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王艳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的重大决策,意味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将由需求侧管理为主转为供给侧管理为主。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供给侧要素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供给约束,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转变,导致供需错配,有效供给不足。因此,必须从供给侧环境、供给结构、供给能力等方面入手,提高有效供给水平。
关键词:供给侧 改革 供需失衡
2015年11月,***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讲话,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时之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热词,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这是中央着眼于我国经济转型提出的重大举措,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内涵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逻辑
1.萨伊定律。1803年,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萨伊出版了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提出了著名的“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需求”。萨伊主张打破垄断、减少干预、减少税收,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供求平衡,强调市场的绝对主体地位。这一理论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占据着欧美经济学的主导地位。
2.供给经济学与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出现了“滞涨”现象,凯恩斯经济学受到质疑和挑战,以蒙代尔、拉弗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供给学派和供给经济学应运而生。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供给侧,市场会自动调节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应该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通过减税刺激投资,激励生产者增加供给。这一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分别被美国的里根总统和英国的撒切尔夫人采用,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3.中国新供给经济学。2013年贾康、徐林等发表了《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标志着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的到来。新供给经济学立足于发挥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认为有效供给比有效需求更能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其政策主张简而言之就是 “八双”、“五并重”。
(二)供给侧管理与需求侧管理的关系
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是宏观调控的两个方面,二者并不矛盾,而且两手都要抓,但主次要分明。需求管理适应于短期,可用于一个经济周期内的调整和相机抉择,而供给管理适应于长期,主要关注结构性变革;需求管理主要将“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供给管理主要将“劳动力、资本、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创新、制度”五大要素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需求管理的政策工具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供给管理的政策工具主要是制度变革,通过减少政府管制、减税、降低福利、国企改革等培育和释放社会自身的活力。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与西方供给学派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不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重视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强调供给管理的同时也重视需求管理。另外,我们的供给侧改革强调的是结构性改革,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消费结构、生产要素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等。主要是以制度创新为切入点,以结构优化为侧重点,着力从供给端入手推动新一轮改革,通过创新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引导需求结构调整和升级,使资源要素实现最优配置,使经济增长提质增效。
二、我国经济面临严重的“供给约束”与“供给抑制”
(一)供给侧要素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供给约束”
短期的经济增长可以靠刺激需求来获得,长期的经济增长则必须依靠要素的投入数量、质量及效率,但是,我国的供给侧要素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供给约束”。201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自改革开放之后首次开始下降,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人口红利正在不断消失;能够转化为工业用地的土地数量越来越少,再加上大量农村土地在转化为城镇用地的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均衡,引发了诸多社会冲突与群体性事件;金融市场还不完善,主板市场占比过大,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场外股权交易市场严重不足,大型国有银行太多,民营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太少;由于理念落后、创新人才短缺、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滞后等诸多原因,创新驱动之路还很艰难;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未理顺,土地、金融、国企、收入分配等关键领域的改革都推进得非常缓慢。
(二)供需出现结构性失衡,有效供给不足
从2014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着一系列更加尖锐的矛盾与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经济发展速度问题,深层原因却是结构问题。在以水泥、有色金属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以光伏、太阳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均出现严重过剩的同时,以教育、医疗、环保、养老为代表的高端第三产业供给卻依然不足,大部分产品都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高能耗,低效益,无法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三、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制度变革,优化供给侧环境
1.行政体制改革
要严格按照“三张清单”来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坚决消除不作为和乱作为,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提高政府效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激发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2.土地制度改革
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方面。要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明确其入市的范围和途径;鼓励承包经营权以转让、转租、抵押、入股、托管等方式流转;改革完善宅基地制度,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方式方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产权框架和流转制度,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制度。
3.金融体制改革
一是继续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改革,开发新产品,创新融资模式,构建农村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中小企业金融等特色服务体系;二是依托存款保险制,大力发展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各类中小民营银行,规范小额贷款公司,探索“以小对小、以私对私”的融资结构;三是进一步完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新三板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四是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支持人民币国际化。
4.国有企业改革
首先,要明确国企的职能定位,从一般盈利性、竞争性领域退出来,主要是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战略利益方面的领域发挥作用。其次,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本监管,允许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革,探索员工持股方式,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带动力。再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激发活力,提升竞争力。
(二)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供给结构
1.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
尽快修订和完善《破产法》,让产能严重过剩和发展潜力有限的“僵尸企业”坚决依法破产退出;改变地方政府和这些企业之间的利益捆绑关系,杜绝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维持其运转,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其压缩产能和退市,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金融机构应对这些企业实施严格信贷政策,停止为其发放贷款。
2.增加公共产品供给
公共产品由于投资压力大,建设周期长,盈利性比较差,一般都是由政府来提供,但是目前地方政府债务负担都比较重,应该尝试引入民间资本、社会资本,采取BOT、BT、TOT、PPP等新型的市场化融资模式,发挥政府投资的放大效应和乘数效应,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
3.提升产品档次
转型升级并不是简单地转行,而是转变经营模式,提升产品档次,向中高端产品迈进。对传统产业领域来说就需要从提高产品功效、性能、适应性、可靠性和外观设计水平入手,全方位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品味,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在做好产品的同时,还要积极建设自己的品牌,提升产品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扩大有效供给
1.保护产权
创新是一项有目的的持续研发活动,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而且还面临巨大的风险,如果没有足够高的预期回报,或者创新成果很容易被侵权,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就没有人没有企业愿意去创新。因此,必须严格保护产权,严惩侵权者,保证企业家有足够的激励和资金,持续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
2.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做到激励有力、制约到位、分配合理、管理科学。有效聚集创新资源和要素,建立多元主体相互联合与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改革现行科研评价制度,更多地重视科研质量,关注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对社会的贡献,激励科研人员潜力做出一些原创性的高层次的研究成果。
3.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一是政府要增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鼓励大型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构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支持企业推进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二是企业要培育创新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增加创新投入,提高科研人员待遇,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
(四)大力发展人力资本,提高供给能力
1.增加劳动力供给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释放农村劳动力;继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的社保问题,留住农民工;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保存现有劳动力;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實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提供新的人口红利。
2.提高劳动者素质
一是增加教育投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争取早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推行教育结构改革,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三是提高高校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水平,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四是改革扭曲、僵化的教育体制,改变行政化、应试化的教育环境,加大对高端人才、优质创新人才的引进、培育及奖励力度。
参考文献:
[1]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贾康.“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
[3]邵宇.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宏观经济,2015(12).
(作者单位:中共日照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代建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