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途径探究

时间:2024-08-31

吴学英 张娜 张佰顺

摘要:信息化工业社会飞速发展使得理工类课程重要性持续加剧,理工类课程如何发挥自身课程特色和优势,切实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刻不容缓。以《电工学》为例深入研究课程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探讨了专业教师如何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育才效果,以期能为专业课程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更好的开展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理工类课程;途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示码:A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首要阵地,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切实做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促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大局面。课程思政的目的是为了立德树人,但要注意方法和手段,正所谓盐要融于汤才会让人觉得美味,过少或者过重都会显得刻意。如何将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是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理工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课程特色和优势,挖掘隐性、间接的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自身的科技基因和价值观范式转化形成理工类课程独特的育人育才方式。

1理工科“课程思政”的特点

与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同的是,理工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应该更多体现思维、逻辑和方法,因此在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上应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内在联系。《电工学》是高等教育院校非电类专业一门讲授电工技术和和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以《电工学》课程为例,从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爱国情怀与科学伦理四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理工类课程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

1.1格物致知的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科学家在引领科技革命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论,是在探索物质世界、增进自然认知、客观把握事物的运行规律中形成的具有科学逻辑的思维方式。电路分析理论体系中天然蕴含的唯物辩证的方法论正是专业基础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利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天然优势,通过理论学习、应用示范、实验实践及自主探究等方式深入学习工程思维、等效思维、类比思维等,使得课程蕴含的科学思维通过个体思维参与的方式达成内化,对各专业学生的思维发展发挥深远的影响。

1.2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包括科学发展所需要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它源于近代科学实践的=的持续发展且内涵正在不断丰富中。在当今中国,蕴含科学精神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已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成为我国人民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强大武器。教师要充分发挥电类学科史、科学家人物史的丰富教育资源,尤其是科学家的事迹风采,用他们探索科学的过程,追求真理的过程,锲而不舍的精神,来引导和教育学生深入体会科学精神的内涵和本质。

1.3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历史长河保留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在电力系统讲授时,借用习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宣布“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讲好近年来智能电网和清洁能源发展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在此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向学生传递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对其家国情怀的提升。

1.4造福社会的科学伦理

科学伦理是对科学研究活动的道德引导,是调节科技工作者之间、科技共同体与社会之间诸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徳规范。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使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道德伦理问题。理工类课程虽是讲授“自然之理”,但科学技术的掌握运用却有“处事之道”的学问,即怎么运用,在什么地方运用,被什么人运用,都会带来争议显著的科学伦理问题。科学伦理是理工科教师依托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开展实践课程思政的重要着力点,具有极大的亲近感、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专业教师将专业学科课堂主渠道功能发挥最大化,具有其他课程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2理工课程思政育人育才的途径

课程思政要让学生产生共情,课程的“温度”不可或缺。教师需要用心的做好课程思政,促使学生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在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等不同层次产生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实现知识建构、能力培养和精神塑造、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笔者认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课程思政春风化雨式的育人作用,需要统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2.1统筹抓好教师能力培养

教师应正确认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长久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始终放在思政课堂,电工学课程教师大多数均为电类工科教育背景,接受的教育也是电学之理论,大学思政教育仅仅局限于思政课堂,直接的限制了教师整体的德育能力。而电类科学反应事物的运行机理具有客观性且超越意识形态,具有普遍性,使得电工学课程无预设思想政治立场。但电类科學的使用却掌握在人手里,而人是否拥有正确的专业伦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保证知识传授的同时,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国际形势,拓展文化、历史知识,结合电类专业问题自然地、有针对性的融入思政内容。教师只有知识体系多维度的提升,才能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自觉地将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放到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真正的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2.2统筹抓好思政融入课程

教师需要认识到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的把思政课的部分内容直接搬到电工学的教学中来,而是要顺势而为,自然融入,只有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自然而然的接受,真正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中来。依托电类学科领域知识和实践方法,深度挖掘电工课程中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爱国主义与文化自信、科学伦理等价值范式,将其嵌入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融合,逐步摆脱单向灌输等传统教育方式的路径依赖,全面提升电工课程思政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讲授集成电路之时,结合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兴、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出口管制的案例,设立课堂讨论与互动,使其认识并理解即便在全球产业链分工完善的今天,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科技软实力,掌握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才能在大国博弈中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2.3课程思政特色教材编写

理工类课程内容应用性更强,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应当与实用相结合,结合课程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融入其中。现有教材多以理论讲述为基础,缺乏思政内容,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面向工作岗位融入思政元素,同时进行特色教材的编写。与传统教材相比,具有思政内容融入的教材要立足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将岗位案例与理论知识内容相结合,深层次开发思政要点,形成符合专业需要的特色教材,并完善相关资源建设。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无缝衔接,达到润物无声,育人于无形的目的。

2.4健全德育效果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的效果最终还是体现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上,教师应结合课程特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科学伦理。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教师的“立德树人”能力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实际效果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中,确保课程思政效果落地落实。

小结

本文以《电工学》为例,深入研究课程特点和优势,深度挖掘电工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通过抓好教师能力培养,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编写特色教材融入思政资源,建立符合课程特点的思政教育效果評价体系,以期能为专业课程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更好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20-06-15].

[2]张丽.对科学精神测量评价的初步讨论与尝试[D].上海师范大学,2007

[3]杨玮枫,池凌飞,张宏丹,吕秀品,林舜辉,陈敏.大学物理类课程思政融合的探与实践[J/OL].物理与工程:1-5[2021-04-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4483.03.20210409.1404. 004.html

[4]宋小美.新工科下融入课程思政的项目式教学探析[J].轻工科技,2021,37(04):178-179+18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