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例践行“学材再建构”

时间:2024-08-31

吴才东

摘要:在习惯了“以本为本”的教学思路之后,将教学的视角从教师转向学生,将教材的认识转化为对学材的认识,认识了学材之后再重新建构学材,这显然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在这个突破的过程中结合课例研究,既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学材再建构”的理解,又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反观自己的日常教学,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本文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例,探讨如何践行“学材再建构”。

关键词:“解直角三角形”;初中数学;“学材再建构”

一、第一次试教——教教材

环节1: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72页比萨斜塔材料:我们回到本章引言提出的比萨斜塔倾斜程度的问题。1972年的情形:设塔顶中心点为B,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夹角为∠A,过点B向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点C。在Rt△ABC中,∠C=90°,BC=5.2m,AB=54.5m,因此sin∠A= = ≈0.0954,利用计算器求得∠A≈5°28′。

教学组织:教师先带学生复习了∠A正弦的定义,了解了求∠A的方法;接着请学生在教材中找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并在活动单中填空。

笔者观课思考:从教材章前图的阅读材料中,我们抽象出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角的对边和斜边,求该角。从阅读材料到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笔者认为这里缺少必要的过渡,对这段章前图阅读材料的教学价值挖掘不够,完全可以从一般走向特殊,再扩充到已知其他元素,求其余所有元素;此处由已知元素到其余未知元素,类比解方程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定义,从而对定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直接阅读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对定义的理解不深刻,一带而过,会给后续解直角三角形带来极大的障碍(这一点在这节课后续练习中得到验证),这激发了笔者进一步梳理教材内容的思考。

环节2:教师出示教材第72页探究:(1)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有哪些关系?(2)知道五个元素中的几个,就可以求其余元素?

教学组织:对于探究(1),教师请学生分小组在教室四周的白板上讨论并展示,结合图形写出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两锐角互余,其中还有学生写出了∠A+∠B=1、sin∠A=cos∠B等结论;对于探究(2),教师同样请学生分小组在教室四周的白板上讨论并展示,学生对五种情况(三边、两边、一边、一边一角、一角)进行了讨论,最后得出已知两个元素,即两边或一边一角,就可以求出其余所有元素。

笔者的思考:对于探究(1),孤立地讨论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效果真的好吗?为什么不在问题解决中穿插进行呢?这些都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如果在章前图的材料中加以拓展延伸,自然就得出了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关于学生写出的∠A+∠B=1、sin∠A=cos∠B等结论,笔者认为,首先,学生对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不清,没有明确探究(1)设置的目的是服务于解直角三角形;其次,没有充分运用图形进行元素之间彼此的转换。对于探究(2),又回到了添加几个元素可以求出其他所有元素的问题,此处如果在章前图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学生已经掌握了已知两边(包含两直角边、一直角边和斜边),求其余所有元素,有了这样的基础作为生长点,自然联系减少到一条边,必然再添加一条边或一个角,由此自然生成,而不是又回到原点让学生耗费大量时间讨论。

二、研磨后的教学设计——学材再建构

活动1:复习回顾、自主建构

(1)阅读比萨斜塔材料,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如图1,在Rt△ABC中,∠C=90°,BC=5.2m,AB=54.5m,求∠A。

追問1: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在这个问题中,已知元素有一条直角边BC和斜边AB,在未知元素中,已经求出了∠A,还有∠B、AC,怎么求?

追问2:我们把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作解直角三角形。结合前面学习的经验,请谈谈对解直角三角形定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1把章前图的阅读材料成果扩大化,从求∠A扩大到求其余所有未知元素,在求其余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中,梳理除直角外五个元素之间的联系;通过追问2,一是类比解方程的定义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二是明确定义既是基本判定,又是基本性质。

(2)例题:在Rt△ABC中,∠C=90°,AC=,AB=2,解这个直角三角形。变式:在Rt△ABC中,∠C=90°,AC=,BC=,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例题是阅读材料的延续,一是从用计算器计算一般角到特殊角,二是巩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三是强调书写格式;变式(原教材中例题)将例题中的一直角边和斜边转化为两条直角边,为下面归纳已知两边,求其余所有未知元素做铺垫。

(3)追问:前面我们研究了已知两边,求其余所有未知元素,还可以通过哪些未知元素,求其余所有未知元素呢?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讨论,学生自然想到减掉一条边,再增加一个角,即已知一边一角,求其余所有未知元素。追问:请针对已知一边一角,求其余所有未知元素。小组之间交叉命题,交叉批阅。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命题,巩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通过交叉批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化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活动2:分层练习、提升能力。学生做教材习题,当堂反馈。

活动3:课堂小结,如:这节课学了什么?怎么学的?学得怎么样?

设计意图:学了什么指向知识和技能,怎么学指向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学得怎么样指向学习效果。

三、进一步的思考

我们的课例实践表明,践行学材再建构,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完成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自然生长,使学生能力的自主提升得到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李群.反比例函数单元教学起始课教学研究[J].中学数学(下),2019(8).

[2]林庾升.学材再建构,让初中数学教学更具质感[J].江苏教育,2019.

[3]康永.“学材再建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浅谈[J].新课程导学,2020.

“基于学生认知基础的初中数学“学材再建构”的案例研究”南通市课题主持人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20200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