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德职业教育走上交流合作之路。三十余年来,中德职业教育积累了丰富合作經验,合作成果丰硕,然而中国职业教育长期致力于“移植”德国经验,而职业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和创新不足,导致当前中国职业教育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无法完全照搬德国模式,另一方面尚未能建立有本土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合作;双元制;本土化
引言:现如今,对于中国是否应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仍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这是两种争论的声音。认为不应该借鉴德国经验的声音认为,中德两国的社会背景不同,并且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各不相同,单纯地复制德国的职业教育经验是不可取的。中国曾经在十多年前引进了德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并将其教育模式一并复制,但结果并没有成功。其中最重要的愿意即中国并没有形成一定体系的职业教育发展传统,其社会环境匹配度较低。因此,要解决的社会背景带来的阻碍问题,需要中国职业教育深入了解。
一、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回顾
中国学习德国的职业教育经验分为三个。1980年,时任中国教育部部长邀请中德双方制定师资培训合作计划,从此打开了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之门。1994年,中国教育部在我国长沙、无锡、苏州等城市推广了德国职业教育经验,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正式开启。第二阶段是进修培训阶段,从2001年到2008年,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经历了确立国内中德职业教师进修培训基地、选送中职骨干到德国进修等。从2009年到如今为创新应用阶段,期间举办的“中德科学教育年”极大地促进了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顶尖科技的合作。
而在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中,并非方方面面都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对于德国职业教育经验的学习上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在中德职业教师培训中,教师们学到了相应的经验,并在进修过程中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自身的素养[1]。在带动国内教育观念方面起到了了较为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是否应该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的争论中,无疑“学”占据了上风,成为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上的必然之选。而确定了“学”的观念,对于国内的职业教育者来讲,将要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做,怎样学”的问题。
二、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展望
经过几十年对德国的教育经验的学习,我国职业教育者一直认为应充分吸收德国职业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经验精华之处,即较为符合职业教育的普适性成果,并充分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对其进行有选择性地实践。
(一)宏观领域
德国职业教育涵盖的教育理念中已经包括了较为先进的部分,而中国在学习其经验时,应将最关键的部分,即教育理念的精华部分进行充分的吸收。在德国的教育经验中,有行动导向理念,设计导向教育理念,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四大教育理念[2]。
在第一个理念中,其倡导的思让学生在行动前对行为后果进行相应的预判,并充分分析预判的结果,结合这些结果进行有目的性的行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设计自己的行动方式以及行动轨迹。这个理念注重的是以人为本,让学习行为成为一个其学习主题自发的主动性行为。并且在这个充分发挥自主性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判定和优化,期间可以做到一定的反省,并且是一个度自我负责的过程。这个理念指导下的学生,其产生的一系列活动几乎包含了职业生涯中所能遇到的人物咨询、策划、行动、检测,调整等内容,让学生的行动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能有效提升我国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
而在第二个理念即设计导向教育理念中,其注重的是学生能够参与到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设计作用,即让学生对创造未来的工作有足够的担当。这个理念是基于为更好的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要求而提出的。其代表着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一种较为前言的教育理念,其适应了现代技术的发展。因此,中国职业教育应对其加以学习。
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是指学生不仅在学校中学习相应的职业技术知识,在相对应的企业中,学生还能进行一定的职业培训,让学生将在学校中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付诸于实际实践当中,德国的这种将实践与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十分可行[3]。并且最关键的是,德国企业能与职业学校进行较为紧密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能让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更加完善的锻炼,从而更好的进入到就业状态中。而相较于德国,中国的职业教育中最缺乏的是相关企业的缺位。虽然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工学结合模式,但在这个教学模式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即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等。而针对这个问题,企业家们要有一定的全局性眼光,并且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应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大扶持力度,为校企合作能够更加有序的进行给予充分的支持。
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德国较为看重对优秀人才的任用,在德国有大量的优秀技术人才,与其任用高质量的教师密不可分。而德国能培养大量的优秀教师,同时又与德国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德国政府部门有对教师职责的相关规定,使得教师在成为一名教师时,其核心的教学任务即要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开展教学活动,并且要在任职期间及时反思教与学的关系。
(二)微观领域
在课程选择和课程内容的有序化两方面,我国的课程教授问题在于教师一味地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但不能形成自己的思考,并且没有合适的条件去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因此,中国应在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像德国学习,让陈述性的知识为辅,使过程性的知识为主,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有更多方面的进步。
针对课程内容的序化,职业教育“多门分科”的课程方式,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加有效的了解。因此,应重构职业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指导。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职业教育中,德国模式是较为先进的教育模式,因此,将德国教育模式引入我国可以使我国的职业教育走上一条特色发展道路。并且对于其他国家的先进职业教育模式,我们同样要对其加以审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入自己的创新模式,使得我国职业教育能够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恒冠,陈婉儿,何素玲.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的回顾与展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302:182-184.
[2]彭琰.中德高等职业教育合作的新状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6:36-38.
[3]刘红.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历史与未来——“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研讨会”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9:5-10.
作者简介:汤庆中(1989—),男,汉族,江苏宿迁人,江苏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