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他者到自我:华裔美国文学人物形象发展研究

时间:2024-08-31

伍秋洁

摘要:华裔美国文学在100多年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被忽略到被重视的进程,其中身份认同问题是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文章着重从多元文化语境着手,研究华裔美国文学中人物形象转变的过程,进而探讨当代美国华裔的生存之道。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多元文化;生存之道

一、引言

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体系具有丰富的阐释性,因为文学不仅仅是表意的符号,而且还是一种具有文化,政治和性别诉求等蕴含的话语,因而作家采用不同写作策略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具有再现生活,反思自身以及表达诉求等功能。(徐刚,2016)美国华裔文学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由于美国华裔作家这一群体特殊的海外生活经历和他们身上自带的多重文化身份特征,因此他们大多具备双重文化身份和视野,能够以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敏感的视角去洞察华裔群体在美国的生活状况,记录下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华裔群体的艰辛发展历程。在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伴随着时事格局的发展而发生改变,进而表达出华裔作家们对华裔群体生存之道的探讨和权力的诉求。

二、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在美国的发展

美国被称为“文化大熔炉”,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16-18世纪,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相继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纪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块殖民地,殖民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相对成熟。此后,大批欧洲移民前往美洲大陆发展。随着美国的独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世界各地的移民涌入美国,目前在美国居住的族群已经过百,形成了美国多文化历史的格局。多元文化语境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社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动荡,黑人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同性恋运动、女权运动、反文化运动等等此起彼伏,各种社会运动高潮迭起,各种骚乱事件层出不穷,种族间的暴力事件比比皆是,社会发生了大分裂。也正是从这时期开始,1924年德裔犹太人、青年哲学家霍勒斯·卡伦所首创的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思想又以新的面貌重新活跃起来。多元文化主义不仅主张不同的文化共存,而且还要要求承认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性并且平等地对待他们。(徐剛,2016)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兴起解构了以白人文化为中心的多元文化论,激发了美国各种群的族裔意识,赋予了他们在美国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权利,争取属于他们的话语权。华裔美国文学也在多元文化的思潮中蓬勃发展,华裔作家们借助文化作品塑造了经典的人物形象,为华裔争取话语权。

三、多元文化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人物形象转变

华人移民美国第一波浪潮从1848年加州发现金矿开始,当时大批华人和全球淘金者一同涌入美国。华人吃苦耐劳的特性,让他们敢于从事高危的工作,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却备受歧视,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随着民权运动的兴起,第二波移民美国的华人以“洋插队”的留学生为主。在经过顽强的打拼和个人努力之后,不少人获得了美国学位和绿卡,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因此他们渐渐为发出自己的声音,获取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而努力。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作为美国华裔政治诉求的工具,一些经典作品塑造的人物体现了华裔在美国的奋斗历程和为族裔争取权力,发出自己声音的历史。

(一)他者:失语与自闭

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其实就是美国华人的移民史。第一代移民在清末时期,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格局,在与西方世界接触中,各方面处于落后的地步,这就注定了华人一开始便受到歧视的境地。为了改善生活,第一代华人飘洋过海,远赴旧金山挖金,期望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并且荣归故里,过上富足的生活。然而在美国以白人文化为主流文化的社会里,华人为建设美国付出的贡献被忽略,被否认,甚至被视为“他者”。在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兴起之前,华裔作家的作品鲜有出版,只有几部得以出版,如流裔昌的《父与子》,黄玉雪的《华女阿五》,这些作品都流露出了华裔归属美国主流文化的强烈愿望。(徐刚,2016)然而,这些能出版的作品都经过了删减,删去了属于个人意愿的情感表达,加入了美国主流价值和文化。华裔的话语权被剥夺,华裔文学作品不过是披着东方异域风情,符合美国主流文化的美国文学作品。华裔作家作品下的华裔形象也处于失语和自闭的状态。尤其是随着1882年《排华法案》的颁布,法规通过后,大多数华人家庭面临着独自留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和家人团聚的抉择。全国尤其是加州的报刊开始抹黑和指责华人导致了白人失业等很多问题。警察也以各种机会逮捕华人。尽管当时对华人的厌恶极为广泛,但一些资本家和企业家由于经济因素抵制排华法案。受到排挤的华人聚集在一起生活,形成了唐人街。而华裔文学作品中关于唐人街的描写则反应了华裔生活的无奈和被边缘化。华裔美国作家朱路易的小说《吃碗茶》和许忠雄的《家园》呈现了华裔群体生存状况,揭示出华裔在美国生活的艰辛史。在《吃碗茶》中,作者刻画了华人在唐人街的心酸生活,这些单身汉身心备受压抑,由于法案的限制,他们无法回去与妻儿团圆,每天工作完以后孤独地在街上徘徊,或者到潮湿和阴冷的地下室打麻将消遣。唐人街如同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把华人和美国主流社会隔离。人物之一王华基每每收到妻子的来信就知道信中的内容,无非就是妻子叮嘱早点回去,如今故乡对他来说就是回不去的思念。作者以平实的语言折射出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排挤和孤立。小说《龙年》中的主人公弗雷德的梦想是当一个美国作家,但是在当时白人掌控社会话语权的机制下,他无法用笔传递出真实的美国华裔生活。

在民权运动兴起之前,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华人形象一直被主流媒体扭曲,华人移民被认为是来自东方的异教徒,是美国的局外人。华裔作家试图从文学作品中探寻华人对建设美国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证明美国华人的合法性,从而获取话语权。小说《家园》通过华裔主人公对家族历史的寻访,重现了当年华人在美国艰苦奋斗的历程,从而将这一段被美国主流媒体所忽略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唤醒华裔群体的集体记忆,反抗美国主流媒体话语霸权,将华裔从失语的状态拯救出来。

(二)自我:觉醒与融合

20世纪60年代随着民权运动的兴起,多元文化意识开始渗入人们的观念里,以及第二代移民质量的提高,长期以来被边缘化的华裔族群开始民族意识觉醒,积极参与到美国主流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不同于第一代来美国谋生的华人,第二代华裔在美国出生,并且接受美国的教育,他们认可美国的思想和观点,从小就认为自己就是美国人,但是主流白人并不接纳和认可他们,依旧认为他们是外来的移民。成长在这样充满矛盾的环境中,华裔二代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真正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这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充满了疑惑:自己既不是真正的中国人也不是真正的美国人,该如何定义自我。在经过了完全摒弃身上的中国文化烙印,刻意地去融入和讨好白人,最后却发现自己仍然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排挤后,他们开始认识到在白人至上的美国社会里,如果不能坚守自身文化传统,那将会自我迷失。

在《鸡笼中国佬》和《龙年》这两部剧作中,赵健秀的抗争主要通过刻画弗雷德和泰姆这两个华裔青年的举止言行和内心活动来呈现。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青年弗雷德和泰姆都表现出对自己华裔身份的迷茫和厌恶。(徐刚,2016)《鸡笼中国佬》主人公泰姆因为受到黑人民权运动的影响而崇拜黑人拳击手,进而模仿黑人的行为举止,希望以自己的阳刚之气能都对抗主流社会对亚裔男性的歧视和偏见。而《龙年》中的弗雷德拒绝父亲对自己灌输传统中国文化,期望通过自己的反叛而称为真正的美国人。弗雷德和泰姆为了让自己完全美国化而竭力摆脱身上的中国标签,但是他们最终发现美国化的做法并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反而迷失了自我。经过一系列打击后,泰姆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新的认识,无论是模仿黑人还是讨好白人,都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同,只有正视自己身上的文化烙印,才能抵制种族偏见。弗雷德当美国作家的夢想破灭后,逐渐觉醒称为具有强烈中国民族意识的青年。在赵健秀另一部作品《唐老亚》中,主人公经历了两次成长历练,都是在华人家庭对其灌输中国文化教育下潜移默化的结果。在多元文化语境下,赵健秀通过塑造愤怒的华裔青年形象,批判了美国主流社会对亚裔的压迫,并且通过他们的呐喊,发出自己的声音,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展现了华裔少年充满艰辛的族裔文化身份认同之旅。

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多元文化的发展,华裔族群积极融入到主流文化中,同时也激发了女性的参政意识和维权意识,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女孩子更是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融入到主流文化中,拒绝被看作“他者”,为自己应有的社会和政治权力进行抗争。华裔女性面临的困境,伴随着华裔族群所遭受的历史创伤和男权制社会的压迫,因此华裔女性作家的叙事话语具有独特的魅力与内涵。汤婷婷和覃恩美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华裔女作家,她们在中西方文化碰撞和交融的环境中进行创作,反思东方文化,审视西方文化,对华裔的身份认同寻找出路。覃恩美的《喜福会》小说前半部分让母女各自讲述自己的故事,母亲代表中国文化,在美国出生,并且被西化的女儿则代表美国文化。四对母女之间基本没有交集,但在小说后半部分开始,随着女儿们在生活和婚姻中遭受到了挫折,母女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和理解,才迎来了和解,最终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双重文化身份。汤婷婷的《女勇士》以一个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女孩视角,展现了华裔女性身处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之间成长的艰辛过程。赞誉者认为汤婷婷创造性地改写了中国神话,文学经典和民间传说,使其与华裔女性在美国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建构有别于美国主流文化的华裔文化。(徐刚,2016)

华裔美国文学在当代多元化文化语境下迎来了创作的发展期,华裔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中人物印象的转变,探寻了华裔族群的出路。文学人物形象经历过文化迷失的洗礼,最终民族意识觉醒,并且拒绝称为“他者”,用语发出自己的声音,掌握自己族群的话语权,在身份认同路上寻回了“自我”。

四、结语

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伴随着国际政治时事的发展,曲折中摸索着前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反应了族群生存状况。从“他者”到“自我”形象的转变,经历了西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错误导向——族群文化的自我厌恶——族裔文化的正面影响——族裔身份的自我认同。最终作家们在身份认同上认为,华裔美国人的身上既有中国文化的烙印也有美国文化的影子,华裔要善于利用双文化语境,勇于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向主流社会争取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徐刚.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华裔美国文学话语流变研究[J].吉林大学, 2016.6.

[2]王建会. 华裔美国文学批评30年回顾与反思[J]. 英语研究. 2013.3.

[3]弥沙. 美国华裔文学的嬗变:族裔性、文学性、世界性[J]. 黑龙江大学. 2016.6.

基金:2020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概念隐喻视角下华裔美国文学文化意象的汉译研究”,编号:2020KY650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