缺乏沟通,难以融入主流社会,不能更好的有助于残疾儿童成长。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仅仅只有4%残障儿童家庭对残障儿童保障相关政策完全了解,其他的家庭还都处于基本了解或完全不了解的情况,残障儿童保障相关政策完全不了解。从中体现出对于残障儿童教育、康复和补助政策存在滞后性,政策扶持不够普及,特别是针对偏远的农村残障儿童家庭,对残障儿童的各方面政策仍不完善,有关残障儿童的政策体系呈分散化、片段化,政策实施效度低,大多数残障儿童家庭仍处于“自创保障”阶段,[4]且有名额限制。由于政策的局限性或者说缺陷,大部分家庭并未获得来自政府方面的充分支持,支持力度不够,不能解决农村残障儿童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的长期问题,家庭仍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2.4残障儿童融合教育有待完善

我国对残障儿童教育已经形成在特殊学校就读和在普通学校特教班或随班就读两种教育格局。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国家政策法规的积极引导 ,也离不开社会、残障家庭 、学校等方面的鼎力相助。我国融合教育也在逐步扩大和成熟,越来越多的残障儿童选择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但因为实施中的诸多困难,导致大多随班就读残障学生的学习成效并不理想。目前越来越多的普通学校开始接收残障儿童,但是学校的整体设备设施对于残障儿童来说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校园的楼梯、宿舍、卫生间等公共区域对于残障儿童的使用还存在很多缺陷;其次在残障儿童的学习生活过程中,由于残障儿童的特殊性在校学习生活中需要老师更多的关心以及需要老师和家长及时正确的引导,而部分老师可能还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和技巧;还有很多农村残障儿童的基本需要得不到保障,有一些融合教育的基本政策得不到落实。这些问题成为融合教育进程中的一大难题。

2.5农村残障儿童师资队伍建设不够

残障儿童目前受到的教育还未得到普及,很多残障儿童只接受了最基础的教育以及部分残障儿童还未受过学校教育,而在学校受教育的残障儿童逐一增多随之而来的特殊教师的需求量增加,由于残障儿童的特殊性对于特殊教师的要求也比普通教师要求高。目前特殊教育队伍中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其质与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要求。调查研究表明,有高达90%的教师认为特殊教师工作中非教学性工作比教学工作还要多得多,并且在访谈中大部分特殊教师说非教学工作与教学工作都非常的繁杂,且对于特教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一个教师需同时兼顾多项工作,现阶段的教师有部分教师经验不足,缺乏一些专业系统的培训;在特殊教师中有97.8%的教师认为目前有压力,且压力主要来源于领导、家长的期盼;工资待遇略低;自己内心的责任感和生活状态得不到改善。各种原因导致压力增加,使教师产生失落感,导致特殊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不高。[5]我国对于培养特殊教师的产出量少而流失率又较高、特殊教师队伍不稳定等原因。特殊教师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中缺乏专门针对残障儿童专业性的教育课程,这使得特殊教师在面对残障儿童时会表现得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教育和引导残障儿童,种种原因导致目前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教育需求。

2.6农村残障儿童资源分散

残障儿童接受教育的资源不够整合,相对分散且稀少,未形成一个完善的、可靠的体系平台,很多资源没有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针对各个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行政管理体系、评估监控体系都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导致家长与家长之间不能更好的交流和经验的分享,并且在残障儿童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为没有专家的指导,未能及时发现和及时更改,导致一些家长也无法发现自己的育儿误区,让一些家长不知道如何规划孩子的学习选择和康复计划。有些平台自身存在管理落后、资金缺乏、透明性不高、公信力不强等问题,影响了其在残障儿童保护中的作用发挥。而残障儿童和其家庭急迫需要一个平台综合各方面的帮助与资源,社会缺乏这样并且把残障儿童家庭情况信息进行保护的平台。

3 农村残障儿童成长与教育的建议

3.1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

(1)树立正确的社会残障儿童观。社会应该加大宣传关于农村残障儿童的知识,增强国民对农村残障儿童的了解程度,同时还要正确的引导社会关于农村残障儿童的舆论,利用舆论的力量让大家建立平等的、正确的视角看待残障儿童[6]

(2)走进残障儿童的世界。社会相关机构应该多举办关于农村残障儿童的公益活动,而对于时间的选择最好是节假日更有利于大家参加。同时网络上整合更多关于残障儿童的知识、信息供大家学习,这样提高国民对于残障儿童的认识与了解。

(3)承担保护残障儿童的责任。对于保护残障儿童我们有着保护他(她)们共同的责任,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不破坏社会为残障儿童的建立的方便设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他(她)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创造一股正能量之风,用自己的行为感染身边人。

3.2提升农村残障儿童自身的能力

(1)农村残障儿童应正确认识自我。农村残障儿童应该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己的缺陷。同时还需要看到自己身上的优势,发展自己的特长,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潜能。应该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挑战要时刻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逐渐地,农村残障儿童就会对自我形成正确的认知,远离自卑。

(2)注重培养残障儿童自我调节。自我调节能力在农村残障儿童个体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自己应该要学会多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变化,注重培养自己的自我调节能力。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排遣自己的情绪,比如与朋友倾诉、和父母去想去的地方、用微笑调节、转移注意力等,促进自己在学习、生活、社交和人格品质等方面的发展。

(3)提高残障儿童遇事自我处理能力。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农村残障儿童自身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事情,这时候他们应该保持冷静、沉着,注重提高自己遇事的自我处理能力。在遇到一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的问题要学会敢于面对,不依赖父母和老师的帮助,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处理好,敢于去克服困难。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渐提高自身各项能力。这样下去,会从解决困难中找到乐趣,对生活建立信心。

3.3建立多方面的农村残障儿童保障体系

(1)减轻残障儿童家庭的经济压力。國家应该加大对农村残障儿童家庭的扶持力度,提高目前补助金的发放金额,对于由残障儿童带来的贫困家庭应建立更有针对的帮助,例如提供一些驻村岗位,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收入问题。同时可将残障儿童康复治疗纳入医保范围,减轻残障儿童康复医疗费用的经济负担;[7]做到各方面都能真正的施行精准扶贫,为残障儿童及家庭带来切实保护。

(2)提高残障儿童家庭的康复及各方面需求。国家出台的政策需更有针对性,保证残障儿童家庭的权利,特别是医疗、教育,方面的经济补助,孩子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援助,残障儿童康复治疗纳入医保范围。[8]在残障儿童社会保障政策的基础上,构建残障儿童医疗康复、综合配套以及社会支持网络三方面组成针对残障儿童家庭的综合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加大相关政策在残障儿童家庭的宣传。残障儿童家庭对相关帮扶政策了解不够,应该加大宣传力度,线上线下结合,加强网络普及,特别针对偏远农村残障儿童家庭建议对村民及时普及政策,定期集中开会普及了解情况,对残障儿童等特殊家庭针对性指导,让帮扶政策实实在在落实到每家残障儿童家庭。

3.4加强残障儿童的融合教育

(1)优化校园资源配置。将精准康复融入到融合教育中,掌握特殊学校农村残障儿童的认知特点,建立校内学科合作,开设专业康复训练课程等,采取聘请专业康复医生、专业机构专家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为患者特供精准的康复评估、康复治疗与训练、康复管理以及康复转介的过程。[9]加强校园特殊儿童康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康复机构与学校相融合。各个学校要建设符合残障儿童需要的无障碍设施,便于他们学习和生活。

(2)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融合学校应该帮助农村残障儿童建立“一生一表”,充分保障他们的个别化教育。在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时,要求学校领导召集班主任、各学科教师、指导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要充分尊重每个农村残障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身体差异。通过 “一生一表”个别化教育方案来促进特殊学校农村残障儿童特长的发展,让个别化教育高效发展。农村残障儿童家庭可以采取送教上门的教育策略,形成线上线下高效互动的送教上门工作模式。

(3)政策引导与监督。政府需要增加宏观政策配套实施方案,法律部门进一步完善融合教育政策的规范以及完整,在现有的《教育法》基础上加大政策引导,执法部门加强监督各省市地区针对自身的条件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政策。与此同时,注意政策的实施效果,通过监督与严控法律法规中更为详细的实施办法以及对不实施、实施不到位的部门或者个人进行处罚,才能进一步使得融合教育落实到实处,惠及更多的小学阶段适龄的农村残障儿童。

3.5提高特殊教师的各项素养

(1)提高特殊教师的质与量。教师应该以新时代“四有”好教师为新的目标新的追求,立足于长远性、人本性、主动性。[10]采取更加强更加有力的措施,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准。保证产出效率,提高产出效率,减少流失。专注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工作的重要依据。抓好教师入职以后培训工作,培训的内容要与时俱进,注重实践操作,扩大培训范围,逐步使特殊教育教师在丰富的培训中能够按需求选择,实现缓解特殊教育教师知识力量衰竭,提高教学效果,全方面提高特殊教师质与量。

(2)保证教师的投入与生活各项平衡。学校在对特殊教师指导工作进行设计的时候,从教科研工作困惑的地方、薄弱处出发,学以致用,有针对性的提升教师科研的能力。而且学校还应该积极承办不同主题课堂教学研讨的活动,组织教师精心准备专项公开课,邀请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权威点评。通过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团队快速的成长。从教师的知识结构、 学科特点、 年龄层次的不相同出发,设计教师需要的内容。使得教师能够平衡好自我的状态、工作。

(3)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关注特殊教师现在压力的来源,针对压力的来源来改进特殊教师的现状,因此提高特殊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首先要重视个人特质以提升内在满足。特殊教育教师特质主要包括接受特殊儿童、乐观、勇于挑战、终身学习等等,特殊教育教师要在工作中积极调动利于工作的个人特质,改进职业幸福指数;其次给予人文关怀以调节心理压力。[11]特殊教育学校要设置并且启用心理咨询室,帮助特殊教育教师梳理愁绪,调节情绪;也可以通过适当提高薪资待遇,较高的薪资待遇可以吸收到更多的特殊教师参与进特殊教育的队伍中来,并且有利于激发特殊教师工作的动力和维持特殊教师对工作的热情。而且较高的薪资也能让特殊教师获得更多的支持与认可,减轻自身的压力。

3.6构建专业化的平台

(1)家庭输入家庭的详细信息。家长登陆平台后,填入详细信息,信息包括孩子的年龄,残障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家庭住址,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

(2)学校录入学校的具体信息。学校需展现出学校的特色,教师的评估,是否有公益组织扶持,录取要求,学校是否收取学杂费,以及学校的详细地址。

(3)商家提供有保障的产品。在平台里商家需要公示经营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以及其他证明。并且标明相关医疗器械的用处,用法和相关的注意事项,并标明购买链接。

(4)平台处理好残障儿童家庭、学校、商家和专家的关系。评论开放区并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让用户提出平台所存在的问题方便平台的改进,第二部分是家长们互相交流,第三部分是学校互相学习,第四部分重要部分为专家答疑区,第五部分是商家与家长沟通。除此之外,也开设线上教育区,线上教育有录制教学以及直播教学两种方式。录制教学以及直播教学均为免费课程并且可共同观看。

参考文献

[1]温映华. 社会工作介入残障儿童特殊教育工作的实务研究[D].厦门大学,2017.

[2]赵川芳.殘障儿童保护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5,(2):69-74+78.

[3]王小飞.关于残障儿童心理健康的探讨[J].文学教育(下),2019,(3):156-157.

[4]赵聪. 孤独症儿童家庭照顾的困境及政策支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5]郭文斌,杨艳.特殊教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是如何受到影响的——来自三位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的心声[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3):49-57.

[6]温映华. 社会工作介入残障儿童特殊教育工作的实务研究[D].厦门大学,2017.

[7]张丽娜. 残疾儿童家庭困境与家庭支持政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8]张巧,周淑静,黄循棱.小学适龄残障儿童融合体育教育支持体系构建[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0(2):77-82.

[9]付钊.残障儿童家庭照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以兰州市S社区10个残障儿童家庭为例[J].社会政策研究,2019,(2):117-129.

[10]颜新华.试谈特教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重点——以浙江省温岭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20,(13):66-67.

[11]王姣艳,万谊,王颖.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机制[J].中国特殊教育,2020,(3):35-4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