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与创新

时间:2024-08-31

廉静静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越发同质化,缺乏文化底蕴和精神归属。如何使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 成为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中之重。本文以贝聿铭建筑作品为例,从建筑布局、屋顶造型、新材料与传统风格的结合等几个方面分析研究傳统建筑元素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与创新,探讨贝聿铭是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关键字:传统建筑;现代建筑;传承与创新;贝聿铭

一、引言

贝聿铭出身苏州名门,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是其叔叔的财产,贝聿铭从小随父亲在香港生活,每到假期便回苏州探亲,和家人在狮子林中游玩,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使得他对中国古典园林有了一份浓厚的感情,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师从“现代主义建筑奠基人”格罗皮乌斯,于1983年获得第五届普利兹克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0]。贝聿铭一生设计了大量优秀建筑,他在建筑中广泛使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善于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让传统建筑元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其设计理念对如何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在贝聿铭作品中运用较多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主要有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传统建筑的屋顶造型、传统风格与现代材料的结合这几个方面,所以本文就以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传统建筑元素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与创新。

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应用在当代社会的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全球化的发展,在西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下,中国当下的建筑大多数是西方现代化建筑,城市建筑缺乏文化底蕴。[0]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住宅功能要求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在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方面,以木结构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的钢筋水泥相比也有很多不足。在应用方面,大家对于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还缺乏一个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将各种传统建筑元素随意的拼凑起来,不顾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从而造成了“四不像”的结果[0]。因此为了更好的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研究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如何使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重新焕发出生机就变得非常重要。

三、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

(一)空间布局

贝聿铭在设计香山饭店时借鉴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布局手法,在布局上更加注重迂回曲折、参差错落,利用建筑巧妙的把山、水、植物联系为一个整体。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审美方式, 以及古典园林经典的中轴线和收放自如的空间序列, 中轴线从酒店的入口开始,穿过前厅、中庭抵达后花园,饭店的最主要的中心区域是中庭,是主要的活动区域,酒店房间从中庭向四方放射出去。在中庭空间的处理上运用了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天井形式,体现出一种历史与现代文化的传承与交融[0]。

在苏州博物馆的平面设计中,贝聿铭也借鉴了传统园林的布局手法,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在新馆内部打造了多处庭院与水景,并巧妙地借助水景,与紧邻的拙政园和忠王府联系为一个整体,使其建筑风格浑然一体、互相辉映,整体空间布局、建筑风格也与苏州的城市肌理结合的恰到好处,充分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

(二)借景、框景、对景等组景手法的运用

所谓“借景”就是指在视线所及范围内,将好的景观组织到观者的视线中。贝聿铭在设计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厦时,就在前台设计了两个窗洞,并设计了竹林景观,以造成视觉上的延伸感。北京香山饭店的大堂与中庭处也设计了一个窗洞,使整个空间在视觉上更加通透。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这种组景手法更是被多次使用, 在每处窗户和门洞开启的地方都会设计观赏景观,从而使整个空间更加通透,层次更加丰富。

所谓“框景”就是利用门框、窗框、门洞等,有选择地框取空间中的景观,把远处的景观框入其中,如同一幅画一般。“框景”更加注重框的处理,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窗洞大部分是从中国传统园林中漏窗的造型提取而来,将传统漏窗形态与现代设计风格相结合,既简约又有古韵,为整个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意境。

“对景”即互相为景。对景一般讲究轴线对称,对的景物正好处在观者所在轴线的中间,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八角凉亭的位置就安排的非常巧妙,正好处在观者的视觉焦点中间,从被看的角度来说,它的位置非常明显,成功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从观看的角度来说,凉亭临水而建,视野开阔,和整个建筑各个门洞、窗口的景观都相互对应[0]。

四、屋顶造型

(一)九脊顶

九脊顶又名歇山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北京香山饭店中庭以及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大堂的玻璃采光顶设计的灵感来源正是中国传统屋顶样式的九脊顶,通过对九脊顶进行提炼简化,简化屋脊和山花并省略其复杂的脊兽装饰,将过去的木结构改为现代化的玻璃、钢结构,使之与现代化的建筑形式更好的融合, 而又不失其精髓, 整齐排列的屋顶形成独特的韵律。

(二)坡屋顶

中国驻美大使馆新建筑顶部造型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坡屋顶造型,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关系,在材料的选择上,采用了温暖细腻的米色法国石灰石来替代传统的木结构与瓦片,从而使建筑与华盛顿众多传统的联邦建筑相互协调。

苏州博物馆屋顶造型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屋顶造型--飞檐翘角, 玻璃和石头屋顶的结构来源于传统的屋面造型, 使用现代开放式的钢结构和木材和涂料组成的屋面系统取代过去的木结构系统。在玻璃屋顶上使用金属的遮阳片和怀旧的木结构系统,能够有效的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厅的阳光,在保护展品的同时又使展厅内部有充足的自然光源。

(三)老虎天窗

老虎天窗即开在屋顶上的天窗,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屋顶设计中就借鉴了传统建筑中的“老虎天窗”这一形式, 并对它进行积极改进。博物馆的天窗被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使屋顶的天窗和下面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使光以折射的方式进入展厅,又在屋顶顶端向外一侧开设了与房间开间一致的竖直的玻璃天窗 (比传统的老虎窗更长) , 突破了传统坡屋顶在采光方面的局限性[0]。

(四)天花藻井

建筑物内部穹顶状的天花被称为“藻井”,藻井通常以伞盖的形式位于建筑室内的上方,象征着天宇的崇高。蘇州博物馆新馆进门大厅天窗设计的灵感就是来源于统建筑藻井,通过对传统藻井进行几何抽象化处理,并采用玻璃透明材质和钢结构来代替传统木结构,使博物馆大厅天花的设计不仅具有传统藻井的结构,又有通透、简约的现代特征,既有装饰性又具备通风、采光等实用功能,使整个大厅显得灵秀、典雅。

五、传统风格与现代材料的结合

现代建筑设计的一大标志就是新建筑材料的使用,贝聿铭在设计建筑时不仅使用新材料,更注重如何使用新材料来表达传统,赋予传统的东西现代的意义。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中为保证屋顶瓦片整体色泽比较均匀,尺度精确,外观平整,贝聿铭没有使用中国传统江南建筑的小青瓦,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山西和内蒙古地区交界地带特有的刻着菱形网格的花岗岩石“中国黑”。这种岩石黑中带灰,淋雨后变成黑色,经太阳晒又变成灰色,色泽均匀,且使用寿命较长,与周围拙政园和忠王府的粉墙黛瓦搭配起来也比较协调,能够相互融合。

中国传统建筑中,建造亭子的材料主要以木材、竹子和石材为主, 而在苏州博物馆亭子的设计中,则将玻璃、金属等新材料运用到这种建筑小品上, 使得亭子这种古建筑体系具有了现代时尚感,展现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美, 完美地诠释了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0]。

六、结语

通过对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古典园林造园思想、建筑屋顶的造型以及用现代的材料表现出传统建筑风格进行分析, 从而系统的探讨了贝聿铭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于传统建筑元素运用上的成功之处。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所运用到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从来都不只是单纯的对形式、造型进行简单的模仿,而是根据建筑的功能需求以及周边环境的融合来进行分析、提炼、材料的替换,并把握传统建筑元素的精髓与韵味所在,虽然传统建筑元素的形式和造型有所改变,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现代建筑中所蕴含的传统建筑元素,二者的有机结合使传统建筑元素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万璐.赵志青.“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贝聿铭建筑生涯回顾(期刊)建筑与文化.2019.

[2]许政.中国建筑现状及当代建筑师的探索(期刊)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5.

[3]邬峰.建筑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研究(硕士论文)湖南大学 .2014:3-6.

[4]论现代建筑的传统文化的延续——王澍与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分析(期刊)福建建材.2017(10).

[5]许言.苏州博物馆新馆中传统窗的运用(期刊)美术教育研究.2016(15).

[6]CCTV纪录片《苏州博物馆与贝聿铭》(视频).2009.

[7]陈磊.苏州博物馆新馆“民族性”设计特色研究 汕头大学.20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