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杨前江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从中发现,其中的关键节点是“学生”,教学的指向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终点。学生主体地位、学习兴趣、学习情境、学习策略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而反转式问答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所谓反转式问答,指在教学中改变问答方式,由“师问生答”改变为“生问师答”的教学方式。过程中,以教师为编导,学生为主演,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围绕学生的质疑问难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疑中学,在学中疑。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道:“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也就是说,学生不可能没有疑问,告诉他要善于发现疑问,有了疑问,就要学习,直到疑问消除了,这样才知道是进步了。这里,学生主动的质疑问难是学习的关键。
叶圣陶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提到:“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意思是说教师教学是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方法,提升能力,而不是把所有知识机械的“教”给学生。这里的关键是“诱导”,诱惑并加以引导的意思。教学中,教师要改“授予”为寻找时机“诱导”。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要让学生去发现真理,除了要有好奇心之外,更要具有较强的质疑问难的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实施反转式问答。
第一,师生角色反转。即反弹琵琶法。教师由知识直接传授者,变为知识的启发者,问题的解惑者,由课堂教学的主演,化身为课堂教学的导演。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变为知识的主动质疑问难者,由课堂的配角,变成课堂的主演。教师提前谋划好课堂教学剧本,宏观掌控课堂教学节奏。
示例:《愚公移山》
师:【设计剧本】
主题:愚公之愚与智叟之智
方式:分组研讨
过程:1.学生自由选择加入愚公、智叟组。2.讨论愚公之愚与智叟之智。3.思维碰撞:(大智若愚)愚公非愚,智叟非智
生:1.分组;2.寻找体现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依据;3.组内讨论并质疑“愚”、“智”的成立条件;4.组与组之间辩论愚公之愚与智叟之智。
师生:结论:大智若愚。愚公非愚,智叟非智。告诉我们,要从运动的视角观察事物,不要从静止的视角观察事物。
这里,师生角色反转,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实施者。
第二,教师适时示弱。也就是瞒天过海法。即教师故意装着“不懂”,诱导学生充当“师爷”,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解决问题,由教师的弱来反衬学生的强。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设置陷阱(错误问题),让学生发现并修改补充,提升学生自豪感。这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必须对教学内容具有随心所欲的处置能力,弱,其实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
示例:《论语十二章》
师:同学们,“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shuō)乎”(故意设置陷阱)
生:老师您读错了,“说”是通假字,这里不读shuō应该读yuè,“不亦说(yuè)乎”。
师:同学们,“其不善者而改之”,前面一句老师想不起来了,谁能告诉我一下?
生:擇其善者而从之。
这样,瞒天过海,问题反转,教师故意示弱,巧妙的在不经意间掌握知识。
第三,生问师答(或生问生答)。即反客为主法。教学中改变师问生答的常规模式,改为学生提问,教师(学生)回答。当学生担任了“教师”,会立马充满“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浓厚兴趣,而教师转化为“学生”,会深刻体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要义。问,要寻根究底,要问得哑口无言,若“问死”教师,算你厉害。答,要对答如流,若答非所问,就算失败(老师们平时拿着教鞭呵斥学生不会回答问题,不妨试一试成为学生的感受)。其实,“问”与“答”都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示例:《曹刿论战》
1.生问:理解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公将鼓之 ②神弗福也 ③公与之乘 ④下视其辙
师答:①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②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③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④下视其辙 :名词作状语,下车。
2.生问:“公问其故”与“故逐之”中的“故”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师答:不一样。“公问其故”的“故”指原因,缘故;“故逐之”中的“故”是所以。
3.生问:曹刿是如何论述取得战役胜利的原因?
师答: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这里,学生层层深入的直击关键问题,而教师抽丝剥茧的回答问题的核心。
反转式问答的方式很多,关键在问者要“善问”,问者自身要对问题有深刻的领悟,要针对领悟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提问。可以小组讨论后综合小组困惑提问。答者要“善答”,要预估到问者提问的动机和面对的困惑,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解惑。
反转式问答最忌讳的是“泛问”,因问而问,否则就脱离了本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