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 晔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同时,在我国社会经济秩序尚未全面理顺,银行内部管理存在缺陷的现状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日趋增大。纵观国内外金融市场,银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兼并、倒闭现象日益增加。从风险的表现来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与会计行为违规紧密相关。面对加此风险压力,加强对会计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已是当务之急。特别是从2006年我国全面履行加入WTO时关于全面开放银行业的承诺,预示中国的金融业将更大范围地与全球金融市场接轨。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中坚力量,其改革与发展已到了关键时期,其中如何有效防范银行会计风险是保持我国金融稳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具体表现
(一)计划风险
会计行为使风险的影响渗透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计划全过程。信贷计划既要包括对未来项目市场的预测,又要建立在对过去信贷资产收益的分析基础之上。如果会计行为违规,夸大信贷资产收益率,使一份非可行性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就会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又如,对高息揽存不能及时监督和反映,不仅会造成到期不能支付的风险,还使筹资计划失去科学性,甚至会诱发信贷计划无资金来源保证的信贷风险。总之,会计行为违规,会影响到综合经营计划的正确编制,造成资金使用风险。
(二)市场风险
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国有商业银行如果会计工作漏洞百出,假账泛滥,不仅破坏了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干扰市场运行,而且依据失真的会计信息无法准确进行市场定价,必将造成经营风险,最终受到市场无情的惩罚。会计信息对内部资源配置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错误的会计信息会误导资金流向,使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竞争能力下降,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淘汰的风险。
(三)财务评价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目标的确立,客观上要求其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有健全的以财务业绩考核为中心的科学管理制度。财务报告作为考核各级行经营业绩的主要依据,其合理性、有效性完全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财务定量评价最直接、最重要的资料是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如果会计行为违规,经济效益不真实,必然使财务评价失真。如果将这些存在虚假信息的报告,作为奖励考核各级行包括经营者和全体职工的主要依据,不仅不能规范和激励各级行的会计行为,反而会使会计违规问题更趋严重,风险隐患加大,使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度化,影响到业务的健康发展。
(四)内部稽核不力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银行界对内控制度的建设空前关注,然而各银行却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之系统化、 程序化。一方面,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目前仍作为被分解的单元分散在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如会计内控制度规定了不同岗位的职责,不相容业务的分离,业务程序的先后制约,却未形成一套生产流水线式的防范风险程序(一般应由目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相互制约机制不健全,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混岗或集多职于一身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银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决策管理层的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措施,常常出现“控下不控上”的局面,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留下事故隐患。
(五)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能满足防范银行风险的要求
分级管理的体制使作为经营主体的各级分支机构部门利益膨胀,在利润指标、支付保证、恶性同业竞争、职工福利等种种压力下,往往通过弱化会计的核算、监督功能来达到其目的。同时,绝大多数国有银行的会计处理系统目前都与分级管 理体制相适应,按行政区域分散核算、层层汇总上报,使会计工作实际处于地区分割状态,从而为人为地篡改会计数据提供了方便之门。加之基层行领导、会计人员“本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使弱化会计职能的各种违规行为占尽了“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六)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无法满足银行风险防范的需要
实行新会计制度后,银行记账原则由“收付实现制”变成“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未将会计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始终,不采用会计谨慎原则来指导银行经营行为,小则事关银行自身的利害得失,大则事关整个金融业的安危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否。
二、商业银行经营中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
在银行风险的压力下,会计如何通过其自身的职能防范与抵御风险是银行会计面临的重要课题。防范银行会计风险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适应商业银行经营要求的会计管理体制
首先,应尽快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主体虚拟的现状。所有者主体虚拟,往往使得企业的利益在利用会计系统监督各项业务经营活动的开展、会计风险防范等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一个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将国有商业银行推向资本市场,从而优化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使会计风险防范获得强劲的原动力。
(二)应改革现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
在建立全行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行大集中、管理型的三级核算新体制。也就是在全行实行总行、大区核算中心、基层分行三级核算主体构成的三级核算制。这种体制下总行制定的考核指标等直接面向基层分行,但有关的指标计算、数据加工则由大区核算中心来完成,从而可以在保护基层增收节支防范经营风险积极性的前提下有效防止会计信息被人为篡改。同时,它还可以极大地增强会计信息的实效性,减少机构和职能重叠,提高银行服务效率。另外,各商业银行还可以考虑采用基层领导轮换制、会计人员委派制、稽核特派员制度等,从人员上保证全行集中统一的会计管理落到实处,进一步防范、化解“本位主义”引发的银行会计风险。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对各类典型案例公开曝光,使会计人员学法、知法、懂法,深切体会到守法的光荣感及违法的危害和后果,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启迪和教育,形成促进会计人员爱岗敬业、客观公正、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促使会计人员自觉遵守国家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责任感,维护国家财产安全。再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以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建立各级行负责人业绩审计考核制度
从明确经营者的会计责任入手,把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作为考核各级行负责人的重要内容,使之真正负起财产营运状况及结果的责任,从源头上控制会计行为风险。在考核中,实行会计信息一票否决制,坚决制止和纠正经济活动中权大于法的行为,决不容忍有法不依、违法不纠、执法不严的现象继续存在。凡是歪曲、篡改会计数据或工作失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首先应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并自上而下层层追究,把好每一道关口,使各级行负责人自觉地学习会计法规。经常、主动地抓会计管理,切实履行对会计上作则领导职责,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为会计行为的规范化提供可靠保障。
(五)建立严格的处罚制度
在现实中,会计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对各级行的会计行为严格监管,确切地讲,是处罚力度不够。经营者、会计人员以身试法的代价小于其所得到的利益。因此,必须加重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以权谋私、弄虚作假行为,要制定具体、明确的处罚规定切实做到违规必究。
(六)建立会计行为风险预警系统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电子化、网络化设施得到普及,已具备了现代化信息处理的物质基础,但还没有形成会计行为风险预警系统。随着会计行为风险的日益增加,有必要在电子化网络的基础上开发预警系统软件,将预警与核算建立在一个平台上,在核算数据录入的同时,预警系统能够及时跟踪分析。通过会计定出预测技术和方法,对会计核算全过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研究分析,对带苗头性、有疑点的问题实时报警,实现有效监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银行会计管理工作。
三、结语
可以看出,在当今社会环境相对复杂、法制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人们对银行会计的认识不高,或不坚持制度,或违法违规经营,或疏于管理,或钻政策空子,都是诱发银行风险的温床。因此,我们要摆正银行会计的位置,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银行会计是银行内当家的认识,强化银行能否坚持贯彻执行会计制度作为衡量一个会计单位基础工作好坏的基本标志,牢固树立银行“三铁”观念。各级银行领导要充分认识到银行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把银行会计管理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在强化管理中,必须把银行会计制度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把会计人员行为管理作为重要措施来抓。对会计人员不断进行业务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要大力树先进典型,弘扬正气。另外,领导要关心职工的切身利益,帮助其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处在一线的负责同志要经常关注重要岗位人员的言行,及时交心谈心,预防发生问题。同时还必须经常性地对银行会计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导,缺什么补什么,坚决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有效防范银行风险的产生,提高工作效率,真正把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工作落到实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