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罗明琦
摘 要: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在朱棣征战的背后对国家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永乐年间同朱高煦、朱高燧就储位问题引起的斗争使得朱高炽的登基之路并不顺利。朱高炽最后能够登上皇位有个方面的原因,同时这些原因在历代设立储君上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朱高炽;朱高煦;储位之争;永乐年间
靖难之役后,在明成祖朱棣的统治下明朝进入了全盛时期,而国家平稳发展后就会将历朝历代固有的问题——立储问题,按常理而言朱元璋曾立下的燕王世子朱高炽会顺理成章的继承大统,可是因为种种问题的出现致使储君的设立不再明了,朱高炽同其他两个兄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就储君之位展开了争锋,最终以朱高炽顺利登基结束。朱高炽的胜利是由各个方面成就的,其自身原因和礼制上的原因不容忽视。
一、身份地位的优势
朱高炽虽然身体肥胖,朱棣对他也并没有十分喜欢,但不可否认在血缘身份上朱高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
朱高炽作为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是朱元璋亲封的燕王世子,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从礼制上就有了先天的优势。从西周开始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明朝,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册封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时就宣布“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这样明代就基本确立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嗣原则。这种继嗣原则在礼制上就基本确定了整个明代的立储原则,朱高炽作为嫡长子在礼制上就已经被确定为储君。
另外,中国古代向来以伦理道德观念治国,君臣有别、尊卑贵贱是不可触犯的礼制束缚,而饱读儒家诗书的大臣们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代表,绝不容忍对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违犯。假若朱棣不立朱高炽而立朱高煦或者朱高燧,就相当于把自己摆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对立面,同时也是把自己放在了坚守传统伦理观念的人数庞大的士大夫群体的对立面,就会遭到群臣的坚决反对和激烈批评,所以哪怕朱棣再喜欢朱高煦要册立其为太子,在现实上恐怕也难以实现。
(二)“好圣孙”朱瞻基
朱棣虽然对朱高炽喜爱不多,但对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十分喜爱,在永乐九年就被立为了皇太孙,数度跟随朱棣出征蒙古,在《明史》中有记载:“储位未定,淇国公丘褔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日:‘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由此可见明成祖对于长孙的喜爱也是朱高炽最后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朱高炽的个人魅力
(一)出色的政务能力
朱棣起兵靖难时,命朱高炽留守北京,在这段时间里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直扑北京而来,而朱高炽以巧计成功抵御住了大军,并且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给朱高炽,许以封王,想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但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直接原封未动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朱高炽在后方的坚守为朱棣靖难之役解决了后顾之忧。
另外,朱高炽在永乐年间先后六次监国,第一次是永乐七年二月至至永乐八年十一月;第二次是永乐十一年二月至永樂十四年十月;第三次是从永乐十五年到永乐十八年底;第四、第五和第六次,则是永乐二十年、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朱棣晚年的三次北征,在其父亲朱棣不再国都的这段时间里时保证了政局稳定和朝廷的顺利运转。朱高炽在永乐年间加起来监国十年有余,对永乐中后期国家安定有重要作用。
(二)太子党的支持
朱高炽不但有嫡长子这一身份,而且他生性沉稳,喜好读书,并且从小接受儒家正统的教育,这更使得他深得文臣们的爱戴,这其中包括解缙、蹇义以及“三杨”等等。在上一段说过,解缙曾经就以“好圣孙”为由对朱棣进行劝谏,是明确的太子党,也正因为如此解缙很快就被朱高煦一党记恨打压下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有名的重臣,也是后来位极人臣的“三杨”之一的杨士奇,他也是太子党的中流砥柱。与张扬的解缙不同,杨士奇为人处世低调谨慎,他的谨慎小心使得明成祖朱棣对他十分信任,也因为这份信任使得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太子党先后几次转危为安。例如在永乐十二年,朱棣北征,杨士奇留任辅佐太子监国,当时朱高煦就开始不断在朱棣身边谮言太子。当朱棣北征归还后,太子迎驾迟缓,朱棣愤怒之下把大量东宫大臣下狱问罪,召来杨士奇问太子这件事,杨士奇恭敬的回答道:“太子仍然和以前一样孝敬。凡是这些迟迎的事情,都是臣等的罪过。”朱棣听后才对太子的态度有所缓解。在最后明成祖朱棣下定决心让朱高煦离开南京也有一部分是杨士奇的作用。永乐十四年,成祖朱棣多少听闻了汉王朱高煦的不轨行径,于是召来蹇义和杨士奇问这些事情,蹇义推脱未答,问杨士奇时他对答道:“臣与蹇义都是侍奉东宫的,其他外人不敢对我俩谈论汉王的事情。但是皇帝两次派遣其就藩,都不肯赴任。现在知道陛下要迁都,马上就请留守南京。这些请陛下仔细考察他的本意。”朱棣听闻后默然不语,之后起身还宫。过后直接将汉王朱高煦安置到乐安州。
三、朱高煦的失误
朱高煦比朱高炽更加像朱棣,英勇善战,朱棣曾经也对他说过“勉之,世子多疾”,对比朱高炽朱高煦要更得朱棣的心,但是朱高煦的失败在于一个人性上的通病——自大。在朱高煦一再打击太子党后,行事作风愈加嚣张,私自招兵并且僭越使用御用的车马,种种行为必然导致成祖朱棣的厌恶,这种厌恶使其直接失去了名正言顺的登上皇位的可能。
总而言之,相较于朱高煦,无论是在礼制上还是个人魅力和能力上,朱高炽在这场政治斗争中都站在了优势地位,并且朱高炽在胜利也造就了后来的“仁宣之治”,为明代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陈建.皇明通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明代政争探源[M]. 故宫出版社,郑克晟,2013
[4]明代皇帝秘史[M]. 山西人民出版社,李治亭,林乾主编,1998
[5]孟森.明史讲义[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