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青海 西宁 810007)
摘要:地名是因地命名或为地命名的专有名称。它所指的地域位置、范围和命名意义。地名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是区别于其他客观存在的名称,它的产生、发展和变迁与人民对周围环境的不断认识深化的过程密切相关。地名演变是地名产生之后自身继续发展的过程,语言、文字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对此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地名的产生和演变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本文主要以河南县地名文化变迁内容为切入点,分析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接触过程。
关键词:蒙古语;藏语;地名文化;变迁
一、地名命名特征
游牧民族习惯于四季轮回和草场而变迁的生活方式,牧民每天接触最多的是除了家畜就是草场,所以用家畜的名称,形状来命名的地名不计其数。地名演变是地名产生之后自身继续发展的过程,语言、文字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对此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任何地名都是音义结合体。有了文字之后可以用文字来标记地名。地名通常有通名和专有;专名指个体地名的重要标志,而通名是普通的地名部分。人民对大自然的认识在逐步深化,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逐步扩大,地名也就是必然会相地又简而繁,又粗而细,又笼统而精确。
任何一个地名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蒙古族地方命名的方式多种多样的,在的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本民族的文化和审美观。山清水秀,千姿百态以命名的;以英雄好汉,留名史册的人物为命名的,以家畜叫法为命名的,以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和数字颜色象征意义命名,地名命时收到历史文化地理和宗教影响,然而它的变迁方式变幻莫测;蒙古人崇尚白色,万事白为头,察罕托罗盖,指青海湖源头;察罕达瓦,指蒙古族第一次来到黄河南游牧的草场;察罕咋木。同樣蒙古人不排斥黑颜色,佤颜喀拉敖包,是富人的敖包,哈拉巴特尔是战神,哈拉达瓦指能在这沟沟里放牧能快速富裕起来等寓意。据历史记载;河南县蒙古族先民从青海湖附近迁牧到黄河南以后,为了占据牧场,扩大牧场一天内建座了十三尊敖包,属民分成了四个箭;有六峰七脏,洮河峡谷十三尊佛,而十三和四在蒙古族文化中有特殊意义;
地名分类依据主要是地名本身的差异性和共性。因为地名本身存在着差异,所以才能把它们区分开来;又因为地名本身存在着共性,所以才能把它们归结到一起。蒙古地区广阔无际,从地名所指代的地域特征来看,有的地方是山脉、高原、平原,有的地方则是江河、湖泊、泉源;有的地方高耸云端;有的地方坦荡无垠。地域特征如此千差万别,决定了它们语言代号即地名类型差异。如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地面平旦,以塔拉命名的地方多;而河南县在青藏高原最南端,高山起伏连绵,所以用山和沟为主要的地名。
二、地名变化
地名演变是地名产生之后自身继续发展的过程,语言、文字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对此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地名的产生和演变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无论肇始于哪个时代的地名,一经进人公众语言,就随之开始了发展演变的新阶段。每个地名被人们使用的时间有长有短,大多经历着读音、字形及含义的变化。新地名的产生与旧地名的被改造、被淘汰,都是地名发展的必然。
世界上的民族和语种很多,而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过一次又一次的民族更替。因此,对某些地名的语源,有时只能确定某个语言要素在该地区地名中占优势的范围。由于社会变迁,很多原有地名失去了它原有的语词特征,更难确定其语源了。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属性,作为语言产物的地名,自然要受这一属性的制约。由于在指代特定地域的过程中扩大了自身的社会覆盖面,地名的符号意义得到反复加强,在一定时期和地域范围内日趋固定。因此,当构成地名的书面语词的读音发生变化时,地名的语音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变化幅度较之语言的变化要小得多。换言之,地名语音的变化服从于语言变化的一般规律,但其节奏未必与后者完全合拍,称为地名语音的变化。
三、地名与方言
河南县蒙古族主要是卫拉特和硕特蒙古族后裔。所以,现存的一些蒙古语发音仍保留着卫拉特方言特点;将标准蒙古语的“b”音发为“β”音。Bɑjɑn”读“βɑjɑn”。即还有些辅音将标准蒙古语的“x”音发为“k”音。如“xys”念“kys”。因此xys t??lk?在河南县蒙古语中是kyc t?lk?、bɑjin xar念成βajan xar;以上是语言演变中对地名收到的语音的影响;另一方面,河南县蒙古族转用语中的母语受到安多藏语方言的影响,并在语音上发生了较为复杂的变化,形成了独特语言现象。?, β,kh三个擦音是小外斯部落蒙古语辅音系统中特有的。将标准蒙古语的“?”音发“?”音。例如:“?ar”念“?ar”。kh对应的辅音k,在蒙古其他方言中往往也弱化为浊擦音;但在书面语里都写成”k”;khɑnt?e m?d、khɑrtɑt?等;kh辅音在河南县蒙古语地名中频繁出现,kh和?辅音在河南县地名研究中最特殊的及其难懂的;有些人认为收到了安多藏语的影响,因为安多藏语口语中kh和?是辅音,可以单独表示意思,?辅音可以先后加前后缀;kh不可以加前后缀,但两者都不可以叠加成词。河南县蒙古语地名中kh音和蒙古语标准语“k”音相对应,但是不能单独表示地名;河南县柯生乡附近有条沟藏语叫做wha lung是狐狸出没的地方;河南县蒙古语地名中kh音在词语前中后都会出现,比如:(khɑn?)、(ɑkhɑs)、(mɑl yn k?l)等;以上明确看出蒙藏语言中“kh”音有单独的组词法和表示意义,但没有发现互补的现象,所以更加深入研究蒙藏语言文化和地名才会有更好的答案。
(1)音近字变迁
地名用字的变化,向是地名演变过程中最主要的方面之一,唯美、唯简、从众、从俗的趋向对此起了支配作用。从历史文献中提到的地名为主要论据,田野调查为主要论证,通过两种对比中找出答案。河南县现存的地名资料中没有发现纯蒙古语撰写的,反而都是藏语转写的蒙古地名,因此研究地名和变迁研究有了更大的挑战性;河南县蒙藏地名变迁研究中音近音变迁现象很普通;从搜集地名分析中可以看出主要是蒙藏对音方向变迁。
?ɑr 蒙古语形容黄色或金光闪闪的东西;有?ɑr k?l、?ɑl等地名;在河南县蒙古语地名中音变成?,跟藏语辅音字母sa同音;有?ɑlɑ、?ɑr,、等地名变音后已失去了原有意思。?ɑr k?l有的地方专指黄河,果洛州境内的黄河边上有座寺院叫做?ɑr kh??。?ɑl,指平地,也有平矮山,山梁之意。河南县境内的?ɑl变成?ɑl, ?和?对音,l和l对音中间的元音ɑ弱化了。 tot??r,蒙古语指牛羊的内脏,因沟内地形复杂,凹凸不平,因地形得名。j?rken,现代蒙古语指成年人,卫拉特方言里专指汉族人,现河南县人们政府所在地。相传以前在汉族人在此地经商,因而得名。优干宁是优干宁镇成立后的蒙古语的汉语转写音,优干是蒙古语jerken的对音转写,宁是藏语nyin对音转写,显然看出是蒙藏结合地名。后来有人又把优干宁翻译成藏语kyuskng nyin,(玉岗阳坡),更加动听了。现统称为优干宁了。kysen t??lk?,蒙古语中有多层解释意义,第一是人或动物的肚脐;第二石磨的中心;第三是湖中间的小岛;有的地名中借用了以上的延伸义。人在娘胎里通过脐带吸收营养,肚脐是身体黄金分割点,肚脐也有根的寓意,所以蒙古族传统观念里不让人随便动肚脐眼,否则会生病。解放初期此地段是河南县柯生乡的中心,故称kyse,柯生乡是因此地取名。kysen t??lk?下面有kysen zɑrɑk,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和历史地表。上世纪80年代有关宗教人士在此地举行宗教活动,改名为bkrshis deyg吉祥俊山之意。现转写成kysen t??lkh? 是因为蒙古语地名前缀t??和藏语to对音,蒙古语辅音l和lo对音,把蒙古语地名后缀音kh?念成藏语辅音ɡa,因此河南县人民习惯把蒙古语t??lkh?念成tolog
(2)、蒙藏地名的变迁
在青海湖东岸,有称作海头的察罕托罗海山 藏汉两种语音中出现了托罗海和tologe; 因此可以断定河南县地名tolog是标准蒙古语 t??l?k?的对音,?音在词缀音出现了脱落现象。Tolog和t??l?k?,意思相同,词首同音,蒙藏地名在此地结合的完美无瑕。从地理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查采访附近牧民,再从文献和蒙藏语言接触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得知此地名变化过程和变迁方式。
蒙古语地名向藏语相同音代替的情况在藏族史書中例而易见的;达尔济博硕图,原住在青海湖西边,尔时土默特火落赤部、土尔扈特部。上述藏语转写为tumed、thorkod有人认为土尔扈特名词来自于藏语的thorkod,而tumed和thorkod一字之差,指两岁的马,因而相同音转变而巧合形成的误解,在其后的历史书中照猫画虎,安旧照办。比如安多藏语影响蒙古语: d> 河南卫拉特tɑ?kut> t?ɑ?kul,borkot> βɑrkil,t?ork?t> t??rkul. 藏语构词中/t/辅音一般跟前缀一起结合来念,所以,t?ork?t写成t??rkul;可以看出河南县蒙古族在藏族语言文化熏陶下已形成独立的文化和审美观。
(3)、地名文化的变迁
地名具有指地意义和语词意义,从词汇的发展的观察,词意的变迁包括词意的扩大,缩小及转移。Tɑβɑ,现代蒙古语中意为山坡、山岭,但在河南县蒙古语专指为山沟;xɑr tɑβɑ、t??:kɑn dɑβɑ。N?kh?,现代蒙古语中有背脊、山梁等意思,而在河南县蒙古语中用了它的引申意义,指想脊梁一样缝纫方法。Xɑr k?l,蒙古语,在现代蒙古语中指山,而在河南县蒙古语中指山沟。[]Xɑt?,现代蒙古语中是多义词,但在河南县蒙古语地名中指岩石,ylɑn xɑt?等;ɑrel,在现代蒙古语中指小岛,但在河南县蒙古语地名中指黄河边的小泉水;x?t?,现代蒙古语中多义词,但在河南县指家畜歇息地。?rk?,河南县地名中频繁出现,指岸或坎,也指门槛儿,也有权利之意,但是河南县目前为止没有发现蒙古语写的地名词典,现存的均为藏语转写的,字母拼写不规律等问题无法运用。
(4)、地名文化变迁原因
有些地名词的变化收到了其他文化的影响;蒙古族黑色象征威武和富裕等,xɑr tɑβɑ,不仅仅是黑色的沟,在这条沟里放牧,牛羊繁殖快,能快速富裕起来等寓意;chung不是指黑河,而是流淌汹涌的河等。河南县蒙古族接收藏文化的过程中觉得黑不吉利,所以把黑改为白,有白河,白沟,吉祥神山等不计其数。T??k? t??lk?是河南县柯生乡境内的地名,后解放初期这片草场借牧了甘肃省玛曲县的藏族部落。因这片草原满地开花,姹紫嫣红,改名为metgsgnlm意为满地开花的山路。泽曲河是河南县境内最大的内流河,原名叫做伊克哈力图河,清朝年间绘制的地图表有两条大小哈路图河,后改为泽曲河。
地名翻译中,从无意走向有意,再从发展走向衰老的过程。分析河南蒙藏地名文化中发现有些地名翻译保持了原有的意思,而有些翻译中完全不遵循地名变化规律,按照个人或集体目的完成的。地名变化受到了宗教、政治和其他民族文化等影响;蒙古族意识中白色是很崇尚的颜色,蒙古族35字母叫做t??ɑ:kɑn t??lk?,万事白为头,以白为开头,象征着万事如意心想事成。??βer t??ɑ:kɑn是河南县境内海拔最高的阿尼莫尔藏山脉的主敖包,此敖包在柯生乡境内的等级最高的,其他的山脉和诸峰封为它的子孙和门将,汉语叫西倾山,洮河是从这里流淌来的,是黄河的一大支流,周围沟里有五色泉水被包围,形成内圈和外圈。
四、新地名的形成
蒙藏文化在河南县长期的接触和沟通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深入了解河南县蒙藏地名变化,其中了解到蒙古语和藏语在长期交融中各自语言的元音和辅音方面受到了相应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河南县地名中及其特殊,变化多端,值得研究。
在蒙藏结合地名中蒙古语地名大部分属于专有地名,藏语地名多半以普通地名:βɑjɑn lengba、mykh?r lengba。蒙古语辅音字母d、t在藏语地名词缀出现时形成了方位地名: tsatsati、hlksthi、cekngthi等。蒙藏结合地名中形成了缩写地名现象:t?ɑ:kɑn +lungba缩写成t?ɑ luong、syt? +chechung= sy/ chung、mykh?r+ chechung=myk che/ chung、x?t?+ chechung=x? che/chung; ?βt? 中?音弱化,接上了藏语名字nu,形成了neβt?,khɑn?;中前缀khɑ音弱化+khuk,形成了新地名n?k?ek, nu t??lk? 后缀弱化后加了藏语后缀,t??l?q?.kyut??n,在蒙古语中是寒冷刺骨的,在河南县地名中运用了它的延伸意义,牦牛抖索的沟,新兴的经济文化对地名变化注射了一种新的手段,在河南县境内挖虫草已成为新的经济来源,虫草沟,万沟,等是随着虫草经济而起的新地名;
五、结语
河南县地名研究是青海蒙古语地名研究中的一个大空白;河南县还未出版地名词典,现存地名材料中没有发现纯蒙古语撰写的地名,藏语和汉语撰写蒙古语地名材料中元辅音不稳定和统一现象做成了极大的困难;还未发现公开发表的地名研究书刊和论文。以往学者中没有专门研究河南地名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地名内容变迁导致失去民族历史和文化;保护民族历史文化,为下一代传承民族地名文化;对河南县地名变迁进行分析,对当前地名理论进行补充和论证,为地名学的地名变迁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在反思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河南县的地名变迁为研究目的,尝试多学科交叉理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为青海蒙古族的研究引入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道布,《青海省小外斯部落蒙古语的几个语言特点》,《民族语言》,1997年第6期;
[2]【清】,智观巴 贡却乎丹巴饶吉著,吴均,毛继祖,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p56;
[3]李秀兰,河南县蒙古族转用语言中的母语遗存,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9月,p51-52;
作者简介:桑斗合公布,青海民族大学,2018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化方向的研究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