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物理新教材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4-08-31

李雪梅

众所周知,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没有物理学,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文明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物理教材不断革新,在新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产业和生活中的例子大大增加了,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知识背景,让学生感到生动、有趣,不再感到枯燥乏味。针对物理新教材,我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新教材体现的教育观发生了转变

根据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在内容处理、活动安排、作业设计、呈现方式等方面对教科书全面修订,让學生在分析和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在新教材加入了很多反映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特别是这些科技发展中能体现创新思维的内容,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比如在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中,提供了用传感器和计算机观察双缝干涉的实验思路;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中提供了借助常用的数表软件WPS进行图表绘制,得到关于V-T图的函数图像。另外,新教材的版式和插图较之前生动、新颖、活泼、美观,可读性和审美性高,便于自主学习,提升阅读体验。

二、新教材对知识应用性的不同认识

教学中的应用性实例有多种作用:第一,给学生指出,在实际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知识;比如在必修二力的合成和分解从“理解”调整为“了解”,“用力的合成和分解分析生活问题”调整为“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活生产问题”,调整之后降低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是加强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在选修一机械波与机械振动中删除了“惠更斯原理”,删去了难度较大,并且在中学应用中并不广泛的惠更斯原理。第二,这些实例是一些示范,让学生看到,怎样使理论中的公式、条文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互沟通;第三,向学生展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比如在教材中以科学漫步形式出现的小故事、小应用。在选修一光的偏振一节的科学漫步中介绍了立体电影和偏振光,非常好的将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体现了教材的科学精神。

三、加强了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物理课程一直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新教材也在坚持这个优良传统,同时又改变了课堂,以前的培养仿佛是通过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但是现在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比如在必修一中质点模型,将原来“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调整为“经历质点模型的构建过程。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况中的物体抽象为质点。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在这个模型建构中,增加了“体会科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极限方法”。这个思维模式一旦建立,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发现在速度和加速度概念的建立中用到了极限的思想和抽象思维的方法。

在新教材中,重点突出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的特点。比如在新教材中,要求“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的规律,结合物理学史的相关研究,认识物理实验与科学推理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在以前的教材中,并没有突出伽利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所以,新教材取得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使物理教育真正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以及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这里既有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有考试制度、学校条件和师资水平等具体问题,还要考虑到巨大的教学惯性.这个转变必须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才能实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