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金玉 那海峰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的报告明确清晰提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全国人民要「能够负担起全新的历史文化使命,在创造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由此可见,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托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性质、结构、形式、数量等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作为重要内容被提出,这显示出文化资源以产业模式进行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文化;继承;创新;学习
我们公共艺术专业进行教学的方面十分的全面,各个领域都有涉及,但是我们传统教学还是美学理论与美术史论等传统知识,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既包括课程中开设的中国美术史、中国建筑史等理论知识也让学生对中国传统的美术作品樣式、风格及技法等进行研究和模仿;另一方面我们对于现在主流的方面进行教学,主张学生的创新的精神,和科技思想融合。使用的教学手段的模式:是艺术修养的,在课程上体现为初步探索,从实处真听真看的原理角度引导学生们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主要训练学生的审美感悟力和审美创造力但是其中的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当下的课程里在结束当前的专业课程后,课上进行的与课程有关的课业作品或在课业里完成阶段性作业随著课程的结束就随意放置起来。一门课结束后学生就不会再去关心或在更深入的研究学习的内容草草了事。我们应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我刚刚说的大部分学生是为了专业课可以顺利完成,不挂科为主要目的。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纳整理为以下这三大种主要的种类:第一种对美术艺术这一专业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不想更加深入的了解其中的知识,仅仅只是为了能够考上理想大学而选择美术专业;第二种感觉毕业后的就业压力过大,专业学好了也未必就能顺利找到工作,也是我们现在导致很多学生专业课创作能力减退的主要问题症结所在;第三种是对美术艺术发自心理的喜欢也想要进一步的了解其中的知识,工作学习生活中热情高涨,想进一步提升他们自己每一科专业知识能力,这类学生往往专业技术能力很强,但是在就业大军中往往并不能直接抓住人的眼球,吸引就业岗位的注意,可见,只是把大学毕业生美术生送到到各个高中小学去应聘美术老师这一条路,是大大不能满足庞大的美术毕业生团体的就业要求的。拓宽学生就业机会,带动更多学生就业创业可不容缓。
首先要做的就是重头规划和了解美术专业的方向就业,由单一的向师口输送人才转向往市场需要的人才上面转变,把毕业生的就业出口进行拓宽和延长,所以,应该在稳定师范型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拓宽,进行实地需要的市场调研,用全面的指导毕业就业方向和人才培养计划场拓开找到更加符合美术各个专业毕业后就业、创业的渠道和方向。从而开使局部的实验尝试,从偶然性中挖掘开发、精炼出其中的必然性。
其次应该让当代大学生更加具有探索精神,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了解美术市场,知道美术现在的行情,知道市场上现在需要什么样子的人才,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市场上对于我们大学生要求,不断地充实自己,了解社会风向我们应该实施人才战略,激发文化创意。资源并不能天然转化为产业,而是需要一定的机制来实现,这就涉及到文化资源产业化过程中的创意和创新问题。文化资源产业化应以引导消费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通过创新和创意展现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凝华消费者的观感体验。大学生美术艺术产品发展应遵守市场的要求和管理,加强看重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结合各个地方特殊资源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美术产品,通过创新和创意展现美术产品的内在价值,升高广大消费者的观感体验和消费体验。为此,我校应和各地文化景区等展开合作,以人才促进创意,以创意引导。在文化创新上体现出的科技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美术作品,艺术美术类专业的竞争力。文化美术艺术产业类的创新和不断的发展壮大,需要以强有力的科技创新的实力作支撑。不能脱离更不能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要最大程度地将艺术创新和最流行的新型的科技结合,不可以厚此薄彼要相互配合,提高公共艺术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新鲜的事物加入。影响更多想加入的人和企业。
再次我认为可以对公共艺术这一专业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对于艺术有兴趣的人了解明白这项艺术,明白公共艺术这个专业的含义,这样公共艺术专业不仅可以加快发展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创造激情,使我们创作的作品除了放弃还有了更好的去处,当大众更了解公共艺术之后,我校也可以在校附近结合其他大学的公共艺术学生进行集会,学生可以自己根据自己作品的情况来定价,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这样我们的产品也有了新的处理方式。这样学生在课上的进行作品制作的时候也会注重传承与科技交汇、注重市场的交集,更加的了解市场,更加的用心。对于公共艺术专业,这样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效率、效益、质量和产量。学生也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去设计自己的作品,去为了自己的作品进行更多的调查和研究当前社会的主流是什么,可以更好展开学生的眼界。
最后我认为我们学生应该更好地探索,更好地去了解,摸透当今的市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适应社会的变化,丰富自己的经验,要做到学无止境。
参考文献:
[1][周建标] 《中州大学学报》2013年 篇名《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李金玉,女,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专业;那海峰(通讯作者),男,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