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凉山彝族婚姻文化的变迁

时间:2024-08-31

杨杰

摘 要:建国前,由于地理环境险恶,外界对彝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知之甚少,有关彝族婚姻习俗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外来文化渐渐打破他们原本的生活,彝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凉山这块土地上不停地碰撞,使得凉山彝族婚姻文化中的婚姻角色也由被动逐渐转为主动。在扬长避短,吸收新文化内容之后,彝族婚姻角色正朝着城镇与农村整体变动,突破血统、等级、民族而进行联姻,以及婚姻自主、婚姻中主角被女性取而代之等等悄然兴起的现代、开放的方向重构。虽然这种重构还未能完全成为当前彝族婚姻生活中的主流,但它无疑是代表了一种进步和一种未来发展的总趋势。

关键词:彝族;妇女;婚姻;变革

一、旧凉山彝族的等级婚内制度

旧的凉山彝族社会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土司(又称兹莫)、黑彝、白彝、阿加和呷西。黑彝原本本隶属于土司的管辖,但后来他们利用家支,并且密切联系其他等级的民众,“凭借人多势众和奋勇向前的无畏精神,历经多次激烈战斗”,击溃土司势力,侵吞其封地和百姓(白彝),壮大经济力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凉山大部分地区的最高统治者。

在黑彝家支和家庭内部,婚姻的等级制度非常严苛,青年男女虽然在恋爱交往的过程中较少受到干涉,但是一旦进入婚姻关系,那便另当别论了。实行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的等级买卖婚姻制。与这种婚姻制度相应的就是姑舅关系的子女优先婚和转房制度,这就使过去凉山彝族的婚姻因很难谈到真爱而显得痛苦和畸形。按照当时的习惯,作为丈夫家支财产的妇女,在丈夫死后,如果仍在生育年龄,本已有子女又尚未长大成人,就必须转房给死者的同胞兄弟或远亲,在特殊情况下,还可转房给死者的长辈或晚辈。对此,彝族谚语说得很深动:“兄死弟在,牛死圈在”。令人不解的是,女方家支也是这种习俗的坚决拥护者。女方家支认为转房是一种义务,如不转房给夫家的成员,就是对他们的轻视,甚至还会引起家支之间的械斗。

凉山彝族过去的家庭是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但也有特别的例外,由于转房等原因有几位妇女同时给一位丈夫做妻子时,则几位妇女间的地位一律平等,由丈夫轮流陪伴,均等地分享丈夫的义务。由于当时的家庭,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单位,又是家支的基本单位。就经济而言,具有生产和消费及物物或钱物交换的职能。在社会关系上,有对外交往的职能,就家支单位而言,它具有血缘的生育单位以及教育单位的职能(当时任何家庭人口的增减被视为是家支兴衰的事,因而如当一位妇女无生育或不生男孩时,家支要其丈夫另娶),对外血亲复仇,在家支内承担救难分忧的义务。因此,彝族的家庭这片天由男女共同支撑,但各自所扮演的角色不相同。

二、改革開放后彝族婚姻的变革

1950年,中国共产党来到了大凉山,帮助彝族地区实行改革。改革前需要培养大量彝族干部,于是大批凉山彝家儿女不分等级、家支和地域,破天荒第一次迈出家门,走出山村和彝寨,与各族各界人士交往。顶着种种难以想象的压力,以一种近似“探险”的方式,在学习、生活、工作和人际交流等方面接受先辈从未听说过的新鲜事物。这批青年中,绝大多数是为摆脱包办买卖婚姻和奴隶主的压迫而参加革命的。他们的行动,不仅解放了自己,而且动摇了彝族向来就只能依附土地,靠农业生产和传统行业生存的模式。同时,对向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族内婚、等级内婚的彝族传统婚姻文化也有所冲击。在凉山彝族社会中,首次开始出现跨等级、跨民族相互通婚和自主婚姻的婚变现象。

在农村,其婚姻风俗基本照旧,在城镇彝族中虽已有了跨民族、跨等级通婚的人,然而不仅为数甚少,而且多发生在男性群体。究其经济原因,有学者认为,“彝族经济实力远不及汉族,且大多数人在温饱线上挣扎,经济上的倾斜必然导致婚姻上的倾斜。”娶彝族姑娘需付一定身价钱,有文化、有工作的彝族姑娘身价更高,这对家境并不富裕和刚工作而无积蓄的青年来讲,往往会考虑娶不用支付身价钱的汉族女子为妻。

另外,由于中国此间长期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成份论”的影响,凉山彝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婚姻观念—成份相同者方可结婚。奴隶主和地富等级为避免“拉拢腐蚀”之嫌,其子女只在本成分群体通婚,少有与奴隶和贫下中农通婚的。有些彝族干部工作的城镇,在婚姻登记时要经过政治审查“要求进步,历史清白”也成为结婚的条件之一。

80年代后,随着交通的便利,外出劳务、经商的彝族姑娘、小伙以及进入凉山的各国各族游客、商人不断的位这片土地注入新鲜的血液,彝族婚姻观念开放了、婚姻模式更多了。然而在今天这种日益开放的文化背景下,彝族传统婚姻是否能保留已成为老一代彝族人最为关注的话题。事实上,一旦经济发展、文化开,婚姻自然受到强烈的冲击,这在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发展中被现实多次证明。文化的开放促进了婚姻行为的变化。过去彝族人的婚姻全是家支或家庭行为,个人在婚姻中完全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当事人连象征性的婚前交往也不可能。而现在的城镇彝族青年基本与汉民族一样婚姻自主、婚前交往。农村的许多父母在安排儿女的婚事时,一般不再妄自独断,而要征求子女的意见。除此之外,当前彝族婚姻行为的变化还表现在结婚方式的多样化,婚后居制的随意性以及离婚、再婚、远嫁等行为的增多等方面。

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凉山彝族婚姻文化各领域,比如通婚范围、择偶观念、婚配权利、婚姻与家庭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迁,且是有史以来彝族婚姻文化最大、最深的一次革命,这次变迁潮不仅使整个城镇变化颇大,而且对农村的冲击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婚姻文化变迁中历来唱主角的男性已被女性取而代之,彝族女性成为凉山彝族20世纪末期婚姻文化变迁的主要参与者。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婚姻的形式如何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深埋在彝族人那些古老的传统文化基因或许已不会变现得那么突出,或许那些传统中现在已难以被接受的习俗已不会出现,但是传统的婚姻文化并不会消失,在今天的彝族的婚姻中还是会固守一部分的传统婚姻文化,并且世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胡庆钧.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沙马阿青(彝族).凉山彝族的联姻方式 彝族文化.2001,(1).

[3]张海洋,胡英姿.凉山彝族婚改内容解析———兼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国家的互动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4]马林英.对凉山彝族婚姻文化变迁及行为调适的考察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