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鲤鱼摆尾变幻为龙

时间:2024-08-31

高烨莎

一、凤秧歌起源

(一)名称的由来

凤秧歌又称为过街秧歌,关于名称的由来有几种说法;有因为道具而起名,表演的时候男角头上佩戴甩圈竹帽的顶端有一个乒乓球一样大小的红色绒球,很似很像凤凰头上的红冠,因此而得名。;还有说凤秧歌是有安徽一个叫凤阳县传进来的,所以叫“凤秧歌;还有说凤秧歌和其他秧歌大有不同,是另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又称为“凤秧歌”。

(二)起源传说

在民间流传这三种关于凤秧歌的起源传说。

秦始皇走马修边时,有家老少为了躲避苦役,儿子扮成疯公子的模样,疯癫的跑出城外,“野太医”和全家老老少少以追疯儿子为名,也跑出城去,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的足智多谋的行动,从而将其演变为一种艺术形式。凤秧歌中有两个领头人,正是“疯公子”和“野太医”。

北宋末年,梁山起义军为了营救被管家抓走的弟兄,扮成卖艺人的样子,混进城内,劫了法场,后人为了几年起义军的英勇,便产生的凤秧歌来纪念。

北宋末年,为了抵挡辽国的入侵,從中原各地调动士兵赶赴边地。当时,在雁门关里有许多安徽凤阳县的士兵,为了传递思乡之情,他们经常在营帐外演唱家乡的凤阳花鼓,群众们争着学习,并且与当地的民间艺术“踩圈秧歌”结合,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凤秧歌。

二、凤秧歌表演形式

凤秧歌多余农历十三至十六表演。传统的凤秧歌有三种表演形式;过街秧歌、踩圈秧歌、轱辘秧歌。

(一)“过街秧歌”,也称“踩街”

“踩街”,就是在街上穿行表演。男女排成几列队形。边扭边舞,交错向前。队伍前面由一个水击手指挥,前面两个领头的分别化装成“疯公子”和“野太医”。后面的男角扬臂击鼓,头上甩圈;女角击打小锣,载歌载舞。音乐高亢悠扬,表演自然生动,队形灵活多变,他的主要用于街头进行和广场打场子时候表演。

(二)“踩圈”,是定场表演,当地俗称“踩圈秧歌”

表演时,有演唱才能的男角头上扎块毛巾,或更换衣服扮成女角,男角是“踩圈”表演时的指挥,可即兴点出任何演员进场表演,并复旦领唱的任务。之后,便有男主角手持华山,将绕圈舞动的女角一个个的逗引出来,被点到的女角男角跳“扭麻花”、“掏八字”等舞蹈。然后全体围圈演唱,男角领唱,女角合唱,歌词一般都是自编自演,以颂人,描景,说事为主要内容,表演时节奏较快,幅度偏大,男女对舞,非常富有乡土特色。

(三)“轱辘”,也叫大秧歌,是以上秧歌演唱部分的延续,演出一个个小戏,剧目内容有人物性格,有故事情节,甚至有矛盾冲突,构成一出出民间小演出,所以当地俗称“出儿秧歌”。

秧歌节目达40多个,其内容十分丰富,有反映农业生产劳动的,如《打麦》、《秋收》;有表现年节习俗的,如《大过年》、《观灯》;有刻画自然风景的,如《四敖八景》、《朝霞峪赶会》、《崞县城赶十三》;有描写爱情、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的,如《二女告状》、《等新郎》、《怀胎》、《亲家想骂》等,犹如鲤鱼摆尾变幻为龙形象地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农村生活幸福美好的图画。

原平凤秧歌道具新颖别致、丰富多彩是一种载歌载舞的集体表演形式,表演是男女各半,男角儿用的甩圈帽、花鼓,女角儿用的小锣,丑婆用的扫帚,野太医用的佛尘、响环等共计十六种之多。表演时,男的身背腰鼓,女的手持一小堂锣,边敲边舞。随着舞步的节奏,帽上的竹圈前后伸缩、摆动。经过一段舞蹈后开始演唱,演唱的歌曲大都是词、曲很长的叙事歌,曲调独特,既有民歌的特点,又有曲艺的某些特征。最具代表性、最受欢迎的曲目是《过大年》。

凤秧歌的竹圈甩帽是用竹皮经特别处理加工成螺旋形,甩舞时只能顺时针方向转动,如逆转或过快、过猛绕甩,都会折断。这一伴舞道具的特殊质地、性能,直接影响了凤秧歌音乐的节奏和速度

三、凤秧歌的艺术价值

原平凤秧歌的演出队伍少则十余人,多则几十人。早期凤秧歌的扮演者,都是男人,女角色也由男的化妆而成。后来,不少姑娘踊跃上场演唱,有男有女,更具风采。男角都是武士打扮,身挎腰鼓,头戴军盔,奇妙的是盔上盘绕着一个竹圈小帽,是一根长约八尺的富有弹性和韧劲的竹条,竹条顶端缀一束红缨,表演时可甩出收回,上下翻飞,伸缩自如,令人叫绝。女角都打扮成古代村姑模样,手拿小锣,边扭边行,舞姿优美轻盈,犹如鲤鱼摆尾变幻为龙。原平市委原宣传部长牛凤荣曾对凤秧歌做过这样的描述,“凤秧歌的特点之一是在击锣的过程中演员的头部、两臂、两肩、两胯前后交替摇摆,尤似鲤鱼摆尾,显现出精巧雅致的古典美。玲珑剔透的艺术气质,悠扬婉转的音乐旋律,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上个世纪50年代,原平凤秧歌《过大年》节目,在山西省第二次民间艺术观摩大会上进行表演,还被选送到北京参加调演,并获得了优秀奖。此后,又多次在省里组织的大型活动中进行演出,均受到省领导高度赞扬,广受国内外观众的青睐。这让原平凤秧歌逐步从民间街头表演登上了舞台,让更多喜爱民间艺术的人们发现了原平北贾村,发现了山西特有的凤秧歌。1991年《凤秧歌》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收录。九十年代以来,原平凤秧歌先后代表忻州地区参加了山西省“两会一节”、“五台山国际旅游月”、“春节精品节目展演”和全省第三、四届广场艺术节。2003年原平市委宣传部专门成立了“凤秧歌艺术研究会”。2005年以来,《凤秧歌》再度走向全国,大展风采,陆续跃上央视《魅力12》和《星光大道》等栏目,参加首届全国秧歌节,第六届中国舞蹈节,第四届华北五省市舞蹈大赛和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同时在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2008年6月7日又扩展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55年4月,《凤秧歌》获北京全国文艺调演“优秀奖”;2008年获首届全国秧歌节“最佳表演奖”;2008年10月获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表演“铜奖”;获第四届华北五省市舞蹈大赛青年专业组表演创作二等奖; 2010年参加忻州市民族民间文艺调演,荣获一等奖;众所周之,‘群星奖’是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2010年5月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舞蹈“群星奖”, 陆续排演的新节目的亮相,也促进了凤秧歌品牌工程的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