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经济谷底重生的关键是结构调整

时间:2024-04-24

李长青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经济谷底重生的关键是结构调整

李长青

“十三五”时期是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时期,也是内蒙古经济结构转型的战略窗口期。“十三五”时期,内蒙古的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规划者有新认识和新措施,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对内蒙古来说,要深刻认识到,“十三五”时期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将大幅度降低,依赖投资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已经不复存在,结构优化将成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在规划中很好地体现。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

“规划”既要从自治区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倒推,厘清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要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目前内蒙古经济比较低迷,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还是经济结构问题。内蒙古经济低迷源于原来的支柱型产业难以为续,煤炭、电力和煤化工产业,建材和房地产产业,钢铁和有色金属产业这三大集群支柱产业贡献了内蒙古80%以上的GDP,但均由于环境污染问题、泡沫问题和产能过剩问题,难以再发挥支柱产业的作用。因此,未来内蒙古的支柱型产业是什么?如何进行产业迭代?这是内蒙古“十三五”规划需要研究、回答的难题,也是衡量内蒙古“十三五”规划编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目前很多专项研究及重大课题,都还没有很好地回答此问题。

用新观念引领结构调整

破解这一难题,在规划编制理念上首先要坚决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这是关系到内蒙古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具体到经济结构的调整上,观念上的变革有:

1.不要寄希望于国家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内蒙古经济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内蒙古经济下滑有经济周期性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的。比如,煤炭、钢铁等主要支柱产业产能过剩这个结构性矛盾得不到解决,工业品价格就会持续下降,企业效益就不可能提升,经济增长也就难以持续。内蒙古重化工业增长速度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虽然与GDP增长速度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但与就业率、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并没有线性相关性。在经济新常态下,内蒙古政府更应该关注就业率、发展质量和GDP含金量的提升。

2.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倒逼机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思维是形成“资源诅咒”的逻辑源头。资源禀赋养成了内蒙古人的思维依赖。因此,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倒逼机制。建议实行严格的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倒逼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十三五”开局之年,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地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地减少过剩产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需求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效应具有较长的滞后性。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本届政府要有“成功未必在我任”的胸怀。

3.有研究者和政府部门建议内蒙古“十三五”期间煤炭按照年产12亿吨规划,且认为是有效需求。这又一次验证,“资源诅咒”不在于资源本身,而是人的思维和行为被资源锁定!规划是面向生产能力的,而不是面向销售量的。内蒙古2015年煤炭销售量之所以没有大幅度跳水,是因为煤炭价格大幅度降低“以价换量”的结果。理论上讲,价格只要没有低于“停止营业点价格”,企业就应当继续生产。而“停止营业点价格”等于企业的变动成本,即只要价格能够弥补变动成本,即使亏损,企业也应该继续生产。但这是短期决策思维,不能用于长期规划决策。从长期来看,只能弥补变动成本的亏损企业就是“僵尸企业”,它将耗尽社会的金融和实物资源。内蒙古2013年煤炭产量10.3亿吨,同比增长0.73%;销量10.5亿吨,增长0.7%。其中销往区外6.2亿吨,同比下降1.6%;区内销售4.3亿吨,增长2%。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量9.8亿吨,同比下降0.3%;销量10亿吨,下降0.3%。其中销往区外5.6亿吨,下降2.1%;区内销售4.4亿吨,增长2.1%。内蒙古管理现代化研究中心预测:“内蒙古煤炭销量2013年已经达到峰值。美国95%的煤炭用于发电,而我国长期保持在50%左右。今后内蒙古煤炭销量的增量主要为发电用煤,而其它用途用煤,特别是散烧用煤将大幅度减少。”(2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阶段进展报告)

4.要深刻理解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厉以宁教授以寺庙卖梳子故事诠释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人民网,2015.12.23),说明从理论到实践,我们还有待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但我认为,供给侧改革不是靠降价延续传统产品的寿命期,更不是通过把“梳子卖给和尚”的忽悠来给旧产品嫁接出“新功能”。供给侧改革的内涵是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毁灭”。实践中的案例为:铁路不是马车的所有者去建造的,而恰恰相反,铁路的建造意味着对马车的否定;苹果手机的出现并不是需求拉动的,而是供给驱动的,即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5.经济增长速度的底线应是目标导向的,但预期经济增长速度应是问题导向。内蒙古要保障2020年比2010年GDP翻一番,由目标倒推,“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的底线是4.4%。那么内蒙古“十三五”期间预期经济增长速度如何确定呢?同样应该遵循问题导向的原则。要谨防“非问题导向”的确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即参照国家确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简单地加一个百分比来确定内蒙古的增长速度,这是可不科学的。问题导向就要求要有明确的理念,即要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后,确定出内蒙古的预期经济增长速度,要给结构转型让出经济增长的空间。

6.内蒙古经济在完成转型前,要完成既定目标(建成小康社会、收入倍增、GDP翻番),就需要保障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保短期的经济增长速度,还需要从需求侧考虑措施,即要有一定的投资增长速度。根据经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大体是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左右(2013-2015年,内蒙古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9.0%、7.8%、7.7%,而同期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8.4%、15.7%、14.5%)。但投资要精准、刺激需求要有效,精准有效就是要符合“五大”发展理念。目前市场显现出来的有:内蒙古的农畜产品全产业链的投资、新兴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的投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福利投资(重点是十个全覆盖)。市场还没有显现出来的投资方向,政府要克服“致命的自负”,不要盲目地搞“产业振兴”类规划。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

7.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产业结构转型和体制机制创新(统称为广义技术进步 )是内蒙古经济长期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对经济增长的基本认识至今还没有超越索罗模型(罗伯特·索洛1956年提出,198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索罗模型指出:资本积累(投资)不能够带来长期经济增长,但可以带来短期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会逐步收敛于技术进步速度加人口增长率(内蒙古人口增长率为0.3%可以忽略不计)。我们要认识到,广义技术进步是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奢饰品”。从现实来看,内蒙古人均GDP长期稳定在全国31个省市的第6位左右,而综合科技进步指数长期位于全国31个省市的第21位左右,这种现象与内蒙古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在观念上颠倒了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与科技进步的因果关系。

8.破解内蒙古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衔接问题要从供给侧来寻求途径与方法。减税同时增加地方债务融资,鼓励和尊重企业家精神和民营企业投资,改革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和降低企业的非生产性成本,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风气。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加大支持国企解决历史包袱,大力挖潜增效。明确实施新供给主义政策(努力增加有效供给)是内蒙古保持短期经济增长并且与长期可持续增长相衔接的可行措施。

如何进行结构性调整

201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的GDP增速分别为5.8%、6.5%、5.6%,位列全国后5位,其中辽宁增速为近22年来最低,全国倒数第3。2015年前三季度,辽宁、吉林、黑龙江增速分别为2.7%、6.3%、5.5%,仍列全国后5。毫无疑问,目前东北地区发展遇到了新的困难和挑战,有“三期叠加”等全国共性方面的原因,也有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体制机制等个性方面的问题。

内蒙古面临的挑战与东北有相同之处,即“三期叠加”的全国性共性问题和经济结构单一,并且集中在传统重化工产业的个性问题。但内蒙古与东北地区相比也有其优势,即民营企业发展较好,体制机制不很僵化。这是内蒙古GDP增速没有掉到全国后列的关键因素。内蒙古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争取时间去迎接结构调整的挑战。

由于与东北经济相似的原因,可以基本判断,内蒙古经济在“十三五”时期将落入谷底,而内蒙古经济谷底重生的关键是结构性调整。内蒙古的传统支柱产业中只有农畜产品全产业链产业和新兴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可以为续(以民营企业为主),因为这些产业符合未来产业发展理念,并且深入弹性小,宏观经济波动对其影响不大,对其加大投资还可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赢得时间。

但核心问题是,下一轮内蒙古经济靠什么支撑?未来哪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可能成为支柱产业?这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顾名思义,既有战略性,又是新兴产业,还要成为支柱。它有三个特点,一是需求巨大,市场需求太小不会成为支柱产业;二是技术短期能够突破,技术突破不了就不是新兴;三是要符合中央提出的发展理念,不符合就没有体现战略性。按照这三个标准,对内蒙古产业进行重新搜索,可以发现,未来十年里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在以下8个潜在优势产业: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绿色全产业链农畜产品加工、洁净煤发电。

以上8个行业只是根据目前的技术基础以及未来十年内可能取得的技术突破和中央确定的“五大”发展理念两个指标进行的综合分析,具体哪个产业能够异军突起成为优势产业,还需要企业家的试错和市场的筛选。市场筛选出来的若干优势产业经过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胜出者将成为内蒙古未来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这个过程可以抽象成一个“三阶段概念模型”:第一阶段,根据发展理念和技术突破可能性,政府可以规划若干个潜在优势产业;第二阶段,通过企业家试错,最终市场筛选出现实的优势产业;第三阶段,通过各个利益方博弈(包括政府方、优势产业方、传统产业方等),某些优势产业最终发展为支柱产业。在每个阶段,政府要主动划清与市场的边界。第一阶段,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确立发展理念和潜在技术投入的激励方面;第二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为降低企业家创新的成本,维护市场竞争环境;第三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经济特区建设、金融与财政政策的支持等手段,使现实的优势产业发展成支柱产业。

在新兴战略支柱产业演化、发展过程中,政府不能妄自尊大,企业家不能妄自菲薄。但当前,内蒙古特别需要克服企业家妄自菲薄的情绪。“十三五”时期将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艰难转型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毁灭和创新、衰退和发展相互交融,逐步形成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主要发展动力的时期。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将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创新与发明不同。可以说,发明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条件。由于现代发明具有很强的外溢性和扩散性,发展中地区可以有效利用发达地区的发明,通过引进和集成创新来发展自己,即发展中地区有所谓的后发优势。目前,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内蒙古的技术发明能力还比较弱,但按照上述理解,内蒙古的创新能力则未必。伊利、蒙牛、圣牧、蒙草、现代等一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都是世界级的创新产业样板。只要政府将激励搞对,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新供给景象:“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经济结构调整见效之日,将是内蒙古经济谷底重生之时。届时,内蒙古人民将会实现两个长期梦想,一是终结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终结利润返还机制(即内蒙古供给初级产品,通过国家的转移支付形成购买力,购买发达省区的附加价值高的工业制成品,实现利润返还)。

(作者系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杨再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