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陈季同: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

时间:2024-08-31

李海艳

摘要:作为“现代东学西渐第一人”,陈季同致力于直接用外语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社会、政治 ,竭力纠正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偏见、误解与歧视 ,呈现了丰富多彩的 “中国形象”。陈季同的努力, 改变了晚清中西文化传播的单向模式,为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陈季同;中西文化交流;东学西渐

一、风云人物——陈季同

陈季同,何许人物也,为何被称为“现代东学西渐第一人”?查阅现有的研究,便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陈季同,字敬如,号三乘槎客,福建福州人,与辜鸿铭、林语堂二人合称为“福建三杰”,都是闽籍“中学西传”的先行者。陈季同是清末时期的风云人物,他是翻译家,为了改变西方对中国的错误认识,他开始翻译中国经典名著,并极力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他是外派留学生,是文学家、外交家、改革家,也是封建王朝的维护者……但无论是翻译还是著作,他始终秉持一个宗旨: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消除西方对中国的偏见,让西方正确地认识中国人,真正地了解中国社会及其文化。因此,陈季同成了近代第一个使用西方文字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的中国人。

就陈季同的一生而言,他在多个领域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成就,后世的研究者从译介学、形象学、文化等多个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但值得注意的是,就中西交流这一角度来说,研究者屡屡提起的多是他在近代中西交流上所做的贡献。他不仅将“中学西传”,用西方文字把中国文化传向海外,也坚持“西学东传”,引进西方先进文化以变革当时落后保守的中国。作为精通法语和英语的外交官,陈季同在欧洲文化和政治圈内工作、生活了很长时间,与西方一些政要人物、贵族人士等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在清末的一些重要外交活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被遗忘的先驱——陈季同

在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中,一直伴随有两股潮流的相互碰撞。一方面是逐渐将西方先进的思想和制度引入中国,即所谓的 “西学东渐”;另一方面,则是逐渐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向海外,即是“东学西渐”。就“东学西渐”的历程而言,陈季同、辜鸿铭、林语堂三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关键人物,他们三个都直接使用西方文字撰写著作,或是用外语翻译中国经典著作,并将其推销至海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可以说,只有他们三人的作品是真正在西方畅销过的。据记载,陈季同的西文著作在西方畅销的时间甚至远远早于辜鸿铭和林语堂,在西方文坛声名鹊起,毫不夸张地说,在晚清中西交流活动中,没有谁能比陈季同更出名。相比之下,陈季同才是当之无愧的“中学西传”第一人。但这样一位为中西文化交流画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时代先驱,竟长期游走在晚清名人词条名录之外,其影响力还及不上辜鸿铭、林语堂、林纾等人,不得不说这是晚清中西交流史上比较奇特的一个现象。目前,辜鸿铭和林语堂二人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已毋须赘言,有关二人的文章、著作等也十分丰富,但陈季同却在历史的洪流中湮没无闻,被人们所遗忘了。

三、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突破者——陈季同

晚清时期的中国内忧外患,清政府逐渐衰败,西方列强迫使清廷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了西方国家眼中软弱落后、可怜、保守的对象,被其欺侮、蔑视,逐渐失去了与西方国家进行平等谈判的机会。在西方列强的强制压迫下,一些知识分子满怀着强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开始睁开眼看世界,努力学习并引入先进的西方文化和制度,将其介绍给中国人民,以变革当时中国落后保守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西学东渐”的趋势逐渐兴起。但在这股“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中,陈季同却独辟蹊径,保持着难得的清醒意识开始向世界推崇中国文化,纠正西方对中国的偏见、误解与歧视,用所学的语言努力地向世人讲好中国故事,身体力行地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成为“现代东学西渐第一人”,极大地推动了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

(一)改变了晚清中西文化传播的单向模式,塑造了中国人参与中西文化交流的模范形象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始终缺乏真实、客观、公正的了解,而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大部分都来自一些旅游者或来华传教士一知半解的文本记录。18世纪前期,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主要呈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中国视为封建专制、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落后国家;二是将中国视为理想、奇妙的国度。然而,18世纪后半期至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运衰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下降,那些如“乌托邦”一般的中国乐土形象被人们所掩盖,随之出现了许多对中国的负面评价。在那些旅行者、传教士的眼中,中国成了落后、野蛮之国。比如,在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一书中,作者詳细描绘了中国人的26个特性,但他对中国人特性的描述多是像漠视时间、拐弯抹角、缺乏诚信等负面的词语,这就造成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社会认识的丑化和歪曲。

与此同时,由于种族、语言、地域、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原因,西方国家带着一种宗教偏见,再加上对中国本身存在误解,始终以一种胜利者的傲慢姿态来审视中国社会,总是以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来看待中国。因此,当文化交流的双向性本质被忽略时,它们的文化输出根本不需要反馈,更不用说彼此学习和共同进步了,这种文化输出在交流中往往更具侵略性。这种文化帝国主义笼罩下的西方文化的单向交流形式,也成为清末中西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此外,西方文化的引进也使得中国社会思想和科学技术落后的问题更加突显,从而加强了人们的民族危机感,使人们更加意识到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开始顺应“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但却忽略了“东学西渐”的重要性。这种状态还进一步导致西方文化在中国土地上的迅速扩张,并持有更加活跃的姿态,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

作为一个在欧洲工作、生活了很多年的中国人,陈季同亲眼目睹了西方社会对中国人的种种歧视,怀着强烈的愤懑与爱国之情,陈季同开始执笔向西方介绍真正的中国,积极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在他的著作中,他以西方人能接受的方式向他们介绍中国文明,使之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借以消除他们对中国的片面认识与偏见,还原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

陈季同的文化传播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前二十年旅居欧洲,主要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主要作品有《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中国故事》、《黄衫客传奇》、《巴黎人》、《吾国》等。后十几年定居国内,其主要精力转向传播西方文化,并和弟弟陈寿彭一起创办维新刊物《求是报》。通过翻译书籍和创办刊物,他将西方政治文学和法律观念带入中国,促进了晚清文学观念的革新和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传播。

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没有使陈季同成为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并没有一味地美化中国文化而贬低西方文化,几十年的旅欧生涯使陈季同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中西文化的迥异,因此他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是非常理性、宽容的,对其所取得的成就也十分赞赏。從这一角度来说,陈季同堪称绝佳的文化使者,他改变了晚清中西文化传播的单向模式,塑造了中国人参与中西文化交流的模范形象,对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流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打破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语言障碍,为中国人开创了使用西方文字介绍中国文化的先例

由于在欧洲工作、生活了很长时间,陈季同精通英文、法文等四种语言,他在法语方面的成就在中国清末时期基本无人能及,并且他对西方文化以及中国文化都有深刻的了解。因此,为了让西方真正地认识中国,他开始用法文撰写书籍,以西方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介绍中国的社会文化,第一次从既是中国又是世界的视角出发,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打破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语言障碍。

陈季同一生用法语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的著作,从1884年第一本外国著作出版到1904年最后一本著作的出版,前后共计20年。他的成名作《中国人的自画像》自1884在巴黎出版后,在当时一度引起轰动,被誉为 “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所写的关于中国社会的书”,为中国人开创了使用西方文字介绍中国文化的先例。他的法语作品还被翻译成英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丹麦语等其他语言,成为当时西方炙手可热的作家,也是第一位著作畅销西方的中国作家。

四、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陈季同

陈季同打破了晚清中西文化交流传播的单向模式和语言障碍,为中国人开创了使用西方文字介绍中国文化的先例,为林语堂、辜鸿铭等后者树立了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典范,帮助曾朴走上了译介学的道路。同时,陈季同作为一名外交官,以他的外交手段、个人魅力和法文作品等积极谋求西方世界的对话、认可和支持,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为晚清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一)努力融入欧洲文化圈内,以实际言行改变西方对中国人的不良印象

陈季同长期工作、生活在欧洲,作为一名外交官,他经常受邀参加各种晚会、庆典等活动,也经常出入欧洲上层社会的沙龙,在各种文化场合做有关中国的讲座,努力融入欧洲文化圈内,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生活,。再加上他通晓法文、德文等多种语言,为人风趣幽默,善于结交,一度成为当时欧洲外交界与文化界的活跃人物。陈季同始终以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形象活跃在西方的外交舞台,让西方民众真实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幽默、智慧和魅力,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不良印象。

(二)通过写作介绍中国文化,淡化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陈季同写作只有一个目的:纠正西方对中国社会的错误认识,让西方国家真地了解中国。在陈季同所有的著作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强烈的爱国之情。正如他在《中国人的自画像》中所说的:“如果有时受论题的影响,我竟至于表现了对自己祖国的偏爱,在此先请求大家原谅,请求所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们的

原谅。”在他的著作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其中的愤懑情绪,他总是执着地向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读者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读者感受我们泱泱大国的丰富内涵。每当有欧洲人对中国产生偏见和歧视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做出解释、反驳,力求改变西方读者对中国社会的偏见,真正认识并了解中国。

在《中国人的自画像》一文中,陈季同也理性地介绍了中国的宗教、哲学、婚姻、家庭、教育、价值观念等,一再强调中国的文化起源和家庭观念,展现了中欧不同的文化特征。由于这些作品都是基于中国人的真实叙述,因此在当时的西方国家很受欢迎。此外,这些作品都是从国家和世界的角度来创作的,而陈季同在当时的西方已经颇具盛名,因此,他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三)积极展现外交才能,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作为一名外交官,陈季同积极活跃在外交舞台上,在幕后的谈判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他在外交方面的贡献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在留学期间随日格意到英、法、德、奥四国游历,并向清政府报告考察详情,以便帮助中国进一步了解欧洲国家。

第二,拟定、翻译外文文书,在社交场所担任翻译。陈季同的丰富阅历使得他熟练掌握政法律例,并且通晓多国语言,在中外交往中担任了不可缺少的媒介作用。

第三,在中法战争期间担任李鸿章的外交顾问,在中法谈判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法谈判因为越南问题陷入僵局的时候,陈季同受命李鸿章前往法国,在15天内会见了包括总理、外长、海军部官员在内的14位法国各界人士。通过外交活动,他探明了法国的立场,搜集到各类情报,并著成《巴黎半月密记》寄给李鸿章和总理部门,作为我方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结语

陈季同突破了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时代与语言的界限,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国家和世界的角度出发,将中国介绍给西方,并发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声音,是第一次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尝试。通过自己的尝试与努力,陈季同改变了晚清中西文化传播的单向模式,在促进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作为中国晚清中西交流史上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陈季同不应该被遗忘。

参考文献:

[1]陈婷婷.“中学西传”的先行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内陈季同研究述评与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6):786-790.

[2]池雷鸣.陈季同的文化、文学传播意识与晚清“东学西渐”[J].东岳论丛,2019,40(06):115-125.

[3]朱双一.陈季同、辜鸿铭、林语堂:“中国形象”的书写和传译——闽籍近现代中国三大家比较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89-99.版),2019(01):89-99.

[4]丁琳琳.陈季同——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的先驱和实践者[J].知识文库,2017(03):4-5.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55002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