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会工作专业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4-08-31

黄帝荣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推进课程思政是贯彻党中央“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精神的客观要求,是新时代培养高素质的社工人才的必然要求。从理论而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在实践中,二者要实现协同,仍存在一些困境,需要优化育人环境、整合资源、打造平台、健全制度、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改推进改革。

关键词:社会工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精神,要求高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因此,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效应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情,还需要其他课程和力量同向同行、鼎力相助。那么,参与助力的社会工作如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进而发挥协同效应,以便更好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关系到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并做出科学回答的问题。本文回应这一客观要求,试图探究社会工作专业推进课程思政的机制和路径,提高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党中央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目标。

一、社会工作推进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内在逻辑

社会工作推进课程思政,就是要充分挖掘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使社工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引领学生内化价值观,实现寓教于德,培养高素质社工专业人才。

1.推进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精神的必然要求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

2.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以及二者间较高的契合度是社会工作专业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前提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应该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角戏”,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学的应用型专业,培养社会服务人才理应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挖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当中,与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同向同行[2]。作為从西方引入的社会工作在本土化发展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思想基础、工作方法及本土资源等因素,打造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和实践模式。

3.社会工作推进课程思政能实现“双赢”的效应

从根本上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发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作用,有效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思想危机、行为危机。[3]社会工作是助人的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具有特殊优势,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更容易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教师可以将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传递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行为规范。

二、社会工作专业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及成因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尽管二者在功能上具有高度契合性,但是社会工作专业推进课程思政仍然面临诸多困境,表现在:

1. 学校缺乏“课程思政”总体规划

目前高校还没有完全领会各自职责和认识实现的最佳方式,对各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缺乏指导性,没有形成科学的建设管理办法。如缺乏基于思政元素的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精细构思。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还是沿用原来的体系,缺乏思政元素在课程体系中的构建和分布设计;单门课程缺乏思政元素的精细化构思。

2. 专业教学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

有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老师的教学范畴,无关自身;甚至少数教师觉得在专业课程下谈思政是大而空、主次不分,表现出对“课程思政”的不屑;也有少数教师觉得现在的教学任务已经很重,表示精力不够。

3. 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不够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使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实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单纯的就思政讲思政,而是在合适的章节、恰当的环节融入隐形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在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上得到认同。

4. 专业“课程思政”的配套教材、用具和教学环境有待开发或建设

要实现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必须要开发与之配套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并营造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学环境,目前这样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5. 专业“课程思政”的效果评定规范和标准有待制定

要实现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教学效果考核评价的目的在于衡量课程实施的好坏,既要深度融入思政元素教育,又不能淡化专业课程其本身的技能元素,需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并进一步完善,效果评价标准也是引导课程建设的标杆。

问题的成因:1. 重技能轻价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专业技能的课程和专业实务领域课程较多,专业价值的引导被忽略,学生容易陷入专业伦理困境中,最终影响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重结果轻过程。社工专业教育教学中,部分学生把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衡量标准,注重考试结果,忽略专业知识以及专业价值观。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较弱,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感不强。

3.重形式轻实质。在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学生参与社工专业项目,与服务对象直接接触,受项目的时效性,以及学生实践时间的限制,学生难以在真实的社工项目中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和技巧,容易使学生产生认知偏差,将专业实践等同于志愿服务,大大降低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三、社会工作专业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

1.高校党委要对“课程思政”加强领导,做好顶层设计

高校应整合资源,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形成育人合力。高校应成立由校党政主要负責同志任组长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由校内各主干学科具有丰富本科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负责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咨询、评估等工作。各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要积极配合,为该模式的推广、实施做好充分准备。落实二级党委责任,将院系课程思政改革推进情况纳入各院系党政一把手年终述职范围。建立课程思政工作评价体系,将院系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内容、成效等工作情况纳入院系教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情况纳入职称评定指标体系。

2.优化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内容

社工专业教师应讲清楚西方社会学思想,让学生认识到其中隐含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提高理论反思能力,培养“四个自信”。其次要在教学中更多地介绍马克思在社会学领域的深刻论述,积极回应学生关注点,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第三,要通过线上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对中国社会现实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更专业的见解。第四,要完善社会工作教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明确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第五,积极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本教材。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中,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融教于情。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①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务训练。通过任务驱动式,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并重,课外实践回归课堂进行汇报与分享,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理解。让学生在与服务对象直接接触和服务过程中,形成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修养。②构建互联网 + 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专业教育教学中的资源共享、资源拓展以及教学相长的培养目标。不断开发或及时利用教学 APP,如:云班课,实现师生及时互动、课内外资源共享,最大化利用教学资源,课上课下全过程教育。

4.完善“课程思政”教育的各项机制和制度

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素质。作为专业教师,先要深入学习,在学懂弄通讲实上下足功夫。既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也要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要深入学习不同时期党的政策、决议和其他重要文件;既要熟悉中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也要熟悉中国的历史;在向学生介绍和解读重要历史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时,务必要做到“正本清源”,切忌误读、误信、误传、误导。其次,要勇于实践,善为经师、乐为人师。要充分发扬社会学经世致用的学科传统,弘扬家国情怀,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从自发到自觉、自在到自为的转变;最后,要定期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和社会工作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确保教师能够以德立身、以德施教。②充实教学团队,改变以往主要以校内教师授课为主的单一形式,邀请行业、企业的实务专家分享实务专题、行业最新发展概况,让学生与行业主流亲密接触,进一步触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③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将随机听课制度常态化,加强教学督导。开拓校外督导、校内督导、同行三方共同听课体制。④构建课程思政改革的激励制度。从组织保障、经费保障等方面为高校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改革保驾护航。⑤完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实施“过程性考核 +结果性考核”的综合性考核模式为主,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评价考核。

5.循序精进中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改革、创新

围绕课程思政“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能力提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边研究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广,着力将课程思政做细做实。学校可以将社会工作作为优势资源或“示范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向全校推广。[4]

6.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①建立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师德师风、专业建设质量标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实现教学工作各环节各模块运行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②丰富专业教育教学资源。除了积极利用院系资料室外,教研室选用高质量教材并根据专业特点编写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大纲与实习手册等辅助教材。不断充实教学场地、实验基地等教学硬件,为各项实务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具体支持。③建立教学评价闭环管理体系。构建以学校督导组、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主导,教研室执行与调整,学生监督与反馈的多层次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注重课堂教学规范,加强日常教学检查和专项检查,定期开展专业教学评估活动,实现对教学运行过程监控和评价全覆盖。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张驰,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 2020(02):93-98.

[3]李爽.同构意涵:学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比较[J].社会福利,2018,(06):3-6.

[4]路建秀.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 2020,7:1030-103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