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中共鄂尔多斯市委政策研究室“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一、鄂尔多斯发展的支撑因素和动力源泉
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大致可从需求、供给、结构、基础及软实力等五个维度来分析,它们共同构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动力。
(一)需求支撑系统
从社会总需求的角度看,我市2003—2013年经济增长的支撑因素主要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占绝对主导地位。近十年来投资率对GDP的拉动作用最强,而且在波动中总体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2003年投资率为53.4%,在2006年达到最高的占比80.0%后,始终保持在70%的水平以上。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996.0亿元,是2003年的22倍。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张,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消费对GDP的拉动总体平稳,相对不足。最终消费率从2003年的31.2%一路下降到2007年的21.2%,达到近十年的最低点,随后年度虽略有回升,但总体仅维持在30%左右,这一方面是由于投资的“挤出效应”所致,最主要原因在于消费的增长速度大幅低于投资增速。三是净出口由正到负,对经济总体影响不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市经济具有明显的投资驱动型增长特点。
(二)供给支撑系统
从社会总供给的角度看,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资本的投入和技术进步带动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我市近十年经济增长的支撑因素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资本供给因素方面:一是金融资本总量不断扩大。201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325.7亿元,是2003年末的16.5倍;贷款余额为2368.6亿元,是2003年末的13.9倍,同时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占GDP比重由2003年的50.7%上升到2013年的58.8%,资本的快速积累为经济高速增长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二是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13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440.0亿元,是2003年的28.6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5.5%提高到11.1%。一般预算支出由2003年的34.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18.7亿元,增长15.2倍。财力提升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保证政府职能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因素:一是劳动力资源充足。2013年鄂尔多斯市常住人口201.75万人,比2003年增长了62.4万人,其中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80%,比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提高约7个百分点。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12%,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提高约8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不断增加,且人口素质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二是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鄂尔多斯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化进入快速提升通道。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72.4%,比2003年提高约20个百分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测算表明,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会带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对经济形成了重要支撑。
科技进步因素:积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2013年R&D(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比重为0.85%,较2003年提高约0.3个百分点。目前全市已建成自治区级高新区2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化基地6个,经国家、自治区认定的各级、各类研发机构47家;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18家,自治区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自主创新名牌企业34家,自治区级工业技术研究院4家,院士专家工作站5家;累计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95项,形成一批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科技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结构支撑系统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鄂尔多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所提供的动力。近十年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由2003年的11.9:50.9:37.2,转变为2013年的2.5:59.9:37.6,呈现出一产占比迅速下降,二产占比占绝对主导地位,三产占比维持不变的态势。资源从效率较低的产业部门不断向生产
较高的部门转移,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基础动力。二是各产业持续发展所提供的动力。一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呈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良好形势,一产增加值由2003年的33.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97.5亿元,年均增长6.6%;二产增加值由2003年的141.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369.3亿元,年均增长高达24.0%。其中非煤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达到34.4%,成为重要推动力量;三产在结构优化中质量提高,三产增加值由2003年的103.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489.1亿元,年均增长23.0%。
(四)基础支撑系统
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硬件条件明显改善,大大激发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为鄂尔多斯市建设现代化工业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撑因素:2013年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达1576公里,占到全区总里程的14%,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85万公里,鄂尔多斯机场开通国际航线,全市货运能力达7亿吨左右,客运能力达3000万人次左右。城市建设方面,核心区建成面积162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和绿化面积均高于国家标准,已具备承载百万人口规模的能力。
土地及生态环境支撑因素:一是土地资源潜力大。鄂尔多斯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可以在基本不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和较少干扰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情况下,为中长期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二是环境容量有空间。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保护收效良好,对经济增长影响深远。2013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1.4%,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3.4。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25%和75%以上,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治理率分别达到70%和25%。2013年鄂尔多斯煤炭自消总量为7000万吨,单位面积燃煤密度仅为804.6吨,不到上海的1/10和江苏的1/3。
资源支撑优势:我市境内地下有储量丰厚的能源矿产资源,目前,已经发现的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重要矿产资源有12类35种,特别是煤炭、天然气等资源富集,而且既有规模优势,也有品质优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3年全市煤炭产量达6.3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7%,是2003年的7.8倍,占全国总产量份额提升了约12个百分点。2013年全市生产天然气27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22.4%,是2003年的23.4倍,占全国总产量份额提升了约20个百分点。
二、各类支撑要素的变化
在经历了多年快速发展后,我市开始从低基数上的高增长转入高基数上的平稳增长阶段,同时一些发展中隐藏的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释放。在“三重叠加”的大背景下,过去支撑我们发展的要素条件也相应产生了变化。
(一)有所增强的支撑因素
一是内需进入潜力释放期。过去十余年,我市城镇化经历了一个以速度扩张、数量增长为主的发展时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变迁,加速了资源的流动、重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但大量城镇新增人口仅实现了户籍上的“农转非”,其生产消费水平和方式还没有真正变为城镇居民。随着全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由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提升型,以及户籍制度的放开,未来一个时期内,城镇化对经济的贡献将由基础设施投资带动转为城镇居民消费带动,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持续提高,地区内需潜力会呈渐进式释放,这将为鄂尔多斯经济增长带来强劲的拉动力和支撑力。
二是改革红利释放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以来,鄂尔多斯通过贯彻落实简政放权、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前置审批项目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激发了市场活力。随着行政、财税、土地、户籍、司法等领域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制约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将会被进一步破除。届时,大量市场主体的不断涌现,将极大地激发市场活力,金融环境和贸易环境会得到本质性提升,随之带来的财税收入将极大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发展基础的不断完善形成的比较优势。近年来,全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不断完善,不但提升了城市形象,更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市各项公共事业指标已位居全区前列,部分指标甚至超过发达地区水平。随着我们在城市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居民素质等方面的继续进步和提高,相对周边地区的比较优势将会更加明显,在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优势的综合叠加效应下,将进一步提高对人才、资金、项目等各类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吸附力。
四是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随着经济由规模扩张转向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科技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市已经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了一批高新技术园区和产学研科技研发基地,并在煤制油、生物质能利用、高铝粉煤灰利用、功能羊绒制品生产等方面打造一批名牌技术。随着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为鄂尔多斯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提高地区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巨大的动力支持。
(二)有所减弱的支撑要素
一是煤炭开采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减弱。一直以来,煤炭作为相对能够自给的、较为低廉的能源品种,是我国能源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满足了全国近66%的一次能源需求和78%的电力。但随着煤炭产业的扩张和进口煤冲击,煤炭产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过剩。经有关专家和机构测算,2013年全国煤炭产能过剩约在5-10亿吨,导致众多煤炭生产企业利润空间急剧缩减,不得不通过限产甚至停产的方式规避风险。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可以预见未来煤炭的直接消费将不会出现大幅度增长。当前,鄂尔多斯作为全国煤炭的主要生产输出地区,2013年销售原煤5.76亿吨,占到全国的15.57%、全区的57.9%,煤炭行业实现增加值122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4%。煤炭行业受限,将进一步减弱煤炭开采业对我市经济的支撑作用。
二是资金筹措渠道进一步收窄。在城市化推进中,受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地方融资平台借助土地资本化聚集的资金和金融信贷杠杆的撬动作用,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支持,也直接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饱和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的出台,过去通过融资平台集合资金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方式将无法继续,未来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只能通过发行一般债券和采取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进行替代,地方政府可以筹措资金的规模和途径将会进一步收窄。
三是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的投资意愿有所下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我市的金融环境曾一度是全国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资金量巨大且投资需求旺盛,现金流较同等规模城市高出很多。但近年来受全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和民间借贷、房地产、政府性债务等因素的叠加影响,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的投资意愿开始趋于谨慎。今年1—10月,全市银行业存款余额为2354亿元,同比增加5.78%,新增贷款113亿元,同比下降4.6%。存款余额的不断上升和金融理财产品的供不应求,则直接反应出民间资本相对保守的投资态度。一方面大量企业急需资金输血摆脱困境,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不愿也不敢向实体经济进行投资,导致大量资金在银行内沉淀,造成了当前流动性循环不畅的局面。
(三)仍需进一步观察的变化要素
一是未来能源消费结构对我市造成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观察。一方面,随着大气雾霾治理行动的持续深入,京津冀鲁、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将大幅削减一次性煤炭消费量,由此产生的能源空白,将由扩大外来电、天然气及非化石能源供应规模等途径替代。我市作为能源主要输出地区和大型煤电基地重点建设地区,未来能源产业的发展空间会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受我国能源进口通道不断拓宽,进口成本持续降低等因素影响,未来国内能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国内能源输出地的影响如何,仍需进一步观察判断。
二是国际能源价格走势对我市煤化工产业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观察。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利润空间主要在于煤炭转化后产品价格的增值,其与石化能源存在替代关系,如石油等能源价格上升,则煤制油、煤制气等产品将会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企业生产建设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如石油等能源价格下降,则会对新型煤化工产业带来较为直接的冲击。近年来,由于在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相关技术的突破,导致美国本土的石油和页岩气生产能力大幅提高,花旗银行甚至预测,美国将在5年内由主要能源输入国变为输出国,这直接导致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走跌,进而影响到煤化工产业。天然气方面,随着中俄东西线天然气管道的建成运营,以及主要输气供应国的货币的贬值(如卢布贬值),进口天然气人民币价格会逐步下降,这将对我市刚刚起步的煤制天然气行业产生影响。但考虑到全球经济形势缓慢复苏的预期没有改变,世界主要经济体对能源的消费需求量将会进一步提高,同时,国际主要传统产油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将很可能采取集合限产等措施来推高国际原油价格,因此未来国际能源产品的价格走势对我市煤化工产业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观察。
三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仍需进一步观察。一直以来,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为我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从目前看,我国仍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会再有类似“4万亿”的强刺激政策出台,“去杠杆”和“去产能”将会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主要任务。同时,由于新一轮的改革的步伐才刚刚开始,民间资本的投资活力还没有被完全激活,过去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课题组负责人:余永崇;课题组成员:刘二永、张宇栋、于昆、杜宇、孙月姣)
责任编辑:康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