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王馨赟 王光云 王雯菲 王雪奇
摘要:古诗词承载灿烂的中华文化,陪伴每一代中国人成长。由于受到种种因素影响,古今语音有很大差别,使得古典诗词的教育和传承中出现许多问题。以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为例,发掘所选诗词中的错误注音及易错读音,并结合部编本中小学课本中诗词注释,探究古诗词规范读音。
关键词:古诗词;古今音;读音规范;《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一、前言
近几年大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古典诗词焕发新的魅力,与之相关的文艺表演和综艺节目越来越受关注,人们也更加重视下一代的古典诗词教育。规范读音的工作正是传承古典诗词的重要环节,正确的读音有利于学习者记忆诗词,理解诗词,感悟诗词。
然而在时间、地域、政权更替、文明进程等因素的影响下,古代语音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各版本诗词读本注音也有很大不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统称《作品选》)中就存在一些注音问题。同时,对于诗词读音的困惑和思考不仅存在于大学课堂,基础教育教材中的古诗词单元也面临同样的情况。部编本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个别字读音的分歧、生僻字和多音字未注音、通假字的标注等问题都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
在此情况下,为使古典诗词得到更好的传承,有必要从源流上梳理部分存在读音问题的字词,探究读音分歧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规范读音的建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古代诗词读音的认识,传承诗词语言的韵味,帮助中小学生“会读诗,读好诗”,使人们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追溯中华语音的历史源头,增强文化自信。
二、作品选和教材所选诗词中需注意的读音
(一)要注意对字词意思的正确理解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萧关逢候骑”中的“候骑”二字的读音常常是误读的对象,部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对“候骑”的注释为“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1](P.61),《作品选》也同样解释了“候骑”的意思,但教材和《作品选》都未标注这二字的读音。
在日常的课堂上,教师发现有学生会将“候”读作“hóu”。这是因为很多学生认为与“侯”搭配的词语一般表示官职,“候”则通常表示时间、节气等含义。根据诗中内容,“候骑”指一种负责侦察、通信的官职,所以学生在不知道“候”的其他含义的情况下,容易将其视为通假字,但“候”并不是“侯”的通假字。“候”在《说文解字》解为“伺望也。从人矦聲。胡遘切”[2](P.162)。可见“候”的本义为守望、侦察,当它作为名词的时候,便是指“边境守望、报警的官吏”,可指侦察兵,因此“候”不是“侯”的通假字。“骑”这个字的读音也有争议。“骑”古音读作“jì”,是一人一马的合称。如今随着民众阅读需求的变化和字音简化的需要,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将读音统一为“qí”,“jì”这一读音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但也有研究者认为保留“jì”的读音或许可以避免白读的失韵。
(二)加强对诗句整体含义的把握
在不了解句意的情况下,师生容易被多音字难倒。因此理解句意对于读准字音极为重要。以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和杜牧的《泊秦淮》為例。
杜甫的《春夜喜雨》是部编本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诵读诗歌,其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句中的“重”为多音字,有“chóng”和“zhòng”两种读音。教材对于“花重”的解释是“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3](P.109),所以这里的“重”是沉重的意思,花经过一夜春雨的浸润,吸收了许多水分,理应是沉重的,读作“zhòng”。《作品选》中的解释是“花枝饱含雨水,故曰重”[4](P.135),此处 “重”也是沉重的意思,应读作“zhòng”,而不能读作“chóng”。
杜牧的《泊秦淮》被选入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开头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笼”字在字典中有两种读音,作名词时为“lóng”,如鸟笼;作动词为“lóng”,如笼罩。这句诗的意思是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由此可以看出“笼”在这里不能作名词,翻译成笼子、鸟笼等意思,它应该用作动词,意为笼罩,读作“lóng”。
漫无目的、不知其意的背诵意义不是很大。传承古诗词本质上是传承其背后的文化,因此理解句意至关重要。纠正此类字词读音,也是在纠正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领悟诗歌内在意蕴能够修养身心,这远比干巴巴地记忆重要。
(三)要注意古今字形和词义的演变
古诗词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中小学语文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板块,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古诗词的读音发生了极大变化,很多古诗词中字词读音至今仍存在争议。“通假字”与“古今字”的辨别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而中小学教科书并未对通假字和古今字做出明确的区分。“通假”指的是“通用、借代”,通假字也就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原本的字,原本的字与替代字往往出现于同一时期。古今字是同词异形且有区别意义的一组字,今字在古字的基础上衍化而来,二者出现在不同时期。下面以杜甫的《望岳》中“荡胸生曾云”中“曾”字为例,进行阐释。
杜甫的《望岳》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二首,选自《杜诗详注》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荡胸生曾云”一句中的“曾”字,课下注释为“曾,同层”[5](P.118),学生读到这里会困惑“曾”应读“zēng”还是“céng”。要明确“曾”的读音,需从其词义入手。朱东润版本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统称《作品选》)对此句诗的阐释为“望见山中层云叠生,舒展飘拂,心胸像经过洗涤一般”,其中“曾,同‘层’”[4](P.101),由此推断,“曾”在此诗中的读音应与“层”字读音有一定联系。然而无论是教材中的注释,还是朱东润《作品选》中的注释,他们都没有详细解释“曾”与“层”之间的关系。
在《康熙字典》中,“曾”字“又與層通。【後漢·張衡傳】登閬風之曾城兮。【文選】作層城”[6](P.505)。“层”在《康熙字典》中“又【增韻】級也,古通作曾。【史記·司馬相如傳】坌入曾宮之嵳峩。”[6](P.300)可见“曾”“层”是“古今字”,并非“通假字”。
中小学语文教材对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区分不明确,课本注解通常对整句带有通假字的诗词直接进行阐释,很少将其中的通假字或同字单独罗列出来进行解释,因此“通”和“同”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容易造成学生对字音的误读。
(四)通过平仄韵律把握正确读音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被收入部编本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下者飘转沉塘坳”一句的“塘坳”在《作品选》里解释为“低洼积水处”[4](P.136),语文课本的注释为“水势低的地方”[7](P.125)可见对于“坳”的释义基本一致,然而两者标注的读音并不一样。《作品选》中注音为“āo”,语文教材的注释中“坳”注音为“ào”。《康熙字典》里“坳”的解释为:“【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交切,音凹。窊下也。【莊子·逍遙遊】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爲之舟。又【集韻】於敎切,音拗。義同。” [6](P.226)。有学者指出,“坳,亦平声肴韵字,於交切,应念āo。”在诗中“除‘号’属平声豪韵外,‘茅’‘郊’‘梢’与‘坳’都是平声肴韵字。这几句诗,韵押得好好的。有人将‘坳’字与拗口的‘拗’相混,读成去声ào。”[8]由此可见,根据诗句的平仄规律,“下者飘转沉塘坳”的“坳”读为“āo”。
杜甫的《春望》被收入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诗中“浑欲不胜簪”的“胜”字读音也有争议。“胜”是常见的字,一般读作“shèng”,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容易忽视对其读音的探究,常常习惯性地读第四声。实际上,“浑欲不胜簪”的“胜”的读音应为“shēng”。《作品选》的注释中,“簪”是男子束发用的长针,“不胜簪”指“插不上簪”,意思是男子束发时插不上簪。在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注释中,“不胜簪”也解释为“插不住簪子”,并且明确了“胜”的意思是“能够承受,禁得起”。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第四册指出,“胜”读“sheng”,阴平声,此时为动词,用于名词的前面,表示“禁得起”之意,与《水调歌头·中秋》的“高处不胜寒”的“胜”读音一样。此外,遵循唐人五律平仄的典范,尾联两句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胜”字当为平声。内在的音乐性是古诗词最大的魅力之一,忽视平仄,更改古音,不利于人们感受古诗词的韵味。
语文教材应尊重并强调平仄押韵问题以便于师生进行教学活动,不要过分追求所谓现代的规范而破坏诗歌语言的韵味。
(五)重视古音中的罕见读音
1.倩
“倩”字除了“qiàn”这一读音之外,还有一个读音“qìng”。“qiàn”读音使用较多,“qìng”使用较少,因而人们常常会忽略后者。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中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的“倩”就读作“qìng”。这首词被选入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中,课本中“倩”注音为“qìng”,解释为“请人代自己做”[1](P.152)。《作品选》也给“倩”标注“qìng”音,意为“请托”。[9](P.58)在王力先生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中,当“倩”读音为“qìng(庆)”时有两种意思,一种指“女婿”,如《史记·扁鹊传》:“黄氏诸倩”,另一种意为“请别人代自己做事”,如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笑倩旁人为正冠”。[10](P.306) 叶嘉莹认为“‘倩’,就是‘使得’。我就叫悲哀的风把我亡国破家的眼泪吹到北方的扬州去(扬州在江北)。”[11]以上四种说法基本一致,“倩”在表示请人代自己做事时应读作“qìng”。仅仅因为“qìng”的使用频率不高就将两个读音并作一个读音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2.饮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中的“饮”的读音也需要强调。这首诗被选入了部编本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課本标注出“饮”的读音为“yìn”而非“yǐn”,表示“宴请”[12](P.138)。此句可译为:主帅所居的营帐中摆好了酒,宴请返京的客人。王力版本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中当“饮”读作“yìn(印)”时,意思为“给……喝”[10](P.463),与课本中的解释基本一致。以上两种说法都支持“中军置酒饮归客”中的“饮”读作“yìn”。师生在教学中看见“饮”会习惯性地将它读成“yǐn”,忽视另外一个读音,这是错误的。
多音字的不同读音使用频率有差异,常见的读音会影响学习者对字词读音的判断。由于不同读音一般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且这些读音有时也与诗句的平仄有一定的关系,教师面对此类情况时不能够含糊其辞,否则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诗词。
三、古诗词规范读音的意义
当前中小学课本倾向于给字形复杂的字词注音,它们常常既不是多音字又不是通假字,读音上面并没有特别大的疑难。反而一些看似常见的字,在古诗词中的读音可能与常见读音有很大的不同。中小学教材没有明确这些字词的读音,师生都会出现误读问题,甚至“将错就错”。朱东润版本作品选中的先秦部分注释注音详细,但唐宋诗词的注音较为简略,部分读音至今仍有争议,大学生的学习与研究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古诗词读音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北大孙玉文教授认为应适当保留旧读,这对推广普通话有促进作用。叶嘉莹先生也表示不按照古人声律、用普通话读诗,会破坏诗的美感。传承古典诗词应当保留部分旧读,尤其是关系到字词句意和平仄和谐的读音,如果忽视这部分,用错误的读音读,将会破坏诗境,不利于人们学习古典诗词。
合乎声律的读音反映了诗人的创作思维,与诗词意境的形成密切相关,今人能通过古老的读音进入古人的世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典诗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 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07.
[2] (东汉)许慎撰. 注音版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2015.06.
[3] 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 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六年级 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
[4]朱东润主编.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中编 第一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06.
[5]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 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七年级 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1.
[6] (清)张玉书等编纂. 康熙字典[M]. 北京:中华书局,1958.
[7] 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 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1.
[8] 张仁贤.希望《现代汉语词典》不要再支持“读白字”了[J].文教资料,2011(36):262-266.
[9] 朱东润主编.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中编 第二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06.
[10] 王力等原编;蒋绍愚等增订.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第4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07.
[11] 叶嘉莹,杨爱娣.叶嘉莹讲女性词(二十二)[J].文史知识,2020(11):60-65.
[12]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 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九年级 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1.
基金项目:2020年扬州大学大学生科创基金资助(项目编号:X2020000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