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肖伟 陈全丽 李柯怡
摘要:《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规定:历史学科考试总分为一百分,按照实际得分的百分之四十计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总成绩。在这一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应改变传统理念,开拓教学思路,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更加凸显学科素养,以适应新的形势。
关键词:“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教学;高效课堂;学科素养
一、构建高效课堂
万世师表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自然而然也会提高,继而课堂效率也会提高。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影响着课堂效果的好坏,比如讲授《沟通中外文明的“絲绸之路”》时,用“秦始皇喜欢吃葡萄”,引发讨论,导入新课,即简单又有趣,为学习“丝绸之路”东西方往来物品做铺垫。历史本身便充满了趣味性。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好历史学科的这一优势,构建高趣味性课堂 。比如讲授《动荡的春秋时期》时,可以讲述“烽火戏诸侯”“问鼎中原”“管鲍之交”等故事,以历史故事吸引学生,增强课堂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兴趣。比如讲授《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时,可以播放关于“涂油子弹捅”事件视频,形象生动展现课堂,即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比如讲授《抗美援朝》时,教师可以亲自唱“中华人民志愿军军歌”,以往教师一般是利用视频、音频播放音乐。如果改为教师亲唱,就可以更好的营造课堂氛围,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以构建高效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比如讲授《阿拉伯帝国》,可以让学生搜集“一千零一夜”的相关故事,在课堂上分享,即可以提高趣味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此外,历史情景教学法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教学模式,比如讲授《西欧庄园》,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庄园法庭审判”,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讲授《抗美援朝》,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分为两派(支持抗美援朝、反对抗美援朝)通过“辩论赛”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积极参与课堂,可以在课堂中找到归属感、找到乐趣,形成良性的循环,以构建高效课堂。
二、凸显学科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比如讲授“隋亡唐兴”时候将隋炀帝的“暴政”与唐高祖、唐太宗的“仁政”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得民心者得天下”等基本认识。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比如讲授“战国时期社会变化”时候,展示“铜冰鉴”引导学生分析“铜冰鉴”与现代冰箱相差甚远,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历史背景下已经是伟大的创造了,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候学会将其放到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比如讲授“隋朝的灭亡”时,展示《旧唐书·李密传》: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首先,《旧唐书》作为“二十四史”之一,记事详细明确,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着《资治通鉴》的《唐纪》部分,大抵采用《旧唐书》,其真实性有所保证。同时通过父母子女、夫妻关系以及城市基本情况将隋末动荡与百姓生活的不易展现的淋漓尽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结合课本以及史料分析中得出“隋暴政而亡”这一根本原因。既保证了史料的真实性又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基本素养。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与方法。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以史料为基础、以唯物史观为方法,以时空观念为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历史解释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同时培育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核心素养的灵魂。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形成国家意识、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 比如讲授“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时候对比:祖冲之(南北朝420—589年)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阿尔·卡西(中世纪晚期14、15世纪)打破了祖冲之保持了近千年的7位小数准确的记录,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的辉煌灿烂,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归属感,继而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三、结语
“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浪潮下,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喜欢“历史”更喜欢“历史课”。而构建高效课堂以及凸显学科核心素养,便是“一剂良方”。
参考文献:
[1]刘惠斌.《适应中考改革新变化增强历史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上),2014
[2]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J】.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冯中星.《从中考改革看历史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
[5]刘伟.《初中历史教学任何与中考改革方面的衔接》【J】.新课程导学,201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