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崔鹏
不知道你的感受如何,我明显觉得2022年过得特别快。据说如果人们长时间沉浸在某件事中,那他就会感到这段时间过得特别快。
好多人都觉得过得飞快的一年,很可能是外星高智慧生物让地球转得更快了。
开个玩笑,这事不是外星人弄的。很可能是这一年发生了让很多人都沉浸其中的公共事件。这种公共事件就像个信息黑洞,它的影响力屏蔽掉了所有其他内容。
在这一年,那些耍嘴皮子的“预言家”总会感到非常尴尬—除了黑洞事件,其他没什么可分析的,而那个黑洞对普通人来说又充满了不可知。相信这一年很多神棍大概都改行做直播,靠打赏生活了。
从宏观上看,2022年的经济数据并不特别令人兴奋,如果从体感上讲,好像更丧一点。
当然不同行业的人的差别也是很大的。我就有原先做旅游行业的熟人,现在已经改行开网约车了。由于他对网约车行业并不熟悉,而且可能在这一年新涌入的竞争者过多,他的生意也不太 好。
还记得纳西姆·塔勒布在《反脆弱》里煞有介事地说,城市出租车行业是最不脆弱的吗?看来在普通状态下想象出来的危机应对策略都是不管用的,即使是大师,也只是在扯淡。我那个熟人用菜刀把塔勒布的书砍碎了,扔进了纸篓—还在朋友圈发了照片。
曾经看到过一个新闻,有个泰国人,他买的彩票中了头奖,但他因此自杀了。
为什么呢?原来他把那张中了大奖的彩票放到裤兜里,等发现的时候已经被洗衣机洗得辨认不出字迹了。
人们往往经得住贫困,但受不了一场富翁梦醒来又看到家徒四壁。
好几个认识的人,他们曾在纸面上财富自由过,按照所在公司发放的期权计算,他们的身价接近“一个小目标”了。但在2022年,梦就像那些公司的股价,碎了一地,一切都需要从头来过,不同的是,他们都人近中年了。
最近就業市场出现了很吊诡的场面,技术工人岗位空缺,开出的工资是在上涨的;很多高科技、金融公司开始现象级的裁员,裁员的对象是公司里的中层员工和管理者。
这种剪刀差现象被称为“白领衰退”。它产生的原因是,一方面经历疫情后经济还在缓慢复苏;另一方面,那些充满了在办公桌前敲键盘的人的公司,由于权益市场退潮,融资困难,业务萎缩,被迫大量裁员。
如果一个人是个刚从财富自由梦里掉出来的公司中层,又偏偏遇到白领衰退,那他真是需要点毅力,才可以意气风发地再踏上征途。
另外,应该小心的还有新 进 入职场的公司 人。
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在经济不太好的时间段开始职场生活的人,在若干年后会表现出智商低于其他年份进入社会的毕业生。
我分析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在经济不好的年份,刚工作的人往往更容易迷茫。而在经济增速比较快的年份,人们的工作路径相对是清晰的。
而人是一种目标型动物,很好的方向感会让人收获更多。
所以,这两年的新鲜人,除了多吃点核桃,也更踏实一点吧。
不过,虽然如此,大家真的也没什么好抱怨 的。
看一下1978年之前的100年,甚至150年间,中国人差不多总是处于咱们说的舆情黑洞中,日常生活总是围绕着黑洞。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流传下来的,以那100多年为生活背景的小说都是一种大历史的叙事,普通人只是在那种叙事构架上爬行的蚂蚁。
只有正在看这本杂志的几代人拥有了摆脱信息黑洞的生活。相比前人,我们算是幸运的。
关于大家以什么方式投资股票的事,伟大的巴菲特说过—最好的投资方式,大概也只在70%的时间段里是有效的。
2022年大概就是好的投资方式也失效的年 头。
还记得2021年8月我在这个专栏讨论牛市结束的事吗?不过,在不确定性的驱使下,即使在那时你卖光了手里所有的股票,后面仍有可能作出错误的判断。
美联储在2022年的加息运动是全球权益投资市场下跌的信息黑洞。美国的高通胀其实在2021年就能看出苗头了,但当时高通胀和疫情造成的产业链断裂混在一起,让美联储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而为了平抑近40年来的通胀高峰,2022年的加息运动的幅度和频率都超出了市场的预 期。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是个“随和”的政策制定者,他向来对政府的流动性要求响应度很高。2019年特朗普要求流动性宽松的时候,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迅速转向;2022年为配合美国中期选举,美联储又采取了超级加息政策。
通过这些措施,美国的通胀水平在今年年底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通胀黏性已经显现—部分服务的价格很难上涨,上涨之后价格又很难回落—美国的通胀水平要回到标准的2%,所需的时间会比预期的长,按照美联储最近的暗示,这个阶段可能要延续到2023年年中。
在这个阶段,资本市场的变化可能仍然要看美国通胀是否符合人们的预期,以及美联储会不会干出什么出格的事。不过从长远来讲,我怀疑美联储会继续把流动性水平加上去。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美国政府能够正常运转,并且在两年后的总统大选中交出一份不错的经济答卷,好让自己“蝉联”一届。
美国国债总额在今年10月已经达到了31万亿美元,这是个非常可怕的数字,以至于每年财政部的利息都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想要还旧债,就需要发新债来顶上去。但发新债需要一个相对低利率的环境,而且要一直延续下去。其实从长期来说,这么运营的政府在一定情况下总会出问题,但暂时它还是会这么做。
由于美联储处于上述情况,很多市场参与者判断,到2023年第一季度之前,市场会见底—投机者们准备在那个恰当的时候重新回来。但谁说市场见底之后就一定会反弹呢?有没有可能,指数像一条死狗一样再趴上两年?说不准。
猜测市场反弹,然后进行所谓的抄底,本身就是非常不靠谱的事。
和美国货币政策制定者的两难不同,中国更多面临着通缩的问题。由于目前特殊的社会管理方式问题,民间投资意向是比较弱的。其实现在内地的流动性已经够宽松的了,但是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欲望不够高,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存在,甚至会对整个经济体的器质性问题产生负面影响。
不过随着疫苗的普及、有效新药的研发,当然更重要的是病毒毒性减弱的程度可能已经到了决策者的容忍范围之内,相信内地社会的管理方式会发生改变。之后可能出现一个经济复苏过程。
投资者还是应该保持一种小步慢跑的状态,就像从海滩上捡拾那些好看的贝壳一样,逐渐收集手里的筹码—收集的标准就是,那些性价比足够高的股票。
这种事曾经发生在2012年到2013年。回头看看那时的市场—波动不大、性价比高的股票到处都是,那才是价值投资者的春天。
还是巴菲特那句话,70%管用的方式,是因为它只在70%的年份管用,所以它还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违反一般认知的是,黄金和白银的价格在美国和欧洲的通胀如此之高的情况下并没有跟着上涨。很多评论者的解释是,美元价格上涨造成以它们计价的物品都会出现下跌。这种看法真是蠢透了。
其实美元指数上涨从2021年年初就开始了,2021年美元指数上涨的幅度比2022年还要大,但当时黄金和白银的价格也是上涨的。
纵观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不到50年,黄金价格和美元加息并没有对应关系。
那黄金为什么下跌?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不由想到熟悉的一位伟人对政治的解释—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
对黄金的投资也是如此。就像大家所知道的,黄金是不会产生现金流的,其工业用途也基本因为价格被阉割掉了。黄金之所以值每盎司1700美元,就是取决于有多少人相信它值1700美元。如果相信黄金有价值的人变多,黄金的价格就会上涨,如果相信黄金有价值的人变少,那么价格就会下 降。
这其实更像某类宗教,也许你可以把这种投资叫作信徒投资—你相信它,就投它,然后就看和你同一价值观的人会不会变多(更确切地说,是相信的人投入的钱的总量变化)。
黄金的价格之所以在这次高通胀周期没有上涨,更重要的原因是黄金信仰遭遇了竞争者。
竞争者中的一股新力量是数字货币。虽然数字货币仍然是令人难以理解的“0”“1”游戏,但的确有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投资中,并相信它未来一定能带来无限量的财富—这听起来有点像《大话西游》里说的,至尊宝一定会驾着五彩祥云来接你,且的确有不少人相信。
另外,一个更保守的信仰,就是美元本身。倒不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前景那么值得被看好,而是在疫情和流動性收紧的背景下,其他的地方可能变得更糟。日本经济的萎靡状态,俄乌冲突给欧洲带来的能源和安全问题,以及英国机会主义者上台,都促使美元指数急遽上涨。
不过预期美元的升值趋势在2023年会有所改 变。
在这还是要奉劝一句,作为一个所持有的资产90%以上是人民币的公司人,有少量美元存在账户里也许不是坏事,但如果你想投机美元升值,将是件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这里面有好几道关卡—美元买进卖出的差价,以及你不可能掌握的买进卖出的时机—足够你损失掉所有的偶然收入。
我曾经相信过炒汇是个理财方式,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这真是个独到的败家之路,我所见过的短期汇率买卖者,没有一个长期收益能达到内地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水平的。
当然,还有数字货币。
我依然坚持对有这种信仰的人采取嘲笑态 度。
我接触过一些投机数字货币或者指导别人投资数字货币的家伙,直率地说,这是一帮烂人—这是个群体印象,也许里面也有好人,但总体上分辨不出来。为了获得收入,他们撒谎、做事没底线。如果一个投资者和这些人混到一起,将是件非常糟糕的事。
而且,投资者没必要弄清数字货币复杂的原理,它们只是流动性的应声虫而已,只要流动性降低,这个市场就会出现衰退,而且由于不少投机者运用了杠杆,在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的时候,数字货币的某个分市场就可能出现坍塌。
总之,聪明人会离这个领域远一点的。
虽然我们会提到房地产,但首先要明确一下,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投资的,这是我们的大前提。
2022年大概是我印象里房地产业最难过的一年。这种难过程度已经达到了,在今年下半年政策当局频繁出台施救政策后,不少房地产公司仍然向破产边缘滑去。内地很多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都在跌价。
但是另一方面,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大部分位置比较理想的二手房并没有降价,甚至在每一次疫情反复又收敛后出现一次次价格上涨。
其实在经济环境比较好的中心城市,房地产价格比较坚挺,在经济环境差一些的城市,房地产价格和高峰时期相比波动性会比较大,这种现象六七年前就比较普遍了,只不过在经济周期的低谷呈现得比高峰时更加明显而已。
人类就是一种聚集性的动物。在聚集的关系中,他们会自发形成各种市场,各种经济机会的汇集又对人群的聚集产生正反馈。
技术的发展,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人们能聚集而又长久地过上舒适的生活。
1980年,北京人口才900万,体感拥挤程度已经让我接近窒息。而现在据官方口径,北京拥有2000万以上人口,实际上我看到的根据手机信号、消费数据等分析得出的结论,北京的存续人口大约在4000万—但此时体感拥挤反而不那么强烈,这就是技术对城市起到的作用。
中国人的聚集过程还没有完成,随着经济增长,主要生产人口会聚集到几个大城市群,在这些地区,房地产价格仍然会上涨。如果你是个希望有所成就的公司人,最好也加入到这个聚集过程 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