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杨阳
摘要:王显教授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王显教授经过多年临证认为眩晕多与风、火、痰、瘀、虚等相关,其中与“风”最为密切,治疗在“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基础上,加入“风药”,均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眩晕 补虚泄实,调整阴阳 风药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7--01
眩晕是指风阳、痰火上扰清空,痰饮阻隔清阳,或者肝脾肾亏虚,不能上养清窍所致的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目眩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为特征,头晕以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为特征,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1]。症状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临床上梅尼埃病、高血压、低血压、脑动脉硬化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均是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王显老师经过多年临证认为眩晕多与风、火、痰、瘀、虚等相关,其中与“风”最为密切,治疗在“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基础上,加入“风药”,纳前人“凡病以治风为先”之说[2],均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现将王显教授临证治疗眩晕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不可分。《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指出髓海空虚,脑腑失养可导致眩晕。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心下有支饮,······,泽泻汤主之。”金元时代朱丹溪主张“无痰不作眩”,后世医家又补充了“瘀血致眩”学说。历代医家对于眩晕的认识,各有见解,归纳起来,其病性不外乎风、痰、瘀、虚。然《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始者,初也,提示诸多疾病的防治应重视治风。《素问·玉机真脏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长者,多也,大也,久远也,提示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迁延难愈也与风邪密切相关。故王师认为眩晕的治疗多从脏腑论治,注重肝、脾、肾三脏的阴阳虚实的调理的同时,也应注重“风邪”的论治。发作期多实,缓解期多虚,病久常虚实夹杂。治疗中灵活运用疏风、息风、化痰、化瘀、补虚等治法。
2 辨证论治
王显教授将眩晕分为气血不足;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痰浊内蕴;瘀血阻窍5个证型。具体治疗如下:
2.1气血不足,经脉失养
症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脾主升清,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清阳不升而致眩晕。王师的病证结合方药之一,黄芪30g、党参15g、升麻12g、葛根15g、蔓荆子15g、白芍12g、黄柏9g、益母草12g、炙甘草6g。其中參、芪甘温以补脾胃;甘草甘缓以和脾胃;葛根、升麻、蔓荆子轻扬升发,能入阳明,鼓舞胃气,上行头目。中气既足,清阳上升,则九窍通利;白芍、益母草敛阴活血,黄柏补肾生水。“风类药物”包括发散祛风药葛根、蔓荆子;健脾息风药物黄芪;养阴息风药物白芍。
2.2肝火上炎
症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肝气郁结,久而化热生火,肝火上扰清窍而发眩晕。王师的病证结合方药之一,柴胡12g、黄芩12g、半夏12g、青皮9g、枳壳9g、竹茹12g、龙胆草9g、苍耳子12g、大青叶15g、蔓荆子12g、栀子12g。其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泻火;柴胡清热疏肝;半夏、竹茹、枳壳、青皮清热化痰,理气宽中;苍耳子、大青叶、蔓荆子疏风清热、清利头目。“风类药物”包括祛风理气药物柴胡;祛风化痰药物半夏;清热息风药物龙胆草;发散祛风药苍耳子、蔓荆子。
2.3肝阳上亢
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遇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肝阴不足,郁而化火,阴不制阳,阳气上扰而致眩晕。王师的病证结合方药之一,天麻15g、钩藤(后下)15g、石决明30g、栀子12g、黄芩12g、川牛膝15g、杜仲15g、益母草30g、桑寄生12g、夜交藤15g、珍珠粉(冲服)0.3g。其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石决明平肝降逆,潜阳熄风;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活血,配伍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栀子清肝泻火,以折其亢阳;益母草清热活血;夜交藤宁心安神;珍珠粉镇惊安神。“风类药物”包括平肝息风药物天麻、石决明、珍珠母;清热息风药物钩藤;活血祛风药川牛膝;养阴息风药物夜交藤;补肾祛风药桑寄生。
2.4痰浊内蕴
症见眩晕,头重如裹,视物旋转,口苦胁痛,焦虑烦躁,失眠多梦,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爽。苔黄腻,脉弦滑。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湿中阻而发眩晕。王师的病证结合方药之一,柴胡12g、黄芩15g,半夏12g、天麻15g、青皮9g、茯苓15g、竹茹12g、枳壳12g、龙胆12g、栀子9g、珍珠母(先下)30g、青礞石(先下)30-60g、石菖蒲12g、远志9g、天竺黄12g。其中柴胡、枳壳、青皮疏肝理气;天麻、半夏、茯苓、陈皮燥湿化痰;黄芩、龙胆、竹茹、栀子、天竺黄清泄痰火;珍珠母、青礞石平肝潜阳、坠痰下气;石菖蒲、远志豁痰理气安神;所谓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风类药物”包括祛风理气药物柴胡;祛风化痰药物半夏、天竺黄;平肝息风药物天麻、珍珠母、青礞石;清热息风药物龙胆;祛风开窍药物石菖蒲。
2.5瘀血阻窍
症见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外伤或手术后,气滞血瘀,痹阻清窍,发为眩晕。王师的病证结合方药之一,川芎12g、赤芍15g、桃仁15g、红花15g、冰片(另服)0.1g、麝香(另服)0.1g、蔓荆子15g、红枣6g、老葱(切碎)3g。麝香辛香走串,上行至头巅,活血化瘀;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止痛;老葱辛温走散而上行;红枣益气养血;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冰片开窍醒神;“风类药物”包括活血祛风药物川芎;发散祛风药物蔓荆子;祛风开窍药物冰片、麝香。
此外,多数眩晕患者常伴有紧张、焦虑、恐惧等的负面情绪,王老师在治疗中也很注重心理调节,问诊的过程中耐心细致,善于抓住主要关键点,以言语宽慰,缓解患者情绪。在药物中常佐以柴胡、郁金、香橼、金丝贯叶桃等疏肝理气之品以增加临床疗效。
3.病案举例
患者,女,42岁。2018年11月13日初诊。患者眩晕6月余,头重如裹,口苦、胁肋胀痛,烦躁易怒,纳差,失眠多梦,大便干结。舌尖红,苔黄厚腻;脉弦滑。中医诊断:眩晕;中医辩证:痰浊内蕴;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化痰。方药组成:柴胡12g、黄芩15g,半夏12g、天麻15g、青皮9g、茯苓15g、竹茹12g、枳壳12g、龙胆12g、栀子9g、珍珠母(先下)30g、青礞石(先下)30g、石菖蒲12g、远志9g、天竺黄12g。14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14剂后患者症状全消。随访患者症状再无复发。王显教授指出本案患者有明显的肝气郁结之证,肝木乘脾土,土壅木郁,气机郁滞,则痰浊内蕴,上扰清窍而发。这正是“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
4.小结
王显教授认为眩晕的治疗多从脏腑论治,注重肝、脾、肾三脏的阴阳虚实的调理的同时,更应注重从“风邪”的论治。治疗在“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类“风药”,常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赵进喜 李继安.中医内科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153
[2]王显.心脉病证风药应用十六讲[M].1版.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16:9.
[3]张伯臾,董建华,周仲英,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4.
[4]高承琪.颜正华辨治眩晕经验[J].北京中医药,2009,28(9):67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