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于光军
一、把握我国对外开放新战略的核心要旨,抓住“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给予内蒙古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进入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百姓生活全面提质的“质量提升”时期。所谓结构转型、动力转换,源于市场需求的变化领先于产业结构调整,现实中百姓需求和社会需求与供给之间不断出现新的空挡,在旅游、度假、海外采购、养老、社会辅助类教育等领域不断有一些“消费事件”的发生,基本显现了国内相关供给不足的矛盾。深入分析各领域的经济表现,我国当前产能过剩的问题,实质上是现有生产服务的供给不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的表现,而不是需求萎缩所导致。供给与需求的新平衡所展露出的经济动态一方面意味着生产体系对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内蒙古现有产业体系的持续性发展仍然处在社会需求较为旺盛的时期;另一方面意味着在后危机时代国际分工体系之下,内蒙古基础性产品的市场供给范围需要从国内市场为主逐渐转向国际市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为内蒙古在国际视野下打造和提升“基地建设”提供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重要的战略渠道。
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从劳动力供给角度和国内需求角度,人口优势有重要的作用。而在经济新常态下,人口首先提供的是消费市场,其次才是劳动力供给,在原有以满足温饱和衣食住行为生产目的的供需平衡结构中,劳动力供给的低价格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即便是在早期以招商引资、鼓励投资的角度去分析我国人口优势,劳动力价格低廉并不是我国人口优势的核心。我国人口优势的核心一是巨大的人口规模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二是在国际技术壁垒下,我国充分释放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就业岗位的自主选择权。在这个意义上判断人口趋势的作用,我国人口数量所带来的消费市场规模依然庞大,依然会是在世界经济新常态下不容忽略的重要市场,而且,随着我国百姓财富积累的日益提升,这一市场所带来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在我国消除城乡、地域之间发展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政策下,市场扩容、需求增长的长期趋势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从规模数量上分析,我国将依然占据人口优势。国际贸易的扩容提质将得到发展,而内蒙古与境外交通、通关、与京津冀和沿海发达地区最短距离的综合优势,就有了改变内蒙古进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小历史的新机遇。
近些年,我国消费市场增长的领域集中于奢侈性消费、高质量大品牌品质信誉度高产品的消费、出境旅游消费等“提质性”消费领域。消费渠道由传统的实体店转向网店,网店所覆盖的商品和服务不断扩展,生鲜食品、生产性基础材料、智力服务等已成为网店常规供给门类。其显示出需求变动的趋向一是在物质消费得到基础性满足之后,社会需求在不断向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转化;二是生产者与消费者选择产品和服务的空间范围在不断扩大,选择能力已经跨越了地理局限,评估市场供给和竞争的本地化、本土化角度已经无益于生产决策。这种变化给予内蒙古在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突破产业结构制约的重要条件,让内蒙古可以在生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倾力于现代商业贸易平台建设,将“桥头堡”建成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结合的产品与服务贸易场所。其将从根本上改变内蒙古与市场中心之间的距离,改变内蒙古生产门类较少对吸纳俄蒙产品、供给国内物资的局限性,发挥对俄蒙的区位、语言、文化等综合优势,促进与俄、蒙产品与服务的双向流通。
二、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下,审视内蒙古的基础与优势,寻找内蒙古战略实施的立足点与突破点
从市场整体发展的趋势分析,中央的总体政策是进一步构筑一个更为开放、更为国际化的发展动力体系,更为开放、更为国际化的核心是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中,不仅要提升国内市场化水平,更要积极介入和导入国际市场规则和资源,加大国际市场对国内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促进作用。如不断开放国内产品市场,促进国际优质产品进口,对一些在国内具有价格决定地位的优质产品进行更宜于国内购买者的制度约束,扩大国内商业资本在境外的投资渠道等做法,改变了以往我国产业发展时期进出口政策上对国内资本和产业的保护性政策取向,通过开放进一步激活国内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提升国内企业、资本的国际竞争能力。
据此分析,抓住“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的战略机遇,需要内蒙古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将现有产业基础打造得更为坚实;要汇集更高质量的生产要素生产出面向国际市场的基础原材料;打造更灵活、更有吸引力和辐射能力的对外商品和和服务的贸易服务体系。而这些条件的完善,既需要内蒙古在“五个基地”等产业建设上提升贸易能力、与外部市场交换能力;也需要内蒙古在要素汇集支撑条件上进行更为有效的建设、完善。
以往内蒙古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的基本路径,一是利用各种国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内蒙古土地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优势、风能储备优势、环境容量优势、政策执行空间优势,抓住市场对资源型产品、能源产品的需求,抓住资本对高资产转化水平的需求,招商引资,引进现代化的装备,提升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归结起来,在这一轮发展中,内蒙古专注于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需求,以满足市场和资本需求为根本,获得了卓有成效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的双赢。二是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通过城市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向城镇转移人口,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改变传统分散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提升社会经济活动效率,从社会经济的基础产业入手,构建起支撑整体发展的基石。三是全面推进了城市化体系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布局调整,使社会资源、劳动力资源与经济资源、自然资源相匹配。从政府组织人口布局调整,到服务于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各项政策保障为主的移民辅助,内蒙古人口布局调整的工作不断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布局相适应,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政策。形成了呼包鄂城市群、临河、科尔沁、赤峰三区等区域人口集聚城市区,不仅带动了周边发展,城市的要素汇集也促进了内蒙古各区域与外部的深度联结,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新的发展基础。
近期,在上述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做出了调整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内蒙古“五大基地”建设,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战略部署。结合30多年来北向国际开放、南向国内发达省区和周边省区的开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周边合作、与区外合作的体制机制经验,内蒙古在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中的优势会在国际化的能源原材料生产研发基地建设、以俄蒙为通道和合作伙伴面向中亚与欧洲的产品、服务贸易平台建设两个方面显露出来。
三、巩固内蒙古在我国战略布局新调整中的地位,构建内蒙古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需要的是点点滴滴建设成效的稳步推进,而不是意义、作用的不断提炼与反复宣讲,在中央已经确定了的原则下,也不是原则、重点的反复推演。简单而论,在内蒙古抓住“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给予的发展机遇,需要各个领域齐力面向俄蒙及其以西直至欧洲的广阔空间、面向国内区外找市场、吸纳资源、争取发展支撑。内蒙古满洲里、二连浩特已被国家确认为延边开放开放实验区,给予了先行先试的“创新发展权力”。从实验区政策分析,实验区的发展是要在全面扩大开放的既定目标下,突破两国之间、三国或多边间与发展不利的制度,创建更有利于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体制机制和国际关系,其中有很多事权在国家。而内蒙古作为向蒙古、俄罗斯开放的桥头堡,是要在积极推进与俄、蒙开放开发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先行先试既需要基层的动力,需要专业体系的服务,也需要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激励,需要自治区各专业厅局对满洲里市和二连浩特市提供服务和指导,更需要全社会资源和力量的汇集。既然是先行先试,一是说明没有先例可以遵循,没有上级的指示可以照办;二是说明现行的制度、相关管理的方式、方法存在制约发展或者不能支撑发展之处,需要突破和重构。我区二连浩特、满洲里两“实验区”在与蒙古通关、跨境旅游、跨境经济合作开发区建设推进进展中开始在先行先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两个实验区正在向“全面深化改革、制度创新的高地,而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这一方向推进。按照巩固和拓展传统优势,培育竞争新优势的目标,内蒙古整体建设需要按照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合作共赢的人文环境,加速培育产业、区位、营商环境和规则标准等综合竞争优势,全面提升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要求,给予两个实验区以更坚实的基础支撑,使之真正成为引领内蒙古体制机制转换的先导区。
在相互认知上,内蒙古与蒙古、俄罗斯长期交往中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国内对俄蒙也形成了民间的认知。在各种认知中,存在对应于我国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认知误区和盲点。如果不能在与俄蒙合作中,以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姿态共同构建合作体制机制,对于内蒙古抓住“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机遇,将会带来长远的不利影响。在权势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表现就会起决定作用。而在内蒙古对俄蒙合作平台上,表现的不仅仅是内蒙古,也将包括我国国内其它各省区的企业、客商,如何构建适宜于与俄蒙合作长远发展的“平台文化”,在服务国内、俄蒙及其它国家中积极构建平等、尊重的基本氛围,这也是内蒙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中理应担负起的重要职责。
“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是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和抓手,而不断提升内蒙古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市场效用,也是内蒙古在基本战略明确之际的重要工作,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学习和积累市场技能,应成为内蒙古完善社会经济运行体制机制的发力点。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康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