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黎晓燕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深入校园,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的赏识教育被广大教师广泛运用,这不仅是对新课程改革的落实,也是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有力举措。但是,由于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大部分教师并未能正确运用“表扬”手段来实施赏识教育。因此,运用好“表扬”这一教育教学手段以便使其发挥对学生的鼓励和促进作用,成为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面对的重点。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巧妙采取表扬的技巧:恰当表扬、明确表扬、丰富表扬、真诚表扬。只有教师做到真诚关爱每一位学生,运用好“表扬”这一教学艺术手段,才能使它发挥巨大的效应,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赏识教育;表扬;高效
当前新课程教育理念倡导激励性评价,它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表扬就是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表扬,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能挖掘出学生身上蕴含着的巨大潜能。现在,赏识教育这一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并被广泛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之中,然而一部分教师对这一理念的理解缺乏正确认识,在表扬不当的海洋中漂浮,因此教学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这部分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表扬对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他们也许只是为表扬而表扬,表扬过多过滥,表扬流于形式,表扬单调呆板,表扬苍白无力,表扬泛泛而谈,指向不明……实际上,这样的表扬于学生而言毫无意义,更别提发挥赏识教育的激励作用。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赏识教育”,正确运用表扬这一教育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发挥起激励性评价的积极作用。那么,语文课堂上教师具体应该怎样做呢?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妙用表扬技巧,才能收获实效。
一、恰当表扬
语文课堂上,当学生难得受到老师的当众表扬时,这样的表扬对他而言价值连城,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甚至影响他的一生。但是,一旦表扬泛滥,,多次表扬对他而言也只是“家常便饭”,丝毫激不起他的兴趣,甚至可能引起他的反感。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表扬时要把握好一个“度”,恰当即可。如果学生的口头表达比平时优秀,我们要马上进行表扬;如果学生对问题的个人见解独到,我们要马上进行表扬;当学生的作业字体比平时工整,我们要马上进行表扬;当课堂气氛沉闷,學生状态不佳时,我们也可把握机会运用表扬来调节气氛。
二、明确表扬
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扬不是一场作秀,实质是为了进步。然后,语文课堂上,我们总是只能听见:“嗯,你真棒!”、“你真聪明!”、“你回答得真好!”。那么,“棒”在哪里?“好”在哪里?我们的老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明确点评,学生根本无法知道自己哪里“棒”,哪里仍需改进。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表扬不能只是简单的一句“棒”,而应明确优缺点,根据实际提出针对性建议。譬如:有的学生上课发言积极,要表扬他勇气;有的学生文笔优秀,要肯定他的语言积累;有的学生近期有了进步,要肯定他的努力;有的学生思想深刻,要表扬他善于思考。这种有针对性的表扬不仅激励了被表扬者,而且有助于勉励其他学生。
三、丰富表扬
前面一句“你真棒”,后面一句“回答得很好",这样的语言既单调也无力。长期在这种语言环境下生存的学生,对种表扬已无任何新鲜感,甚至产生厌烦心理。为了使表扬发挥其鼓励作用,我们应力求表扬的形式多样化,使学生乐于接受,产生其刺激作用。表扬时,我们不仅可以进行简单的口头表扬,还可以进行适当的书面表扬或物质鼓励、精神表扬,方式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口头表扬可以当面表扬,也可以由其他学生或家长传达,可以点名表扬,也可以只表扬事迹,可以表扬个体,也可以表扬集体;书面表扬可以张贴光荣榜,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可以写在作业本上,也可以通过书信传达;物质表扬可以颁发奖品,也可以颁发奖金。对学生的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微微的点头等,都是一种精神表扬,它传达的是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尊重和信任。因此,我们采取灵活多样的表扬方式来提高赏识实效。
四、真诚表扬
教师要真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而且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表扬学生也一定要真诚实意,从而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表扬不是单纯的表面评价,而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真实交往。一且教师的表扬流于形式、虚情假意,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受到影响,表扬的激励功能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教师要真诚实意地表扬学生,把充满关爱、充满期待的内心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受到老师的感染、鼓励,激发出他们的潜力。充满情感的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亲切的态势语言,都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如此真诚的评价才会增加亲和力,更能让师生产生心心互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虽然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我们进行激励性评价,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学生的缺点。在课堂教学时,学生的缺点暴露出来了,我们必须进行适当地引导,让学生更正。真正有效的教学,是把表扬和批评相结合,发挥长处,避开缺点。表扬这一有效的赏识手段,需要我们教师运用技巧才能达到高效,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
参考文献:
[1]崔学鸿.赏识教育初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2]蒋璟.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5年9期
[3]徐艳.考试周刊,2016年28期
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第三中心小学 广东 广州 5109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