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浙江省A级景区村庄建设过程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4-08-31

于丹

摘要:对浙江省范围内的3A级景区村庄进行抽样调研,系统考察目前景区村庄运营过程中产业的发展情况,厘清乡村资源、旅游与产业发展的存在问题以及内在关系,为城乡资源高效配置,进一步科学统筹和扎实推进全省景区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A级景区村庄;产业;城乡资源

浙江省地理特征非常丰富,浙北平原水网密布,浙东沿海丘陵婉转,浙西浙南群山盘结,山河湖海兼而有之,因此浙江的乡村类型非常多样。2017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开展景区村庄创建,到2021年末累计建成10000个A级景区村庄,其中3A级1000个。随着2017-2019三年的连续创建,截止2020年已成功创建A级景区村庄7236个,其中3A级景区村庄1162个,至此,3A级景区村庄在数量上已经提前达标。但是景区村的建设任务还远远没有结束,党的十九大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产业兴旺首当其冲,产业兴则百业兴。景区村的后期运营和未来可持续发展也将依托村庄的产业振兴,因此本研究对浙江省范围内的3A级景区村庄进行抽样调研,系统考察目前景区村庄运营过程中产业的发展情况,厘清乡村资源、旅游与产业发展的存在问题以及内在关系,为城乡资源高效配置,进一步科学统筹和扎实推进全省景区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一、旅游推动景区村庄产业发展态势

从对2017-2019的3A级景区村庄的抽样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浙江省景区村庄的主要产业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部分乡村在农业的基础上有手工业和传统工业加工制造,少量乡村发展创意产业和高科技工业制造。景区村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的产业升级,促进乡村地区的创新创业,形成了一批“文化+旅游+农业”的休闲农场、“文化+旅游+农户”的民宿客栈、“文化+旅游+生态”的精品度假、“文化+旅游+教育”的研学基地,带动部分乡村地区的就地就业,并拉长区域农业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从实地走访情况来看,目前景区村庄内各类业态的经营就业人员以当地或附近村民、返乡青年为主,同时有较多乡贤参与到景区村庄发展的建设中。随着乡村景区化建设,部分有良好农业产业基础的村庄能够抓住乡村景区建设的契机,依托乡村旅游带来的集聚效应、新媒体旅游宣传的影响力以及在线购物和预定平台的便捷性,做强旅游产业的同时,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打开农副产品销路,并让旅游反哺农副产品的优化提升和营销推广,成为高附加值、差异化的乡村土特产品。景区村庄的创建极大地激活了乡村旅游文化,延伸了乡村旅游产业链[1],使乡村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也带动了原有乡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景区村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对2017-2019的3A级景区村庄的实地抽样调研情况来看,现有的3A级景区村建设过程中变化最大方面的集中在居住环境、生态环境方面的改善,而通过景区村庄建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主要存在三类有产业发展问题的村庄:

2.1强产弱游型村庄:乡村“旅游+”产业特色不足

该类村庄原本已经有强势产业发展,如有农产品或加工业基地,但是乡村“旅游+”产业特色不足,随着景区村要求的硬件设施按照《浙江省A级景区村庄服务与管理指南》进行建设,开展游客中心,停车场、标识系统等一系列工程和基本的旅游活动,但其原有产业与村庄旅游发展没有形成联动,产业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产业与乡村环境脱节,使得这类村庄陷入与周边同质化发展的局面,主要表现为旅游业态不丰富,文化休闲体验活动基本缺失,旅游产品吸引力不强。如温州泰顺某村的特色石材非常有名,历史悠久,常用于工艺品,为该村的特色产业。但是当地政府向外界着力推荐该村的矿石,未将矿石与旅游文化结合推广,大部分村民也只知道该村的矿石产业,并不了解该村也正在发展旅游业,矿石与旅游相关的产业附加值没有体现,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意识不强。

该类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村落景区在前期规划与后期运营上存在两张皮、融合难的问题。村落景区建设主体存在完成项目的思维定势,规划落地缺乏有效的工作载体,无法在村落景区中整合产业、环境、文化等资源,一二三产融合、农旅融合的效果不明显,制约了后期运营效果。

2.2弱产弱游型:旅游平台缺失尚未激发乡村产业潜力

该类村庄原来有一定的产业支撑,主要以农业为主,但是因为村庄位置较为偏远,旅游的聚集效应较难显现,因此景区村建设的旅游平台效应未能发挥,从而未能有效激发乡村现有的产业市场潜力,并且该类乡村对于乡村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户对于乡村发展还持观望态度,旅游相关的业态经营参与程度较低。如温州市文成县某村,主要发展糯米山药的种植,村庄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但是村内仅有两家餐饮,且近三年很少有返乡青年,原因是村内还没有带动性旅游项目的落地,对于创业者不具吸引力,同时该村仅维持景区村的的日常运营(如游客中心管理、卫生清扫等)上就存在持续的资金缺乏的问题。

该类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乡村发展缺乏外部资金投入、城乡资源对接渠道和必要的政策扶持和保障。

2.3无产无游型:乡村没有体现出明确的特色产业和发展方向

在本次抽样调查中,该类乡村数量是最多。首先,对于该类村庄本身而言,自然环境较好,有一定的历史人文资源,但是在城乡二元的发展的影响下,该类村庄也是最多呈现空心化状态的村庄,村庄产业无从发展。在景区村的建设過程中,主要表现为初期硬件设施建设较多,但是村庄旅游产业培育、业态运营和宣传推广缺失。如永康某村,该村为浙江省历史文化重点村落,历史古迹韵味悠长,传统的手工艺仍有延续,但是在村落景区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旅游产品和体验活动,农家乐和住宿设施也极度匮乏,村庄内部仍有较多的闲置房屋,村庄没有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没有主体产业的情况下,发展旅游是否足够稳定处于未知状态。访谈过程中村干部也表示村内的很多在外青年对该村发展保持观望态度。

该类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县域层面对区域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区域化整合,文旅资源转化产业特色未能有效发挥。

三、景区村庄产业发展策略

虽然景区村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村民总体上对景区村建设还是持乐观态度,并且从本次研究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80%以上乡村在村村民都有较大意愿通过从事旅游纪念品或当地特产的售卖、以及餐饮食宿的接待工作参与村庄景区的建设,也非常希望能够在乡村接受专业的指导和培训。为了更好地从全局层面出发推进全省景区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三点意见:

3.1强化县域统筹,持续政策资金支持

在县域内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发展,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2],并编制县域乡村旅游总体规划,避免景区村庄层面各自为政的消极建设,同时加强后续的政策、资金支持,并注意把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与构建良好的乡村营商环境相结合,持续推进景区村的乡村旅游培育和产业发展。

3.2畅通信息渠道,推进城乡资源对接

完善市县综合服务功能,搭建城乡资源(人、地、钱)对接的信息平台和产品营销平台,注重政府和市场的互动耦合作用,更有效、更持久的推动各类要素下乡。

3.3开展农民培训,发展乡村旅游专业指导

定期在村庄开展创新创业、旅游运营的培训,以及民宿、农家乐等设计咨询、农业技术培训、销售渠道指引,培养旅游运营人才,有助于景区村在“旅游+”的加持中进一步提升产业的影响力和附加值。

参考文献

[1]朱智. 景区村庄特色体验项目开发研究——以湖州市为例[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 058(019):94-97.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EB/OL].2019-6-18

*基金项目:浙江省软科学(2019C3507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