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雕琢匠心,以劳育美

时间:2024-08-31

冯月欢

近几年来,国家层面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从综合实践活动到德育教育,从研学旅行到传统文化教育,从劳动教育到体育教育、美育教育,无不体现了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关怀与关注,诸多的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合格的下一代接班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美好的品格的塑造尤为重要,劳动能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品格。立足于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引领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劳动活动,既传承传统文化,也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宝贵财富,传统文化反映着民族传统习惯,凝聚着民族精神,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是培育下一代核心素养的优秀载体。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能融合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把劳动教育和传统文化节日活动有机联系

在传统节日的日常生活中,把家务劳动作为必做作业,赋予传统文化教育浓郁的生活味道,比如在春节到来之际,可以安排《欢欢喜喜过大年》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生理特征设定不同的体验活动,写福字、剪窗花、贴窗花、出灯谜;体验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在家长的指导下动手做花灯,从材料采购到成品能够出售体验劳动创造的价值。

端午节来临之际,学习《端午粽》这一课时,品读完课文,我们引导孩子回家和家长一起选购包粽子的箬竹叶、糯米、红豆,全家围坐在一起享受劳动的快乐,粽子飘香,孩子们也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感受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

元宵节,我们布置孩子制作花灯,元宵节花灯的寓意大致都有驱魔降福,追求光明。而过元宵的意义则是强调普天同庆,追求团圆、和谐、自由。元宵节也是我国的一大传统节日,我们应该继续将其继承下去,不能丢弃。学生们利用红包、卡纸等材料动手做出各种花灯,既能装饰课室、校园,也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元宵的文化内涵。

在不同的传统节日,我们都可以把劳动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立足点。春节期间可设定勤劳节俭主题,在过好传统节日的同时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在清明节确定缅怀亲情主题,在端午节确定爱国进取主题,在中秋节确定亲情团圆主题,在重阳节确定尊老敬老主题……在不同的节日主题,我们进行不同的劳动形式,传承传统文化。

二、把劳动教育和非遗文化有机联系

非遺文化,是我国的瑰宝,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口传心授、世代相承的无形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全人类智慧的体现。非遗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它蕴藏着传统文化根源,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非遗文化是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更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的认知过程,非遗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本民族文化整合升华的过程。将非遗文化与劳动课程相结合,既是对非遗文化的最好传承,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条途径,更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形式很多,包括传统口头文化、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传统手工技艺、医药、传统礼仪、传统体育等。并不是所有的非遗文化都能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因此我们要挖掘出非遗文化中的劳动元素。主要有非遗文化与中国传统美食制作的融合,非遗文化与二十四节气劳动课程结合,还有扎染、刺绣、布艺、木艺等。竹编、彩灯、刺绣、剪纸、泥塑等十多项非遗项目融入到每周一节的劳动课程当中。课堂上的劳动体验不仅让学生增长了知识,也丰富了劳动课程的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工匠精神,同时相关的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助于涵养学生健全人格。

为了营造劳动的氛围,不同的班级可以有不同的非遗主题,并进行非遗主题的布置。比如以传统美食制作为主题的班级,可制作传统美食黑板報,在劳动课程中学习制定不同的传统美食。可以参考一档传承非遗文化美食节目《非遗美食》,学习如何制作北京稻香村月饼、山东胶东摔面、陕西羊肉泡馍、广东南雄酿豆腐等。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不同教学形式。年龄较小的一、二年级学生,尽量选择手工技术较为单一、工序较为简单的传统美食,教师也尽可能地手把手教学,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体会劳动的快乐,感受非遗文化美食的历史意义。

学生进行现场制作美食、现场刺绣、现场木艺雕刻等,等家长老师学生们大饱眼福后,再进行义卖捐赠,既传承了传统文化,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收获劳动的快乐。

劳动结束后,学生把劳动的过程和感受写进作文里,用文字表达劳动的快乐,展现感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对劳动过程的回味和重新感悟。

人的本质是劳动的、是实践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因为有目的的劳动成就自身,同时因为有价值的劳动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社会。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精神养成价值不只局限于文化熏陶和耳渲目染,更在于在劳动中养成的文化传承、劳动观念、公民意识价值。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现代教育理念让课堂回归生活,生活中又处处有课堂,在传统节日将传统文化教育和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让青少年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劳动中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文化自信和劳动意识,是培育下一代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核心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梁承穗,张晓乐,沈川莉.非遗文化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析——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小为例[J].课堂内外:教师版(初等教育),2020(10):7-8.

[2]吉彪.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合策略[J].学周刊,2020(36):161-16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